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很多将领还有州郡仍然效忠于石弘,反对石虎暴行,因而会处处掣肘石虎。所以,石虎分身乏术,根本无暇顾及梁郡。
“庾大人就这么相信石聪的来信,而罔顾事实?”
桓温有些火气,大声说出自己的见解。
因为石弘被架空,仍是名义之主,但现在的争斗毕竟是大赵的内部争斗。秦王和燕王依旧承认赵主石弘,一旦他们侦测到梁郡事发,石弘一下旨,三方必然会暂时媾和,联手对付大晋。
而西边的成汉蜀人,也将乘机袭扰,如此一来,大晋两面受敌,转安为危,朝廷应该慎重考虑。
庾亮反唇相讥,驳斥道:“记得桓将军上次临朝时还曾说,秦王和燕王他们和石虎是死敌,不会轻易媾和,怎么今日就自食其言?”
庾亮露出得意的神色,继而又奏道:“陛下,即便如征北将军所说,他们三方会暂停兵戈,可是北上接收梁郡,是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等他们停下手,梁郡城早就插上我们大晋的龙旗了。”
整个朝堂,本是群臣商议,却演变成了庾亮与桓温的对手戏。
王允之本来代表王导还想辩驳几句,根本插不上话,刚刚出口就被庾亮顶回去,弄得面红耳赤,下不了台。
桓温和郗鉴的意见如出一辙,令雄心勃勃的成帝有些失望,不知该如何取舍。
突然,他发现桓温后面还站着一人,一直沉默不语,便随口问道:“这位可是上次随同来朝的吴兴沈劲?此事你有何见地?”
沈劲一直在寻思,皇帝点名让自己来,却迟迟不给说话的机会,怎能不懊恼。
可是当机会来临之时,他又窘迫不安,不知该如何启齿。
因为,桓温反对北上!
皇帝的询问让他踌躇而尴尬,最终,内心深藏已久的夙愿还是战胜了兄弟的情感!
“回陛下,草民正是吴兴沈劲,追随桓将军在赵地数年,对北地形势多少有些了解,至于接收梁郡一事,草民,草民……”
沈劲犹豫了,他内心在承受煎熬,在激烈的斗争。
可是,转念一想,满堂之上众人皆称臣,只有自己卑微的自称草民,情何以堪?
“草民赞同北上,接收梁郡!”
式乾殿上,所有人都大吃一惊,最为惊喜的莫过于成帝,他还以为自己听错了,随口的无心一问,竟然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
“哦,你为何同意接收?”
沈劲抒发胸臆后不再拘束,侃侃说起自己的见解。
晋赵互为寇仇,终将一战,无所谓是今日战或是明日战。
北上接应石聪,既可以表明大晋的决心,也可以之为示范,鼓动赵人内部那些对石虎心存不满之人,以分化而瓦解。
还有,如果要想顺利成事,须轻兵突进,出其不意,万不可走漏风声。
沈劲说罢,浑身轻松,桓温却如背山负海一样沉重。
他不知道沈劲为何与自己唱反调,在过去从未有过先例,尤其是事关安危成败的大事!他很苦恼,内心隐隐作痛。
可是仔细思忖,他又觉得沈劲有自己的想法和理由,今日的结果正如他杀了吴儒一家而耽搁了和木兰的七夕之约一样,背后的道理异曲同工。
沈劲身世的苦衷,当然有他的追求,而要实现追求,只能通过军功,这个念头,上次在青州买马时就再次重申过!
成帝赞许道:“不愧是桓爱卿的属下,很有见地,甚好!”
然后望向尚书仆射,调侃道:“爱卿倒是沉得住气,说说吧。”
何充挠着头,言道:“臣素无北地经历,不敢冒然评议。既然陛下钦点,只好抛砖引玉。臣不想莫衷一是,也担心被扣上首鼠两端的指责。”
从南北大势而言,他赞同桓温所言,其言鞭辟入里,分析透彻。
但从当下短期情势而言,他又支持庾大人之意,至少大晋可以夺取一些梁郡的物资,还有丁口,里面不少是中朝的遗老遗少,他们盼望南归。
当然,也能如沈劲所言,分化瓦解,震慑赵人。
成帝很满意,颔首称赞道:“何爱卿老成,运筹帷幄。”
“陛下,天与不取反受其殃,战机稍纵即逝,沈劲所言轻兵突进实乃良策!”
庾亮窥见成帝的神色和语气,知道他动了心,赶紧趁热打铁,顺道也给桓温挖个大坑。
“依臣看,朝廷可以就近的征北军为前锋,他们对赵人作战经验丰富,战力甚至高于赵人,只要他们全力以赴,胜算很大。臣愿再率五万大军长驱直入,速战速决。”
成帝环视四周,无人再有陈奏,心中有了决断。
而庾亮则冷眼偷瞧桓温,心想,接下来的战事,看我怎么收拾你!
————————————————
外战未起,庾亮已经盘算起内斗的图谋,这个境界比王导差了一大截,后文会有介绍。敬请关注,敬请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