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帝笑意吟吟。
“来人,拟旨,封桓温为大司马,节制天下兵马,原职如故。加封为南郡公,原临贺郡公由其子桓熙承袭。”
“臣谢陛下天恩!”
大司马位居三公,总摄大晋所有兵马军戎之事,是名义上的统帅,更带有一种荣誉职衔。
虽然主要的兵权还在各大将军手中,但地位崇高,身份显贵,举凡军戎之事都要报大司马知悉。
这对桓温来说,可谓举足轻重,有此职衔,即便管制不了褚家的兵力和殷浩的战事,但至少自己可以了然于胸,及时应对。
再者,南郡公爵位比起临贺郡公食邑更大,地位更高,而且非常适合桓温。因为南郡乃是古时的一个郡名,始置于秦朝,治所就在荆州。
更让桓温意外而又感动的是,长子桓熙并无寸功,竟然也承袭了自己的临贺郡公爵位,真是万死难报天恩!
“封广陵王司马丕为御史大夫,掌管天下风宪,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
“谢陛下!”
穆帝笑道:“快快请起,王兄广陵国诸事可暂交由属国僚属打理,你还回芷宫居住,陪陪成皇后。当然,主职是为朕挑起这副出力不讨好的胆子,不要怕事,不要怕开罪人,一切由朕给你做主!”
“臣定当竭力以报陛下信赖之恩。”
司马丕担任御史大夫是桓温没有料到的,这个职位自己曾担任过,参奏弹劾别人确实容易结下仇怨,遭人报复。
但此职必定是君王的心腹才能担任,就像当年成皇帝让自己担任时一样。
看来,穆帝是要大刀阔斧,大力整肃一番了,这下,有褚谢他们好看的!
“封司马奕为东海王!”
“臣谢陛下!”
司马奕乃广陵王司马丕的胞弟,同为成皇帝之子,司马丕认了芷岸为嫡母之后一直由芷岸照看,而司马奕则跟着生母周贵妃,周贵妃前几年死后,一直无人照看。
直到两年前,褚蒜子装善邀功,便将他收留至自己的寝宫照料。
桓温从这个封赏中,看出了穆帝的心思,几乎和成帝思虑的一样,既要重用贤臣良将,又不忘提携依赖宗室子弟,毕竟他们都姓司马,都是司马懿的子孙。
在康皇帝时,就曾有册封司马奕为东海王的意思,但一直未能施行,今日也算是为其父皇了却了一桩心事。
桓温多年不曾见过司马奕,抬眼一看,好家伙,唇红齿白,面如冠玉,风流倜傥,生得一个俊俏。
单凭长相来看,容貌甚伟,但其眉宇之间隐隐有一种不正之风,举手投足略显浮夸。
正如南康曾说过,他有些轻浮,不学无术,是个浪荡公子。
近墨者黑,他自小便鲜得父亲成皇帝管教,母亲又胸无点墨,脾性乖张,不堪垂范,于是天马行空,桀骜不逊,在宫女和内侍的戏谑中玩耍,在和他们的厮混中成长,缺少教养也是在所难免。
所谓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下一个要擢拔之人,穆帝是极不情愿,但又不得不如此。
桓温也知道穆帝为难,那是昨日晚上,穆帝召尚书令何充、会稽王司马昱、广陵王司马丕还有自己一道磋商。
之所以召集这四人,大家心知肚明,此后,这几位即为穆帝的心腹,将会担当重任。
当穆帝一口气把明日朝会要宣布的几点设想表达之后,至于那个人的职位任免,另三人都无异议,唯有司马昱表达了忧切之情,还给穆帝讲了个青蛙的典故!
“陛下宵衣旰食锐意变革之决心,臣深以为是,深以为然,臣也定当鼎力拥戴。然臣以为,不积跬步,无以跃千里,不聚寸壤,无以成泰山。凡事当从细处入手,因小为大,徐徐图之,不可操之过急!”
“会稽王的意思是,朕不够谨慎,不够稳妥,有点操之过急了吗?”
“恕臣大胆直言,正是此意!臣曾听过一典故,是这么说的。蛙入热水,乍受其热,则会纵身跃出。倘若置蛙于温水,徐徐添柴,蛙犹不觉,待柴火尽,水沸腾,蛙虽察觉,想要欲出,已晚矣!”
“会稽王一片苦心,朕明白了,朕虚心纳谏,看来此次不仅不能打压他们,还得给他们加官。也罢,不急于这一时。”
桓温敬佩穆帝虚怀若谷的胸襟,同时也对会稽王的谨慎和周详深有感触。
这个王爷当的不易!
司马昱从成皇帝时就受重用,帮助平定苏峻之乱,在王导和庾亮二族的争斗中洁身自好,保持中立。
后来在庾冰和褚蒜子的较量中,受了胁迫,误判形势,想继康皇帝为君,结果差点惨遭覆顶之灾。
幸而他及时改弦更张,暗助桓温挫败庾冰图谋,解救出康皇帝,让司马聃得以继位,从而打消了褚蒜子的报复,后来又逐渐退让,不惜交出丹阳尹要职而换取自保。
其中多少辛酸曲折,个中滋味恐怕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历经多少次帝位更张和权力洗牌,司马昱仍岿然不倒,也足见他谋略之深,隐忍之坚。
而且,司马昱坚持不给自己加官,这一点给桓温留下了深刻印象,也为将来二人的合作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