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梁城,乃是魏国魏武侯时期,讨伐南部的楚国,所掠夺的大河以南的土地而后修建的魏国南部城市。
由于其四周水利发达,地通南北,来往商旅络绎不绝,远离魏国世族之间的争斗和压迫,因而商业发展较快,短短数年便从一个南部小城,隐隐成为和魏大都安邑城所媲美的新兴都市。
开春时节,那些来自四面八方,碍于冬季各地道路所阻而暂留在各地的商旅,此时便一个个争相向大梁城赶来,甩卖自己的货物,或者补给自己商队的各种所需,因而河水解冻,寒雪消逝,矗立在寒风中一冬的大梁城,便开始热闹起来。
不过近日的热闹,和往常的商旅来往的热闹,可大不一样。
蜷缩在大梁城中的百姓,还没有安稳地渡过严酷的寒冬,无数披着魏国精致铁甲,脸戴青铜面具的魏国士兵,便从外面打开紧闭的大梁城门。
在大梁城城守的低头哈腰之下,那骑着高头大马的魏国将军,用手掂量了一下,眼前大梁城守刚刚塞给他的钱财,顿时在马上俯身笑道:“大人的心意,本将已经知晓,不过,王命难为”。
那刚才因突然见到如此之多的魏国兵将,而心中疑惑,准备有钱财探听消息的大梁城守还没有反应过来,那四周早已严整以待的魏宫禁军便一下子拿住了在场的所有人,然后粗暴的接管了整个大梁的城防。
那些还沉睡在自己家中的魏国百姓,还没意识到发生什么事的时候,踏踏踏,宁静的街道上,顿时出现无数全副武装的魏国军卒,手持着长戈,排着整齐的队形,分成无数的小队,然后在无数的街巷中,巡查一切可疑之人。
等到密集的搜查,哀嚎的哭声渐渐远去之后,大梁城的官吏,才慢慢从各个角落窜出来,透露着魏王不日将来大梁城,会见各国国君的消息。
霎时,刚才还因为面色凶横,锐利的武器而胆颤心惊的大梁城百姓,瞬间便大喜起来。
要知道那远在安邑,统治四方诸侯的魏王,居然要来到大梁了,那岂不是自己这些平头老百姓,有幸能见到自己贤明的君主的面容?
当然,魏王来大梁之事,在大梁城的坊间所造成的影响远非只有这些。大人物所做的一件小事,但在平常老百姓眼中便可能演变成不同的含义。
何况,古代的百姓信奉着各自的神明,而在魏国魏王便是他们这些平头老百姓眼中的神,既然高高在上的魏王,居然要在大梁城会见各国国君,而不是在安邑,那岂不是大梁城这个魏国南部的新兴之都,在当今魏王瑩的心中有了别样的意义?
最甚嚣尘上的便是“魏国迁都论”了,当然,这也是大梁百姓所愿意看到的,毕竟诸国的都城,向来都是聚集各国财富的七成以上,也是各国主要大臣所聚集之地。
而大梁城物阜民丰,聚集着四方无数的大商人,是不缺这些金银财宝,但是那高高在上的权力,却是那些看起来衣着华丽的商人所可望不可求的。
若是魏国迁都大梁城,那么大梁城的地方官员,必定会随着大梁城的地位水涨船高,要不然怎么收买大梁城的人心,怎么巩固新都城的威势?
想当初秦国的国都,自雍都迁到栎阳之后,那些原本权势滔天的老世族,为何最后隐隐被栎阳的新世族所压制?是因为老世族的力量不够强大吗?
当然不是秦国世族的势力弱小,要不然陈仓被世族掌控五年之久,拖欠各种赋税,胸怀大志的秦献公也不会眼睁睁看着,而没有处罚世族的违法行为。
关键在于,人心二字,试想早上栎阳朝堂之上,秦王颁布某项政策,一下朝栎阳的百姓便几乎都能知晓,但是雍都的百姓最快也要等到十天之后。
长此以往,秦国各地的百姓,是相信雍都所言,还是栎阳所言?于是,雍都的威信,便慢慢被减弱,人们争相向栎阳打探消息,雍都最后便只沦为一个旧都而已,这便是慢慢在百姓心中所建立的威信所致。
在大梁城百姓连续几天的望眼欲穿之下,魏王的王驾终于慢慢出现这大梁城外的官道之上。
只城外鼓声大作,无数魏国的旗帜,顿时随风飘展,魏王驷马王驾便在两队严整以待的魏国禁军步卒的护卫下,慢慢向大梁城门驶来,
而后便是魏国其他大臣的车驾,左右同样有魏国军卒护卫,原野上也有上千禁军骑兵游走在左右,隐隐戒备四处,而远处更是有千军万马,陆陆续续赶到城外的军寨之中。
而那两队护卫魏王的军卒,与寻常的魏国军卒又不同,乃是蒙着面庞,全身黑甲,腰上挂着魏国宫廷专属,价值数十金但坚硬锋利精铁剑,背负一张大弓,箭馕之中载二十四支箭羽,手持着一柄青铜长戈,个个虎背熊腰,不怒而自威,乃是魏武卒中精锐。
等到城外的魏军刚刚到达城门之时,那些原本准备在道路两旁欢呼雀跃的大梁城百姓,顿时被眼前黑压压一片,扑面而来的悍卒所组成威势压迫得说不出话来,只能脸色惨白地一个接一个朝着行驶中的魏王车驾跪拜下去。
原本大梁百姓所预料的盛大活动,此时顿时被淹没在眼前的沉闷气氛之中。
不过好在,魏王之后的魏国大臣和蔼可亲,倒是让在场的大梁百姓心中的热情重新燃了起来。然而魏军之精锐,大梁百姓今日算是亲身体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