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并州的掌控并不是那么稳定的他们,如今是否要冒着危机和赵大他们开战,这是另一个问题。仅仅掌握上党、太原和西河三郡,对于袁绍来说远远不够,袁家的扩张还在进行,本来若是雁门郡无事的话,稳定数年后,便可以河东为跳板进入长安。
战事不利的情况下,是否要继续打,高干和荀谌给出了完全两个不同的意见。
山上大动静的物资移动并不能瞒过田丰和荀谌的眼睛,本来应该作为领路人的田丰却成了会谈的主力,原因就是荀谌借故去暗查了山上的情况,当年那场仗他没有参与,后来的商谈也没有参与,这是他第一次上山。
豁然开朗,每个人都会承认这四个字最能形容刚上山的感受。荀谌并没有转多久,因为供他看的地方并不多,王零还没那么大方将一切都展示给别人看。
不过仅这些,已经足够荀谌判断出许多了。
和刘公的谈话,依然是话些家常,田丰已经习惯了这些,因为每次谈事都是这样。此次和他谈话的人只有刘公和卫觊,以前出现的孙礼和刘言锡,甚至赵大等人都没有出现。
荀谌在商谈的最后出现了,恭敬地拜见过刘公后,并没有拒绝刘公赠与的这些礼品。和田丰这些需要避嫌的人不同,他不必如此,因为作为刘公的晚辈,收些礼确实不算什么。
在离开山上的之后,荀谌松了一口气,他是把自己当成对方的立场,见一木而知森林,但是见到这些他仍旧不能判断山中整体实力如何,或者说他不肯相信自己的判断。
放弃自己劝降的使命,是因为从田丰讲述的历次经历,都可以知道刘公不是主公,但也是高层,说动他并不是主要的目的。田丰口中的赵平有些像,但是也不对。
“莫非真的是他们口中的秦人?”荀谌怀疑着看向田丰,若论对这里的理解,没有人会比田丰更多,因为他曾经进入过更深的地方。
田丰和荀谌的交集并不多,同为袁绍的下属,他们的圈子完全不同,荀谌和袁绍早期的创业团队,许攸、逢纪等人关系尚好,田丰则和沮授、崔琰等人关系好,不过都是识大体的,没有将矛盾真正暴露出来,此时还能力向一处使!
回到邺城,荀谌当时就上交了奏章,时间就是那么的巧。高干的奏表此时也在袁绍的手中,荀谌力劝主战,因为他看出了山里的防守空虚,此事田丰也有说。
但是高干的奏表之中也说得很有道理,好战必亡,袁绍又陷入了选择困难症,此刻几乎所有的谋士都反对了荀谌的战,一是之前的五年停战还没到时间,撕毁协议总会影响到袁绍的声望,二是北方确实投入不了太多的兵力,和曹操决裂之后意味着袁绍的南方要布置大量兵力,三是现在皇帝的问题还是摆在袁绍桌上最大的事,其他一切都可以延后,包括灭公孙瓒这件事都可以延后。
似乎一切都太顺利了了些,但这也是之前的那个计划的影响力,和田丰的商谈中,刘公对那些流言的事供认不讳,而且直言这些都是对袁绍有帮助的,只是袁绍最终选择了削除公孙瓒的力量而已。
收完毕,接着便是土地改革,这是最难推动的一环,打地主分土地,大家都喜闻乐见,但是到了对自家土地的安排上一个个像护崽子一样护的紧。
对那些不知变的人,满仓气的胡子都翘起来了,一亩地收那么少能养活的了谁。对于他们,只有缓慢的引导,让他们看到切身利益的情况下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