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德误认为这女人是杜先生的内眷,没多想,开口问道,“你先生在家吗?”
那女人听了,倒吸一口冷气,拉下脸来,没好气地反问道,“甄先生也活得腻了?急着要走?”
世德听这女主人说出难听的话来,知道自己刚才言语不当,冒犯了人家,刚要探问清楚,那女人也觉得自己的话说得太硬,回嗔作嘻,淡笑了一下,接着说道,“阿拉那个,已走了两年了,甄先生在这里,恐怕再也找不到他了。”
世德心里一凉,觉得刚才的话,说得着实冒昧,起紧改口道,“对不起,我是来问住在这里的杜先生。”
“侬是问杜先生呀?”那女人脸上立时露出几分不屑,冷言道,“他是阿拉的房客,一早出去了。”
“杜先生什么时间能回来?”世德又问。
“这个,阿拉可说不准,”女人说道,“他这人,怪怪的,有时几天不出门,一个人闷在阁楼里;有时几天不回来;有时天不亮就出门;有时半夜才回来,哪里说得准?”
“噢,要是杜先生回来,请转告他,请他到我家坐坐,我有事要找他呢。”世德嘱托道。
女房东答应一声,回身掩了门。世德也不多言,转身回家去了。
中午吃过晌饭,世德正要躺下歇晌,丫鬟来说,隔壁的杜先生来了,正在客厅等着呢。
世德忙穿好衣服,迎了出去。
杜先生在客厅里背着手站着,四下看着客厅的布局,见了世德,忙拱手道,“有劳甄先生惠顾,不巧我出去了,回来后听房东传话儿,很是过意不去,就赶紧过来领教。不知甄先生有何教诲?”说着,从兜里掏出一张名片,双手递与世德。
世德接过看时,见上面写着:《民声报特约记者独立撰稿人杜研奇。
世德想起,昨天和王老板喝酒时,曾听王老板讲过这人的身世,尽管王老板的话里肯定有不少的水份,世德对杜研奇的身份,还是大致有些了解,看过名片,故作刚刚知晓的样子,略显夸张地惊叹道,“哟,原来杜先生是文化人,钦佩!钦佩!”
说着,便给杜研奇让座,随后吩咐丫鬟上茶。
杜研奇也不客气,就势坐下,把二郎腿跷起。
世德看他的装束,还和昨天一样,银灰色的西装,脚着白漆皮鞋,仔细看时,鞋尖已掉过漆,经过很好的修整,才勉强保持了原样;头戴一顶淡紫色的花格纹鸭舌帽,鼻梁上架着镀金框眼镜,镜片下是一双机警的眼睛,看人时习惯和你对视,盯着你看,让人心里不舒服。
这人上牙床前凸,让人联想到他太能言善辩,以至于出口成章的珠玑言辞,从口中向外涌出时,把那牙床拥挤得变了形。
这杜研奇身材偏矮,平时习惯地仰着脸,背又驼,脑袋和脊部,以颈椎为折点,形成了一个折角。
只这第一眼印象,世德便觉此人绝非善良之辈,虽不全信王老板的评价,却又不能不信其中必有真言。
便放了小心,和他应酬道,“久仰先生风范,有心巴结,却机缘,幸好昨日回家,听内人说先生造访,心里诚惶诚恐,今天一早登门拜访,不料先生公干去了,又听房东说,先生日常公务繁忙,难以拜会,便不揣冒昧,求房东传言,邀先生来寒舍小叙。”
世德平日疏于诗书,虽经父亲严格调教,毕竟内心厌学,胸锦绣,这些待客的辞令,都是在家时,听父亲招待客人时学的。
不想杜研奇听过,却大觉意外,心想这平日在街上大大咧咧逛游的北方汉子,也能说出这等斯文言辞,心中不禁生出几分恭敬,收起狂傲,笑了笑,说道,“小弟也是运交华盖,八字儿不平,虽说整日忙忙碌碌,实属空忙,自是不比甄兄这般逍遥自在。”
眼见杜研奇只说些牙外话,不肯交心,世德怕这样空谈下去,会露出诗文的底细,便接过话头,转入正题,“昨天我把对面的王老板挡了回去,又劝说他半天。都是街坊邻居,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哪能为了些许小事,就撕破脸皮?让外人看了笑话。
“经我一番劝导,王老板也有些后悔,哪里还肯再要我替杜先生垫付钱款?昨晚从王老板那里回来,听内人说,杜先生登门造访,还给我带来礼物,又送来十块大洋,这叫我如何是好?闹腾得我一宿没睡好觉,这要是传扬出去,叫邻里们如何看我?好像我甄某人,就是一个两头说事的掮客。
“今天一早,我就带上钱去找杜先生,不料杜先生不在,才托房东传话,再劳大驾屈尊,来寒舍一趟,一来是想趁机和杜先生交结,二来这十块大洋,杜先生务必收回,不然,真的叫甄某不好做人呀。”说着,从怀里摸出十块大洋,递与杜研奇。
杜研奇哪里肯接这钱?二人就此推让起来。
杜研奇情知不是世德的对手,忙着求饶道,“甄兄先放下,听阿拉把话讲完,再做决断不迟。”
世德见说,果真收住手,将钱放到桌上,听杜研奇讲明原委。
杜研奇呷了口茶,润过喉咙,眼睛盯着世德开了口,“那个憨阿给,是外码头来的,弗讲道理。早先阿拉在《民声报供职时,曾去他那里吃过几次饭,就熟络起来。
“一日,编辑交给阿拉一封读者投诉信,要阿拉去查明真相,阿拉看过,才知是投诉他的,信中举报他用死猪肉冒充好猪肉,以次充好,坑骗顾客。
“阿拉念他小本经营,商人嘛,奸不商,搞点小明堂,也在情理之中,便找到了他,把事说给他听,要他往后小心点。
“他自知遇上了麻烦,要知道,这等事,一旦登报披露出去,他那小店就得忽浴,上海每年这种事例,也是蛮多的。那阿给倒也识相,忙给阿拉磕头作揖,千央万求,要阿拉帮他疏通。这事是编辑交阿拉办的,阿拉得有个交待。
“他听阿拉这样说了,就交给阿拉二十块大洋,求阿拉帮他码平这事。阿拉看是邻居份上,答应了他,回去请编辑去大世界吃了顿大餐,玩乐一场,阿拉格外又搭进一些钱呢,对编辑谎称,是一个瘪三要讹那饭店老板,没能遂意,就写了投诉信去诬告店主,其实那家店铺,倒蛮诚信的。
“这事就这样平息下去。打那以后,那憨子阿给再见到阿拉,就像遇见了祖宗,有事没事就拖阿拉去吃饭。谁料他狗眼看人低,得知阿拉从《民声报离职了,忽啦一下翻了脸,却向阿拉讨起饭钱,说阿拉先前在他家吃的饭,都是赊账的,真是气死了人。
“阿拉也上了倔脾气,侬越是混帐,阿拉偏不买侬的账,就这样僵持起来,看他能奈阿拉几何?不想甄先生仗义,半路杀出,替阿拉付了,阿拉心里哪里过意得去?这才把钱还给甄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