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这刘大当家的可是把二哥点了天灯,你还帮助他?”
展坚白了那个兄弟一眼,幽幽道:“那是私仇,虽说展强是我兄弟,可他违反军规,私通赵人,祸及兄弟,这是乞活军大忌,死了也是白死。言川虽说狠了点,不过,我还是蛮佩服他的。”
“佩服他什么?”
“起码至今还信守乞活军的初心,没有投靠晋室,而我们自叹不如,投了成汉,当了官,领了饷,唉!”
“老大,别自责了,是他们大当家的太迂腐。而且,我们不是也没办法嘛,为报汉王大恩才委身成汉朝廷。”
想起汉王,展坚就悲愤不已。
李广自杀后,展坚一急之下曾想率乞活军反叛,但当时朝廷有了赵人的支持,李势情绪高涨,势头正盛,群臣迫于形势也倒向皇室,此时反叛难获支持。
不仅无法复仇,反而会玉石俱焚,想想还是耐心等待时机。
桓温伐蜀,让展坚看到了曙光。
他要借助晋人消灭李势和皇族支持力量,待晋人攻下益州后,他就可以派出麾下,四处联络反晋力量,利用地利人和优势,将为数不多的晋军赶出益州。
这样一来,蜀地就可以回到自己的掌握之中。
而李广死后,身兼皇族宗亲的大将军李福颇得蜀人拥护,到时候可以他为旗帜,集聚蜀地各方势力。
这就是他向刘言川提出的谈判条件——不得为难李福。
江阳郡水战尚未结束,李福就预感凶多吉少,对李势的失望,对朝廷的失望,他心灰意冷,将大将军印交给展坚,叮嘱他以待将来。自己则准备和水师共存亡,不料兵败跳江之后又被晋人俘获。
在司马晞和褚华攻打皇城受阻后,李福拒绝了桓温出面请求帮助劝降守兵的提议,当展坚主动提出说服李福时,桓温答应了。
在船舱内,展坚将自己的计划和盘托出,李福这才出面劝降,事后便单人独骑遁隐山林。
筰桥旁山冈夜会,几个蒙面之人都是其麾下。而其时,展坚被桓温留在身旁,无法动弹,只好暗中让兄弟们寻找李福。
然而四处寻访,掘地三尺,仍一无所获。
无奈之下,他只好暂时放弃,而将精力转移到了如何逼迫桓温离开蜀地上。
因为桓温当政,施行善政,笼络了蜀人之心,反叛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为此,展坚想到了暗杀,成功则一了百了,不成功,也能让对方为安全起见而离开益州。
王瑜府上的一幕就是其麾下所为!
展坚发动兄弟,四处联络逃散的那帮皇城侍卫,煽动晋人杀降的仇恨,联络了百余人,趁桓温在王誓和邓定府上顺利赴宴戒备放松之际,策反王瑜,配合行事。
哪知王瑜拒绝,这才绑了王家老小作为要挟。
刺杀未遂,反而折损了不少兄弟,连百余蜀卒都归顺了桓温,还损失了一个跟随多年亲如兄弟的展六。
当时展六抢刀冲向展坚,其实是舍卒保车之无奈之举,就是要牺牲自己,洗清展坚的嫌疑。
眼见刺杀无望,展坚只得让麾下蛰伏待机,再等时机,而自己则跟随桓温继续打探消息,遥控指挥。
令展坚欣喜的是,自己千方百计逼迫桓温离蜀的计划没有得逞,褚蒜子却无意中实现了他的愿望……
朝廷赶走了桓温,派来了谢万!
谢万的倒行逆施激怒了蜀人,公孙城成为反叛的营地,展坚获悉后赶紧暗中布置,不能让公孙城的势力膨胀。
而自己手下的兵力不足,所以只有联络三家大户举事,才能夺得反叛的主导大权。
展坚没想到王瑜此次这么爽快,答应作为三家的领头羊,而上一次,王瑜可是拒绝自己的。
眼看火越烧越旺,离大功告成仅差一步之遥,展坚欣喜若狂。
更顺心的是,自己正愁无法亲自指挥而烦恼,桓温居然愚蠢的派他潜入蜀地,劝服自己的旧部,这真是天遂人愿!
当然,展坚所作的这一切并非自己有什么野心,而是为了他人……
桓温手中的密信正是来自一个谁也意想不到之人——王瑜。
王瑜在信中坦承了他所知道的一切,言川听了二人对展坚的分析,恍然大悟,一拍大脑袋,惊道:“对呀,难怪展坚举止有些反常。”
言川回忆起当时在展坚府上,展坚无意之下说了一句,什么受了别人大恩自当回报的话,他就觉得奇怪。
还有,当展六提刀冲向他的时候,刘言川看到了展坚的表情,透着一种说不出来的味道,惊异中带着悲怆。
“恩公,当时俺还以为展六毕竟是他多年的兄弟,被亲手杀死,肯定有些不忍,就像当初俺在芒砀山杀了二当家一样的心情。”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怪异,很多事情看似离奇,若仔细琢磨,背后都有道理。刚刚言川一提醒,这展坚越看越像是故意隐藏于我等身旁。”
郗超也很赞同言川的分析,说完又担忧道:“大将军,展坚他可是听到了你刚刚的计划。”
桓温微微一笑,胸有成竹道:“我还担心他听不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