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母后,他是谁?他是谁?”
成帝焦急的询问,而他却没有得到答案。
庾太后带着对儿女的惦念和不舍,带着对庾家兄长的爱憎和喜怒,带着对明帝的愧疚和思念,香消玉殒,撒手人寰。
闻讯而来的桓温夫妇,吴王夫妇还有庾家老小,在崇德宫内呼天抢地,哭作一团,发丧的消息传出了京师外。
“离他远点……”
“离他远点……”
庾文君临终前说出的最后四个字,成帝一直在思索。
“他到底是谁?你知道吗?”
桓温脱口而出:“他就是庾亮!太后昏厥前就和他接触过,只有他才会让太后情绪激动。”
“那太后为什么要这么说?”
“臣想,肯定是太后在最后一刻发现了庾亮的什么事情,或者是揭开了一段尘封的往事,才让太后迫使自己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说出来。这句话寓意深刻,只是没来得及或者不愿意和盘托出。”
成帝双目红肿,喷射出怒火!
“想不到太后帮衬他这么多年,他们居然还得寸进尺,毫无兄妹之情,敲骨吸髓,极尽盘剥之能事,真是可恶!可怜太后临走前,还让朕给他一个体面的台阶!”
太后的葬礼刚刚结束,桓温准备离开山陵,直接回琅琊郡,谁料成帝拦住了他,交待了一个莫名其妙的差事!
“你去一趟青溪桥,把他叫来,你俩就在这山陵前聊一聊。”
说完,成帝丢下一脸愣怔的桓温,径自离去。
皇帝用了一个叫字,而不是请字,这是何意?
再说,和庾亮聊什么?
桓温如堕入云雾中,不知就里,深知这趟差使甚为蹊跷。
和寻常百姓之家不一样,大人物,尤其是高高在上的君主,言辞越短,事情就越复杂,而且让现在就去,自己根本来不及回府和家人商量一下。
之所以说莫名其妙,是因为成帝并未告诉他去干什么,要达到如何目的,是传旨还是私下接洽?
不过,应该不是好事,从成帝离开时灰暗的脸色和决绝的语气应该可以窥见一斑。
还好,怀中一件证物还始终带着,看来今日要派上用场。
“太后的意思是让他体面赋闲,谁知他究竟有没有洞察太后之苦心。现在情势不同了,他要知进退,不可异想天开,否则雷霆震怒,天威难测!”
桓温一边策马一边冥想,极力捕捉成帝的弦外之音,回忆成帝在太后葬礼上的这番话。
他揣摩着成帝说话的语气和力道,情势不同,应该就是指太后殡天了,庾家的这棵大树已经倒了。
返回建康宫途中,成帝仍恼怒不已,又想起了王导临终前的忏悔。
王导提及了陶侃和路永的内斗,还说,既然庾亮能在夜色下发现江州的官船逆流而上,为何江州修筑工事搞出了很大的动静,庾亮一无所知?
他肯定知道,知道了为何不报?
及早奏报,朝廷可以从容处置,制止这场内斗。
成帝现在明白了,这场内斗正是庾亮愿意看到的,乐享其成的。陶侃和王导火并,他坐收渔翁之利,最终重掌尚书台,成为群臣之首。
至于劳民伤财,生灵涂炭,那是朝廷的事。
事情的发展也证明了王导的推论,更暴露了庾亮的野心。
想到这里,他非常懊悔,当时是被愤怒和焦虑迷惑了。事已至此,再旧事重提,只能哑巴吃黄连。
谁让自己自诩为明君圣主当时却没有窥出端倪?
一种被欺骗被愚弄的羞辱传遍全身,成帝最痛恨的就是被别人自以为是的耍弄,就像苏峻蒙蔽了朝廷一样。
还有一点,在两个外甥中,庾亮喜欢吴王,不喜欢自己。苏峻破城前,他带走吴王,扔下太后和皇帝,逃到勤王大帐。
看起来是仓皇逃命,其实是精心筹划!
他以皇帝为诱饵,让叛军围攻京师。以苏峻的秉性,进城之后定会大开杀戒,皇帝当然凶多吉少。
这样一来,他就可以扶持吴王司马岳登基,凭借拥戴之功和帝舅之尊,彻底将皇室和朝政捏在庾家手中。
关键时刻,王导坏了庾亮的好事,将自己护驾到石头城,成功逃出了苏峻的魔爪。
庾亮很沮丧,但是并不灰心,继续筹谋着庾家的大计。比如说,庾亮很少关心他,为何却费尽心思给他物色皇后,还有给吴王挑选妃子?
舅舅关心外甥的婚事,在世人看来,再正常不过了。而且,杜芷岸和褚蒜子两人姿色出众,看起来也都温文尔雅,贤惠知礼。
然而细思之下,她俩还有一个不为人察觉的共同点,也是庾家最欣赏的一点。
杜家和褚家都是小门小户,没有强大的后族力量,入宫之后也威胁不到庾家后族独大的地位。
成帝越发相信,庾家兄弟所做的这一切,看似简单,其实用心良苦!
既然自己准备乾纲独断,整肃朝堂,就必须要掀翻这块绊脚石……
————————————————
不是这块绊脚石太大,成帝搬不动它,而是石头的表面,蒙着一层亲情和世俗的外衣,成帝心有忌惮,故而,他将这个难题抛给了桓温,用意颇深!期待您的关注,期待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