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天河虽然不是什么全国出名的大江大河,却是充满“意味”的河流。
青城的历史源远流长,尤其是仰天河,在漫长的岁月中,滋养了河流两岸数的村落。
有历史,就有记忆,这里的历史记忆多数都埋藏在仰天河的泥沙中。
仰天河流经陈序村庄所处的地段,积沙土极多,尤其是河沙,在九十年代算比较畅销的资源。
那会管理上比较松散,只要是本村村民,都可以用马车去河边挖沙,然后到省道旁贩卖。
陈序从记事的时候,空闲之余都会跟着父母到河边挖沙,然后拉到省道旁贩卖。
对于经济收入单一的村民来说,贩沙是一项不的“本钱”的额外收入。
仰天河的“意味”不是指可以贩卖的沙土,而是在挖掘过程中的“惊喜”。
在全村挖沙贩土的年代,不知道挖出了古代墓葬,出土了多少古代文物。
大到石人,石马,小到印绶,铜钱等等古代的玩意,可以说是每天都有人挖到,甚至铁锈斑驳的炮弹都有挖到的。
村里一直流传着一段寻宝诀:“三匹马,拉大车,金一车,银一车,还有绿铜凑一车。”后来还有人专门考证过这句话,“绿铜”不是指铜钱之类的,而是指青铜器。
除去这段寻宝诀,最出名的还是河道里的一个不知存在多少年的大土堆,枯水期的时候就会显露出来。
修新桥的时候碍事,工程队想直接挖平,没想到一铲子下去,全是石像,石碑,刀剑弓弩,大银锭,在当时引起不小的轰动。
后来村里来了不少倒客,专门收挖出来的东西,说着半清不楚的各地方言,手舞足蹈的比划着跟村民讨价还价。
陈序对历史的痴迷源自这里以及省里来的考古队。
每次村民挖沙挖到古墓,村支书都会第一时间让村里的青年保护好现场,然后报警或通知考古队。
这样做有着较深的考虑,平时挖到小的物件,个人偷摸装兜里带回家,然后找机会卖给倒客,赚点小钱,没什么大问题。
如果像古墓这样的比较敏感的东西都被哄抢的话,可能会导致整个村子都法再肆意的挖沙贩土。
从小学到离开村子上大学的这些年里,每当有考古队驻进的时候,陈序所有的空闲时间都是在这里度过的。
清理古墓是比较复杂的过程,考古队会直接驻扎在村里。
除去当地派出所会帮衬几名民警坐镇以外,然后就是老支书亲自组织村里的青壮年,一起帮助清理古墓的外围,夜里又组织人守护在古墓外围,甚至必经的道路也安排人守着。
陈序的父亲经常在白天挖完沙,夜里再去守护古墓的现场,多挣一份“守夜钱”。
每次回来吃饭的时候,陈父总是会说一句:小序要是以后能有份这样的工作就好了,铁饭碗。
陈母也跟着说:是呀,公家单位好,不受累。
碰到周末,陈序一天都在古墓旁看着考古工作者清理古墓。
看着满头斑白的老教授,带着精神焕发的青年学生一点点的清理出土的各式各样的古物,陈序心里就有一种莫名的冲动,却又说不上来。
“这些古物是活的,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更是精神的传承。”
老教授时常这样教导手下的年轻学生。
陈序也偶尔能跟那些学生聊上几句,问东问西的。
时间久了,陈序也就跟他们混熟悉了。
有次老教授忙完,见陈序待在旁边,招手让他过去,慈祥和蔼地问到:“小朋友,你经常来这里,看也看了不少了,有什么感受?”
陈序心里一阵小激动,忙回答道:“我也说不上来,就是喜欢看这些东西,更像是一个见证者。”
老教授听完,微笑的点点头,略带赞许的说道:“不,不。”
转身对一个女学生道:“苏梦啊,你看,这小朋友还是很有见地的。”
那叫苏梦的女学生笑着回答道:“您老这么喜欢,让他好好学习,报您的考古系呗。”
中考的时候发挥一般,陈序只考上了比较普通的青城九中,就在离村子不远的镇上。
高中的生活虽然不如以前自由了,但是学校的图书馆藏书比较丰富,能够让陈序接触到了更多有关于历史的知识。
转眼两年过去,升到高三了,学习时间就开始紧了,只能每月第四周的周五中午放假,可以回家两天半,其余时间都吃住在学校。
高三是大部分学生在高中最后一年,老师抓学习抓的非常的紧,不像初三的时候,那会老师基本采取“谁主动学习,就管谁的”原则,让大部分中考望的学生都比较放松。
陈序慢慢适应了比较紧张的高三生活,好在同桌周伟,也喜欢历史跟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这倒跟陈序有点投缘,每天聊不完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