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鞅西入秦国,对于魏开来说可能既感到突然,也感到理所当然,但是对于卫鞅而言,这可能不是一个突然的想法,而是很早之前,卫鞅便萌生到那诸国眼中的蛮夷的秦地游历一番的打算。
至于最早在什么时候了?可能是卫鞅当初求学之时,或者是后来跟随自己老师公孙痤的时候,不过最终促进卫鞅这个卫国的王族的后裔,不远千里,远赴秦国,便是魏开在秦国陈仓大胜的消息。
当初公孙痤和魏王瑩大肆争论一番之后,便在家中忧愤交加,也许是年岁已高,公诉痤冥冥之中感动自己时日无多,但又害怕自己死后,卫鞅会遭到庞涓或者公子卬的为难,便让自己老奴连夜带着卫鞅逃出了安邑城。
卫鞅出城之后,并没有像公孙痤所期望的一样远走高飞,脱离安邑城这个权利的旋涡,而是又偷偷回到安邑城中。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虽然公孙痤并不是一个举世闻名的圣人,相反时常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而行事,不过卫鞅还是能感受到这个一生为魏国的老人,对自己的盈盈期盼。
于是公孙痤出殡的那一天,卫鞅便混在人群之中,为自己的老师遥祭香烛三柱。当公孙痤下葬之后,卫鞅也偷偷在不远处结草庐为他守孝三个月,而后才离开安邑城,周转魏国各地。
遥想卫鞅当初求学之时,也是满怀着报国之念,毕竟卫鞅也是公族之后,虽然家道没落,但是超远的眼界,让卫鞅明白,在这乱世之争,不进便会灭亡,因而对于自己的国家时常深深的忧思。
但奈何卫鞅的母国-卫国实在是弱小,国君也没有贤能之人,不说在这大争之世砥砺进取,相反却以魏国的附庸国而沾沾自喜,实在是难堪大用,卫鞅这才离卫入魏,相求取一个职位,一展自己所学。
现在自己的老师公孙痤已经离世,三年的魏国生涯也让卫鞅,深深地看清楚这个当世强国的外强中干,特别是魏王瑩的品性,实在是好大喜功,刚愎自用,让卫鞅对于自己以前的打算,深深地动摇。
俗话说,君贤臣明,君王不贤,臣子唯有死谏。
但是,卫鞅自己的老师公孙痤,两朝元老,当了魏国接近四十年的相国,最后在当今魏王面前,不也是无可奈何,郁郁而终。因此,卫鞅对于自己能够说服当今魏王,实在是没有信心。
正当卫鞅思考接下来自己该何去何从的时候,便听你说了魏开在秦国任职,而且还在秦国长川大败十万敌军的事情,卫鞅这才起了西入秦国的念头。
魏开何许人也?卫鞅心中十分清楚,这个是一个胸中有大才,却又桀骜不驯的人。现在就是这样一个曾将让自己老师惋惜良久的魏氏良驹,却甘在蛮夷的秦国任一官职,实在是让卫鞅心生兴趣。
而在前往陈仓的途中,本来卫鞅对于这个弱小秦国的贫困,心中有了一定的准备,但是最终还是大大出乎了卫鞅所料。民不知生,国不知兴,这就是卫鞅对于秦国的看法。
秦国虽然弱小,但是也是占据千里的大国,虽然东边失去了洛水平原,但是关中的核心地带,还在秦国手中,但是就是这样肥沃的土地,却在秦国手里颗粒无收,荒无人烟。
更加令卫鞅难以理解的是,秦国的贫困,并不是一时,而是已经有了百年,但是生活在这片土地的秦人,却不思进取,固步自封,仿佛习惯了贫穷和困苦;
同样秦国的官府,满堂的公卿,对于秦国的贫穷,也是熟视无睹,而且还连连对外战争,不思积聚民力,发展国力,对于秦国周围的各国变法强国,不管不问。
民众如此,秦国国府如此,秦国怎么能不慢慢衰弱?要知道秦国东边的强国-晋国虽然已经灭亡,但是在三晋的土地上,却诞生了一个更加强大的魏国,秦国不灭,简直是天理难容?
但是让人奇怪的是,就是这样的秦国,却在与魏国的战争中一次又一次的大胜,最近更是在河西斩杀了魏军接近十万之众,差点夺回了河西之地,这让卫鞅对于这片土地上的国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常言道,一个事物到了它该灭亡的时候,却能迟迟没有灭亡,便说明在这世道之上,还有它存在的道理,而究其根本而言,无非是占有优越地势,百姓淳朴,官吏称职,国府贤明罢了。
也就是人们所常说的,固塞险,形埶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可谓形胜也;百姓朴实,民风醇厚,声乐不流污,衣饰不挑,甚畏有司而顺,可谓古之民也;
都邑官府,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可谓古之吏也。国中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
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可谓古之士大夫也。朝廷朝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可谓古之朝也。所谓佚而治,约而详,不烦而功,治之至也。
可是秦国自从失去少梁,桃林石塞等地,可谓东境国门打开,无险可守,只能将防线收缩于重泉,郑县一带,也因此失去了河西之地,谈不上拥有地势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