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见见这些人吧。”于海峰对李寻道。
李寻不解的看着于海峰,不明白他为何会有此举动,还以为是自己听错了,直到看见于海峰再次坚定的点了点头。
就在此时,突然鼓声大作,在座的所有将领都紧张起来,飞奔出去了几个,其余的人,皆看向李寻。
使者看众人的样子也知道出了大事,急忙问道:“李将军,鼓声因何而响?”
“军中还有何事?”李寻反问道:“自然是军事。”
话音未落,先前出去的人便回来报告,说是关下发现了陈国的军马黑压压的一片,不知道有多少人,正朝天门关赶来。
使者艰难的吞了一口唾沫,不由自主的往后退了几步,碰倒了椅子,惹的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他的身上,只得尴尬一笑,指着地上的椅子道:“这椅子做工不好。”
李寻道:“大人可想好了没有,如今陈国入侵在即,外面的人该用什么办法退去?若耽误的战机,你我便是有十个脑袋也不够砍的。”
使者搓着手,眼珠一转,道:“刚才于大人不是说他要见见吗,于大人一句话,胜过我等千言万语。”
李寻冷哼一声:“说的轻巧,你能保证于将军不会乱说?万一他要是鼓动这些人闹事,这个责任是你的还是我的?”
使者顿时语塞,他怎么有能力抗下兵变这种大事?真有这个本事会被派来这里?
见使者不说话,李寻道:“我却有个主意,王上不是怀疑于将军不忠吗?如今陈国入侵在即,不如让其下关出战,证明他的清白。”
此时,使者终于明白了李寻弄出这许多事来,到底是什么目的了,一声冷笑:“李将军,此人可是王上清点的重犯。你三番五次为他开脱,到底存了什么居心?”
“我怕你们这些人政客,把淮国毁了,想多留几个有用的人,为淮国留一点元气。”
使者气急而笑:“好好好!既然李大将军一定要让于大人出关,必然有自己的理由,在下不通军事,军中之事自然是将军说了算,只是日后王上问起来,但愿将军能有言词说服王上。”
李寻没有管他,看向于海峰:“带上你的人,下关去吧。”
于海峰觉得李寻是为了自己将来不折辱于小人之手,下关一战,使自己名节不亏,心中感激,对李寻重重抱拳一礼,转身走了出去。
于海峰带着愿意与其赴死的五百人下了关来,往东行了三十里,不见陈军,心中疑惑,叫来向导问道:“不是说大队陈军来犯吗?怎么不见敌踪?”
向导道:“并没有什么陈军来犯。”
于海峰错愕一下,随即了然,叹道:“何置于此?”
“小人知道一处可以回国,李将军要你暗中回国,待的时机合适的时候,他会向大王为你求情。”
于海峰默然良久,苦笑道:“我这一生,从小便立志要报效国家。若是畏死而偷生,是为不忠,陷李寻于困境,是为不义,置老师于死地,是为不孝!此事我是绝对不能做的。”
向导劝道:“将军难道没有听说过,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材烧吗?你可别辜负了李将军一片好意呀。”
“我于海峰也算的上是相交遍淮国,如今看来能称知己者,唯独李寻一人而已。我本该死之人,今日便要去见见万安城的繁华,告诉天下,我于海峰无愧于国!”
其中决绝之意,震人心神,跟随下关的人,本就是存了必死之心,听的于海峰如此说,皆要陪他去看看万安城的繁华。
于海峰豪气道:“便让陈国人看看,上次他们能胜只是没有遇见我们!”
李寻于天门关上听闻于海峰向南而去,高兴之余又有一些失落,使者更是撂下狠话而回。
二十多天的时间过去了,关下传来了于海峰的消息,其部五百人,经九战,杀敌一万余,终于定武关,被段心烈围杀,无一人投降,段思贤大怒,分于海峰尸首,弃于绝地,要其永不超生,所有伤兵无力自刎者被段思贤尽数坑杀。
李寻大恸,下令三军戴孝,作法事为于海峰召英魂,并上书请赵宇加封于海峰。
赵宇接道李寻奏疏的时候,正值万雅又来劝其要稳定朝局,不可继续兴牢狱,如今淮安城内,已经是人人自危,朝臣之中尽是惊弓之鸟,说的言真意切,句句都是肺腑之言,赵宇强压着心中的怒火,等的万雅说完,冷笑道:“寡人要你父亲秉公执法,不枉不纵,今日听你之言,他在徇私枉法!”
万雅愣住了,不可思议的看着赵宇,怎么也想不到他会说出这么一番话来。
这还是知道认识的那个人吗?为何会如此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