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稼檣之事,不易啊,王承恩,辛苦你了,”
“为皇上分忧,乃是臣的本分,谈不上辛苦,”
朱由检微微颔首,心中感慨还是王承恩对自己忠心耿耿,连割麦子都如此卖力。
此时麦收已经结束,朱由检转身对户部尚书倪元璐道:
“倪大人,今年麦田收了多少?”
户部尚书现在俨然成了粮草书记,听见皇上问话,连忙从袖中掏出册子,掐指默念了会儿,大声道。
“回皇上,九万九千八百七十五亩皇田,一共收割麦子九万七千五百多石,算是丰收了。”
朱由检心头大喜,这个数字比他预想的要高出不少。
“让屯户们赶紧晒粮,早日入库,”
十万亩麦田收获九万石,折算下来每亩地不到一石,这与历史记载的明中期亩产小麦一点二石的记录还有差距。
不过考虑到小冰河气候,能做到收获一石算是很不错了。
要知道今年夏天,山西,陕西很多地方田地几乎颗粒无收。
“皇上,那给庄户们留多少呢?“
倪元璐很清楚,这点粮食,就是全部算上,也不够大明支撑多久。
众人目光纷纷投向崇祯皇帝,王承恩举着满是血泡的双手瑟瑟发抖。
群臣为皇田可谓殚精竭虑,眼下,麦子丰收了,如何分配是所有人都关心的问题。
在京城,还有十多万嗷嗷待哺的饥民,中卫军,登州海军基地,都需要消耗大量粮食。
崇祯皇帝环顾四周,沉吟良久,缓缓道:
“朕既然让他们来了,辛苦半年,麦子收获了,再把人家一脚踢走,这样走,愧对天地良心,”
朱由检说到这里,,摸了摸自己胸口,喃喃道:
“也愧对朕的良心,”
“所以,给他们每人每户留足口粮,留两万石给他们,”
群臣默然,九万石粮食一下子就少了两万石,如何不让人心痛。
“张国维,此事交给你去办,若是给屯民少分一粒粮食,朕就把你的俸禄分了,”
张国维连连点头,群臣很不理解朱由检所做作为,不过也没人敢有怨言。
“诸位不必担心,朕还有成祖爷赏赐的神物,等到八九月份,神物成熟了,就够大明支撑到明年夏天了。”
所谓神物,就是写土豆红薯玉米,据说是成祖爷显灵赠与皇上的。
红薯土豆,亩产皆是小麦好几倍,用它们来充饥是再好不过了。
十万亩皇田,种植红薯土豆,相当于十几万石小麦,这些粮食收获下来,再支撑一年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至于一年以后,到那时又有新的农作物成熟,粮食问题便算是解决了。
崇祯皇帝心情愉悦,他已经开始想象着晚餐啃食馒头的画面了。
“哦,对了,国丈周奎还好吧?”
高文彩将皇上向自己问话,连忙回道:
“回皇上,周奎他疯了。前日在济南城下被吓疯了,”
国丈周奎没有机会参与夏收劳作。崇祯皇帝本想让他好好历练,没想到他上战场不久,便吓疯了。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像朱由检这么变态,面对一地的残肢剩体,还能谈笑风生。
“把他先关在镇抚司诏狱,不要打他,不要再给他吃窝窝头了,吃白面馍吧,等过去几天,朕去看看他,”
对于朱由检来说,周奎已经为自己行为付出了代价,再杀他,倒也没有什么必要了。
“让吴又可给他治治,朕身边人快死绝了,国丈爷不能死,”
崇祯十八年六月初,朱由检下令,禁止再吃人肉,否则将被凌迟处死。
由此可见崇祯皇帝的良心。
当然,良心是要靠粮食来兑现的,加顺军慷慨赠与的三万石军粮,朱由检现在已经有十二石粮食。这些粮食足够境内军民食用一年,至于山西,陕西等地吃人的事情,崇祯皇帝表示鞭长莫及。
噩耗从天而降。
崇祯十八年六月初三,太子朱聿键的首级被顺军使者送往济南,一起送到的还有刘芳亮的亲笔信。
在信中,刘芳亮向崇祯皇帝解释,表示自己听信东林党谗言,这才率兵北上,济南之战,得知天兵神威,从此愿向大明称臣,像陕西的李自成那样,听封不听命。
在信的结尾,刘芳亮反复强调,太子朱聿键不是自己所杀,而是被宏光朝廷杀害的。
朱由检精神恍惚,手捧朱聿键首级,泣不成声,一夜之间,皇帝仿佛憔悴了很多。根本不像是三十多岁的人,倒像是个五十岁的老头。
谷大用死了,周遇吉死了,朱聿键也死了。
梦惊醒时,身边的人死的死,逃的逃,活着的李若琏,朱常渭,和死了也没什么两样。
孤家寡人,大抵如是。
朱由检关心的,是粮食蔬菜,他必须尽可能多的搞到粮食。
现在存储的粮食只够大明支撑一年时间,还有各种不确定因素,所以必须不择手段继续搞粮食。
他想到了灭佛。
“朕现在不养废人,朕最近朕琢磨着,是不是该效法一下三武一宗,铲除佛教,”
“京畿地区,现在有多少寺院,多少道观啊?”
高文彩连忙回道:“回皇上,僧尼道士超过五百人的寺庙道观就有五个,小的更是不计其数,”
“派人去摸摸底,什么大相国寺啊潭柘寺啊,全都要给朕查清楚。“
朱由检神色阴郁,他忽然想起了和尚出身,后来称霸天下的太祖朱元璋。
”朕会让户部发文,昭告天下,阐释朕灭佛的理由,京城只要一座寺庙,一座道观,其余全部遣散,若有人胆敢抗旨,你知道该怎么办。朕会给你加派人手,从中卫军调人。”
捣毁佛像,驱赶僧人,这在传统伦理道德中都是折寿的行径,然高文彩对皇上唯命是从,根本不在意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