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出现了许多的历史名人,而今天要讲的这个人却有些与众不同,此人自小聪颖好学。有一次,汉末名士李赝宴请天下饱学之士,他小小年纪却不请自来,席间一点都不怯场,与众人辩论时对答如流,引得大家称赞不已。
此时一位陈大夫却嘲笑他小时候虽然厉害,长大了却不见得能有什么本事,他却反过来说这位陈大夫小时候一定是一个聪明绝顶的人,气得对方鼻子都歪了。
长大后的他为人刚正不阿,不畏权贵,曾经与董卓激辩,被董卓嫉恨,便把他派去了黄巾军最为猖獗的北海为相。他到任以后聚兵讲武下发檄文安抚百姓,任用贤良,赏善罚恶,反而声名远播,受百姓爱戴。然而,他空有平定天下的志向,他就是孔融。
孔融,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他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建安元年,征还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大中大夫。
相信很多人都学过“孔融让梨”这篇文章,《三字经》中也记载有“融四岁,能让梨”。孔融因自由聪明好学,深得汉末名士李赝的喜爱。
?
孔融十三岁时父亲孔宙去世,孔融悲痛欲绝,要人搀扶着才能站立,因此被人称赞。后来当地名士张俭不知道怎么着,得罪了中常侍侯览,于是侯览下达密令要捉拿张俭,张俭见不是事就跑来找自己的好朋友孔褒,也就是孔融的哥哥,想要在他们家里躲一段时间。
可是当时孔褒不在家,张俭欺负孔融年少,就没有告诉孔融自己的情况,孔融也没多问,就把张俭收留在家里住下了。但没有不透风的墙啊,这件事情还是泄露了,当地官员都有心要帮助张俭开脱,就把事情压下来没有上报,等张俭逃脱之后,才把孔融、孔褒两兄弟以及老母亲给抓起来了,这说白了就是要拿他们顶缸。
在审讯的时候兄弟二人都争着认罪,官吏又问二人的母亲,孔母又把罪名拦在了自己身上,说是因为自己没有教导好孩子,应该承担罪责。州郡官员这可拿不定主意了,于是就把事情上报到了朝廷,最后朝廷下诏书判了孔褒的罪,而孔融也因为这件事情出了名。但是后来州郡想要让他担任一些职务时,孔融却都拒绝了。
几年后孔融接到了司徒杨赐的征召,孔融就做了司徒掾属,为的是暗中查访官员贪污腐败的行为,一旦证实便予以罢免,孔融检举的大都是宦官亲属的罪行。朝中官员害怕得罪宦官给自己带来灾难,于是就召集了孔融等人进行盘问斥责,孔融不畏权贵,把他们的罪行一一进行陈述,没有一丝的隐讳。
?
到了光和七年(公元184年),河南尹何进即将升任大将军,杨赐就派了孔融带着自己的名帖前去祝贺,但因门人没有及时通报,孔融觉得被怠慢了,就夺回名帖走了。此事引得河南尹官属不满,就要派人刺杀孔融,后经人劝谏说孔融名声在外,若是杀了他对自己不利,不如对他以礼相待,也好让天下人知道大将军的胸怀。何进听从了建议,于是就把孔融召为自己的掾属,并举荐他为高第,迁任侍御史,但因为孔融为人刚正不阿,和上司御史中丞不和,就托病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