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秋收完毕,接着便是土地改革,这是最难推动的一环,打地主分土地,大家都喜闻乐见,但是到了对自家土地的安排上一个个像护崽子一样护的紧。
对那些不知变的人,张桑气的胡子都翘起来了,一亩地收那么少能养活的了谁。但是他也知道只有缓慢的引导,让他们看到未来利益的情况下才能顺利推广。
所寄希望的只能是从山中迁出来的上万百姓,他们大都是雁门郡的本地人,在政策的支持下踏上了回乡的路程。毕竟旧土难离,只是很多人并没有携带家眷,毕竟山下的很多基础设施,远没有山上健全。
而在他们之中出现了一些小型的群体,他们会一起去工作,轮休,算是集体劳动的一种,换言之,就是人民公社的雏形。他们中有人是退伍的士兵,对山上对于平等的概念有些盲目的信服,再加上对战友家庭的扶助,形成这样的群体也是意料之中。
王零在得知这些人的存在后,并没有明确的支持或是反对,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但不代表没有缺点。就像健康的树木也会偶有蛀虫,王零从不想去考验什么人性,因为结果显而易见。
在没有强有力的制度的制约下,人是会懒惰的,会从追究平等进入追求绝对平等,进而会产生大锅饭现象,会压抑人们的积极主动性。
“要实现公平,首先要正视每个人的不平等!没有人天生就是圣人,所以这才是学习的目的!”王零是这样和孙礼说的,这些年轻人过度理想化的想法并不能撼动王零的心。
这件事只是一个小插曲,王零也并非什么都没做,他加强了监管,同时对那些胡乱上报的处罚再次加重了。有些事他们必须经历过阵痛才会清醒,而山内外轰轰烈烈的氛围却掩盖了很多东西。所以王零有时候也是极为冷血的,他会眼睁睁看着别人迈入深渊。
总之,对雁门郡的占领正在缓缓推进着,总共三万士兵进驻雁门郡,这已经是能拿出的最大数量了,山上的驻军和野战军全部派到雁门郡,此时的山中防守极为薄弱,只有一些新兵和退伍的老兵维持着巡逻。
期间袁绍的反击倒是有些姗姗来迟,因为他现在正忙着应付来自许昌的诏令,当然袁绍也不是单线程的,他向来喜欢听臣下的意见,可听的越多,他就越难做决定。于是对雁门郡的处理就全权交给了如今刚到太原郡晋阳上任的高干手上了,这让亲自带着雁门郡赋税和人口书册来的王泽大为失望,只是将这些留下后就乘车去代郡上任了,到时候他或许能从代郡那边做点什么。
田丰的谏言如往常一般被拒绝了,统一河北的事此时被袁绍放在了一旁,因为他后悔没去奉迎天子了,之前让谣言往南传,是有些小聪明在内。但是曹操如今摇身一变成了汉室忠诚的刺史,位卑权重,确实拥有了奉天子以讨不臣的能力。
袁绍还在念叨着是否要将刘协从曹操手里抢回来,田丰就已经离开了,和山上斡旋的事他还要去做,只是这次不是他一个人了,还有荀谌。
而高干对雁门郡的策略很简单,先退却,正式将雁门太守的职位交给赵大他们,然后暗地里联系军队和世家直接兵谏。但是还没实施就结束了,太原郡和雁门郡的各个关口都有人在阻碍,那群人自然便被重新脱光扔了回去,但是运气就没之前那批那么好了,秋季开始,昼夜温差就大了,下场也可想而知。
然后试探性的进攻并不能生效,虽然成功进入了雁门郡内,但在楼烦城外被里应外合的张燕带人全部包了饺子,五千人在死伤上千后军心溃散,全部投降。
高干并没有随军征战,他记得遇到王泽时,王泽和他谈过的那些话:“黑山已有吞雁门之心,当竭力阻之!”但是王泽没走几天,去赴任的雁门太守便光着腚回来了,上了年纪的这位老人没能撑过这个秋天,便去世了。
高干并不想与黑山为敌,特别是当黑山内部已然统一的时候,他总会想起三年前被烧的一塌糊涂的自己。如今他没有当时的一半军力,对于出兵的选项还是有些难以抉择,不过抱着试一试的想法,他让人带了五千士兵去,但很快他们就回来了,没有了甲衣,没有了兵器,他也没有迁怒这些人,只是具体询问了战斗的详情外便去给袁绍写信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