而国中百姓贫苦,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国府碌碌为为,置民于不顾之地,也谈不上民风淳朴,国府开明呀。
卫鞅于是带着一肚子的疑问,便随着秦国官道向陈仓而行,越是往西,卫鞅越是心惊胆战。
在栎阳附近,似乎还能见到像样的村庄,虽然贫困交加,但是至少还有人烟,一旦越过郿县过后,满眼所见,几乎是杂草丛生,野兽横行,官道匿迹,几无人烟,以至于卫鞅不得不跟随野兽的足迹,慢慢向西而行。
而进入陈仓境内以后,卫鞅也被眼前所见大吃一惊,虽然四周依然是乱草横生,但是至少四周还有看见人活动的踪迹,还没走多远,卫鞅便遇到几个背负着弓箭,提着些许野兔的的猎夫。
还没等卫鞅走近开口问路,便见那几个猎夫远远戒备,对着卫鞅大喊,询问他是什么人?可有官府的凭证?
本来在荒野跟随野兽足迹迷路的卫鞅,正为遇到几个山上的猎夫而感到高兴的时候,那知对方居然一副准备拿起背上的弓箭,结果卫鞅的架势,吓得卫鞅只得连声解释,言自己毫无恶意云云。
也许是卫鞅的口音不像是秦国人,那远远听见卫鞅高呼的几个人,这才放下戒备的姿态,慢慢走过来高声道:“不是我老秦人?”。
卫鞅一听,明白对方此时没有恶意,这才心中一缓,但又不管说自己来自魏国,便谎称自己是齐国学子,背负着师门之命,来秦国探访民生。
那几个猎夫一听,望了望卫鞅一副书生的模样,顿时哈哈一笑,大声道:“原来是个读书人”,随后便随着远处挥了挥手。
只见远处的杂草中顿时走出两个张弓待发的少年人,卫鞅一看,顿时庆幸自己没有说错,身上又生出一层冷汗。
“狗娃子,这可是个读书人?”,三四个猎夫中,只见其中较为年老的一个,对着后面走来的一个头上缠住草帽,半大的男娃调笑道,顿时四周又哈哈大笑起来。
“先生好”,那个身穿着粗麻的,手上拿着缩小一圈的猎弓的男孩走到卫鞅面前,然后扭扭捏捏地向卫鞅行礼道。
卫鞅一看,心中也是觉得有趣。礼,出自周,有着严格的规定。士人之间,乃至其上才会有行礼之说,普通乡野百姓,何况是这顽童,不过卫鞅毕竟不是拘礼之人,于是退后一步,郑重地还礼。
那知刚才还嬉笑的众人,见到卫鞅还礼之后,顿时大惊失色,不复刚才调笑的模样。卫鞅毕竟是士人,而且还是饱受诗书的贵族子弟,家庭礼仪自然与常人不同,一言一行便体现出他不凡的身份。
那几个猎夫也正是从卫鞅的一番举止中,感受到眼前之人,不是自己这些所谓乡野百姓,反而比自己曾经有缘见到的世族子弟,更加具有儒雅随和,高贵不凡的气势,因而纷纷暗自生惊。
几番谈论之后,卫鞅得知这些猎夫乃是附近村落的之人,此番上山一来是为了抓捕一些禽兽充足粮食,二来也是听从官府号召,上山搜索藏匿在深山的野民,或者盗匪。
卫鞅听到他们上山是为了捕捉流民之时,顿时心中吃惊。
流民也是普通百姓,不过为了逃避严苛赋税,或者生活所迫,这才流落荒野,从来都是官府花大力气搜捕,从来没有听说百姓自动帮助官府。
要知道若是公府无道,那些安分耕种的百姓,很可能明天便举家变成流民,也就是说流民相对普通百姓而言,应该比官府更亲近一些,何来帮助官府一说?
卫鞅话还没出口,那几个猎夫便大骂道:“都是些好吃难做,不务正业之人。”
然后卫鞅便听到他们所言,陈仓的官府是如何帮助他们这些普通老百姓,从建立村庄,分发田地,招收流民等等,卫鞅凡是有疑问的,那几个猎夫便争相回答,毕竟卫鞅在他们心中便已经是贵人。
虽然那几个猎夫所言,多是道听途说,或者是粗言粗语,含糊不清,但是思绪敏捷的卫鞅还是从这些安定民生的措施之中,隐隐感受到磨刀霍霍的变法之意。
毕竟分田地,便是分世族之田为秦国公田,然后再分过百姓耕种,也打击世族的势力,虽然是用的剿灭世族叛逆的幌子等等此类。
当天,那些猎夫好邀请卫鞅去他们村落做客,特别听说,卫鞅乃是去拜访陈仓令魏开之时,村中的里正之人,顿时对卫鞅款待有加。
以至于第二天,附近几个村落听说后,联合派遣几个百姓,一路护送卫鞅前去陈仓县城,这让本来对于陈仓与众不同而生奇的卫鞅,更加心惊,叹道:“没想到魏开老弟,居然如此受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