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些事情就不是他们需要了解的了,毕竟这不关他们的事。其实如果不是老先生年纪大了,属于自己的时间也比较多了,才有时间去了解这些事情,他们根本就不会知道。
光是思考那些令人头疼的问题,思考经费的来源就已经占据了他们绝大多数的时间,他们甚至很多时候,连陪伴家人的时间都抽不出来,就不要说去考虑那些毫不相干的事情了。
对于大部分科学家而言,尤其是年富力强的科学家,过去取得的成就并不能代表什么,他们也不会特别去关注那些已经被解决的问题,他们更多的关注的是那些还没有被解决的问题。
“好啦,我这个老头子就不在这里,多打扰你了。别人原来告诉我,人老了就不要老是往别人跟前跑,就不要乱说话。当时我还不听,我觉得自己说的是对的,而且也是为他们好,为什么就不能说了?”
“后来我才发现,这是至理名言呐。人老了就少说话,多养生…你看,又说多了。”老先生站了起来:“不过除了话比较难听之外,其他的影响也不大,不要在意就是了。我们这些搞基础科研的,和他们的关系又不大。就算是要评选诺贝尔奖,也不会看他们的意见。”
老先生好像是意有所指,说完之后,他扭头就走了,绝对不多停留。
其实老先生的经历早就就跟不上了,平时他来这里待的时间绝对不会超过半个小时。但是今天好像有一点特殊,他在这里做了差不多一个小时了。
想想之后,王峰没有多思考什么,老先生大概是怕他被外界的风言风语所影响。
“王教授,还要拆开吗?”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工作人员走了过来询问道。
“当然要拆开了,要不然怎么收集数据呢?”虽然说可以通过各类传感器来收集,但是在经过那么强的磁场影响之后,你很难保证他们的精度。
所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先消磁,然后再把他们拆开,从外界把一切带进去,进行数据的收集。这是一项非常繁琐的工作,但是他们基本上得两天就会做一次。
虽然说这个研究所的福利待遇非常高,自己家的老板也够大佬,但是实验强度也是真的令人难以承受,类似的实验基本上两天到三天就会做一次,然后就是收集数据,完善模型,这样不断的重复。
大老板自然是不会去干这种活儿的,这些活儿全是他们这些博士生去做的。老师说如果仅仅是福利待遇的话,他们大概率不会留下来,真的太难坚持了。但是在这种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一下,实验室产出的论文质量是真的高,而且产出也非常的客观。
大老板并不需要太多的论文,大半年前,对方刚刚拿到了霍夫曼奖章,而且他们又听说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正在考虑把这一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给他…虽然不知道是真是假。
不过这种层次的大佬,对于大部分的成果都是看不上眼儿的就是了,而这一部分也会被当成是福利发给他们,现在辛苦确实是辛苦一些,但是以后这都是能拿的出手的成绩,不管是用来毕业还是将来留校用来评职称都够用了。
毕竟每次实验的消耗,在他们看来简直是天文数字,即时只是材料的消耗,还有维护的成本,每次就要超过1000万元,不算场地和设备,还有人员的工资发放等等这些成本,也就是说在这些时间里,他们已经花了十几个亿了。
正如那位老先生所言,也就是他们有钱才能这么做,如果说材料学的成果确实都是用钱堆出来的,那涉及到物理实验的成果,那就是用金子砸出来的。
“这进去收集数据之前,一定要先把磁力消除干净,否则的话,既不安全,也影响实验数据的精确性。”不管是第几次了,但是王峰始终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放心吧,老板。”
想要影响到原子核的内部,磁场太弱是绝对做不到的。但是强磁环境这可不是容易做到的事情,对于设备的要求非常高,根据模型的计算,也许需要用到低温超导材料才能够胜任。
如果只是想要增强电磁铁的磁场强度,初中生都知道该怎么做,无非是增大电流的强度,或者增加缠绕线圈的密度…
但是这无疑会带来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电流的热效应。哪怕是选用到电能力非常优良的铜线,在缠绕线圈儿达到一个非常长的长度的情况下,他的电阻就不可忽略了。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电流真的足够强的话,为电流的热效应所产生的热量根本就来不及散去,他们会有相当一部分堆积在导线上,到最后也许就会因为积热的问题而损坏。
所以说当磁场的强度超过了10t这个量级之后,想要通过增加通电螺线圈儿的匝数来增加磁场强度,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他们现在所使用的这个磁场发生装置,其磁场强度达到了30t,这是通过常规的方法难以做到的,只能通过低温超导材料才能做到,也就是氧化铜。
这种装置的造价非常昂贵,他们拜托了中核集团帮忙,才完成了这三套装置的设计和制造,单价超过了3个亿,这还是友情价,他们根本就没有想过在这方面赚钱。至于维护费用,那根本不计其数。
其中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氧化铜的糟糕的导热能力,这就导致他们想要维持住氧化铜始终处于超导转变温度的状态,需要通入更多的液氦才可以把热量带走,这在整个低温超导装置中占据了非常庞大的体积。
而这一块儿也是最容易出故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