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工艺要求完全超过了乡村作坊的能力。
而某日王静斋一时兴起的表演,则让众人对刺刀越发渴望。
那天王静斋心情不错,便邀了徐发树和张生宝结成一队,又随便点出12个队员算另一队,大家都是人手一支木枪,王静斋放言“你们一起上”
大家一看这未免也太欺负人了。
何况那时候也已经不是新丁,对于拼刺的基本要领已经掌握,所缺的就是大量的训练和实战。
十二人把他们仨教官围在中间,三人不慌不忙背靠背结成小阵,五分钟后,队员们全部倒在地上大呼小叫。
这次三人没有隐藏实力,虽然枪头上都包着厚厚的棉花,但百战老兵的出枪力量速度依然不是这些新兵蛋子所能承受的。
经此一战后,大家才明白刺刀的威力竟可以大到如此地步,于是训练更加卖力,但……就是每刺刀……
这回,算是补足储备了。
而且背枪巡逻依然略显威慑力不足,可多了那么截明晃晃的白刃,那就完全不一样了。
可以说蔡家桥一战,简直让五支队脱胎换骨。
除了武器弹药外,竟然还拖回来六个愿意跟着五支队干的前税警。
这说明五支队的名声已经打出去了。
当然,这六个家伙眼下被临时分开关了起来,等待他们的是进一步的审问和甄别,以确实是真心投降而不是放过来的倒钩。
事情不少,颇为杂乱,主事的王静斋不在,祝为民在守着张生宝,好在镇有一老,如有一宝。
周得同不知道从哪儿钻了出来,开始接手指挥,热汤热水的送来,让大家吃完后赶紧休息,至于武器和人犯都由他负责接受处理,将一切安排的井井有条。
最有意思的是,老狐狸做事情卖力,但却一改往日乐呵呵的样子,嘴巴抿着,决口不问他们昨晚干什么去了。
好像这三十支步枪和成箱成箱的子弹手榴弹以及机关枪不是威力巨大价格昂贵的军火,而是田里刚收下来的花衣……
六场镇的早晨就从这忙忙碌碌中开始。
虽然有些杂乱却也透出人气和烟火气来,只有这时候,大家才会觉得日子似乎还能过下去的样子……
……
然后,在隔壁奉贤县城却闹出了大乱子。
奉贤也靠海,所以历朝历代都重视城墙建设,以防止寇由海登陆,但最终还是没有防住东洋人。
但也因为国军转进速度太快,日寇的重火力优势没有发挥,所以城墙大致完整,就连城墙上的万佛阁也依然如故。
是的,这是奉贤一景,这座始于元代的庵堂就建立在城墙上,一年四季香火旺盛。
时间一长,守城的兵丁也懒得管事,每天早晨倒是由这些尼师负责打开城门,放城外乡农进城。
至于守城的伪军,多半还在营房里睡觉。
今天老尼姑带着三个徒弟,照例去开城门,顺便打扫城门入口。
此刻不过是四点多光景,夏天亮得早,太阳虽然还没完全升旗,但霞光初现,能隐约看清路上事物。
打开城门后,四个尼姑拿着扫帚开始清扫路口。
此时尚早,城门口一个人都没有。
老尼姑忽然脚下一滑差点摔了跟头。
小徒弟眼疾手快连忙一把搀扶住。
老尼姑抬起脚看看鞋底,湿漉漉的一大片,这天气没露水也不曾下雨,哪儿来的水?
随即小徒弟脸色大变,她个字矮分明闻到了一股浓烈的血腥味。
众人连忙四散寻找,终于看到在城门上吊着个脑袋,旁边还贴着一张写满字的白纸。
起首四个大字《告汉奸书》。
顿时四人吓得魂飞魄散,连滚带爬的跑进城里的警察局……
不久后,一小队鬼子兵气势汹汹的开到城门口,开始严加盘查每一个行人。
此时,老冯已经又躺在那条乌篷船上慢悠悠的往六场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