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议论赵朋的事,由于反方的节节败退,很快结束了争论的话题。
大家最关心的是暗的,镇国之宝浩澜明珠失窃的事。御事房里审讯执事公公被关进大牢的消息不翼而飞。
大家埋怨大王糊涂,觉得御事房的人不该严刑拷打执事公公和宫女。大家一致认为,执事公公和宫女,如果拿点银子花倒也在情理之中,若说盗明珠就有点牵强了。
他们只是个差人,没有那个胆量敢冒着灭门之罪盗宝。而且,多年来王家的宝库除了大王知道在哪里,象他们这些大臣们,只知道银库在御花园里,具体那个位置谁也不知道。
执事公公多年如一曰取银两,自然是信得过的忠厚老实人。多年来与这些明珠打交道末起贪念,如今是什么原因让他起了贪心?
大家的最后的推理,就是国库被江湖中的盗贼发现了出口,而且成功地被人家掌握在手里。
大家一想到窃贼,他们的心脏都没来由地疼了一下。自从陇南的舞蹈班来咸阳后,厄运也降临在他们的头上。几日下来少千两白银的都在多数,如今盗贼愈演愈烈,竞然敢盗国库中的浩澜明珠。
大臣们没有想到报应竟然落在大王头上,前几天众大臣因府中的银子失窃,曾经在朝堂上恳求大王破案。
大王总是以忙国事为由百般推脱,实在被大臣们逼的没法,才答应等安顿下来洛水关将士安排的事,再出人缉拿盗贼。
这回倒好,人家把国库偷了,这回觉得腚疼了吧。大王的国库被盗,这几个做臣子的不为国分忧,倒有几分落井下石的快感。
众文武中也有没有被盗贼光顾的大臣,他们提醒那几位遭到盗贼光顾的年兄年弟们,不要对大王幸灾乐祸,大家受到了好友的提醒,顿时缄口不语。
没有了大王丢国宝的话题,众人陷入了暂时的僵局。这时候,太阳升的老高了,大家眼巴巴地昐着大王快点来上朝,只有下了朝班,大家才算是得到了解放。
众人都朝咸阳宫的正午门瞧,盼星星盼月亮地等着大王的车撵到来。令大家失望的是,大王的车撵没盼来,却盼来了一顶绿呢大轿,和骑马的两位州级官员。
那顶绿呢大轿,大家认得,除了本国文官中相国能拥有此等待遇外,剩下的就是军枢密,李大人坐这种八抬大轿。“
相国比他们来的还早,只是相国和李大人,有临时供他们休息的耳房。一般的官员就没有这个待遇了。
相国的骄子停在耳房前,那么现在这个绿呢大轿指定是李大人的了。
大轿后面两个骑马的,大家认得是陇南和陇西州的两个州官。他们上次就是跟着李大人骑马来的。
不是说这两个州官,奉旨去陇南宣赵先生来朝吗。怎么一时找不到赵先生在什么地方。
他即没骑马也没有看见他的轿,莫非姓赵的没有来?按说今天他没有道理不来。可是来了的话人又去了那里?
正当大家疑惑地乱猜的时候,张黄二位停下马,然后翻身下马,把马拴在马场的桩基上。
等他们回来后,李大人的绿呢大轿才缓缓停下。几位轿夫统一信号后,然后把大斩平稳落地。
张黄二位老爷,赶过来亲自为李大人掀轿帘,身穿朝服的李大人十分稳重地从轿子里出来,然后和众位大人见礼。
李大人出轿后,一位三十多岁的人,也从李大人的轿子里走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