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红日。
码头上船帆林立,人声鼎沸。
王霖终于搞清楚了。
这些读书人自发前来,是欢迎他的家眷抵京,同时也是为了见他一面。
这与他高举抗金大旗有关。
与他连战连捷,已成大宋民族英雄有关。
更与他前番荐拔江南士子入朝为官,所谓不拘一格降人才有关。
换言之,这些士子是来请愿,为国效力的。
当然不排除其中有很多试图浑水摸鱼的。
但多数应该是一腔报国热情。
很多人或许志大才疏,但热情和热血需要肯定。
王霖环视眼前一张张陌生的年轻面孔,百感交集。
果然,到了民族危亡之刻,最容易挺身而出的还是年轻学子,读书人。
很显然,王霖此刻需要做一场关乎抗金的临场演说。
此外,似乎还有必要给这些读书人一个抗金情绪的宣泄出口。
同时也是他扭转在天下士族中名声的一个绝佳时机。
王霖深吸一口气,他纵身跳上了码头的瞭望台。
他长身而立,目若朗星,气势如剑。秋风徐来,他衣袂飘飘,不怒自威。
“诸位士子,请听我一言。”
王霖的声音震荡全场,原本情绪狂热的各地士子旋即平静下来,所有炽热的目光都投射在他的身上。
王霖梳理着自己的逻辑,慢慢酝酿着,这种演讲,不在于文才语言多么华丽,但必须要激发起现场所有人的情绪。
“去载,金人灭辽。今载,金人铁骑横扫河北,席卷河南,直捣京师腹地。”
“河北守军溃败,各州府县守臣望风而降,无数黎民百姓惨遭屠戮凌辱,可谓沙场残阳红似血,白骨千里露荒野。或母子被屠,或夫妻同死,或全家化为白骨……”
王霖迎风而立,侃侃而谈,声音转至低沉哀伤:“吾与诸军在黎阳之野,火葬我百姓数千。遂传檄天下,号召抗金——”
“凡我大宋国民,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王霖说到此处,人群中便起了此起彼伏的哽咽之声,有些来自河北的士子根本就是感同身受,此刻痛哭流涕。
王霖顿了顿,又慨然道:“吾发誓与金人势不两立,为报此仇,吾与诸军奔袭黎阳,斩金人五千余众!后突袭滑州,斩首两万五千余众!”
“然在此之前,张太尉率两万河北军与金兵血战于滑州,死战不退。城破之日,两万大宋将士皆与敌皆亡,而张太尉以老弱之躯,城破之日,怀抱金兵跳墙而死,以身殉国!”
“若非张太尉与两万将士死战报国,东京破亦,而我大宋,则早亡矣!”
众人闻言,一股哀伤的情绪滋生其间。
旋即听王霖话音一转,接下来的一番话更是说得在场所有读书人面红耳赤:“与两万将士的以身殉国相比,金人入侵,是那些数以百计的河北守臣,卖身投贼!今在金人完颜宗望麾下,竟有我大宋两榜进士数十人!”
“吾闻之,痛彻心扉,羞愧难当!!”
“我大宋养士数百年,难道就养出一**佞卖国之贼?”
王霖说到此处,静静环视众人,沉默了下去。
现场一片难堪的缄默,旋即渐渐有人高呼出声,声讨斯文败类及卖国贼,当台下情绪酝酿到一定程度,王霖突然又大声道:“诸位稍待,且再听我一言!”
“吾在临漳之野,铜雀台上,与相州通判黄岐善等会商国事,曾问诸公也为扪心自省:辈读书人,读圣贤书,所为何来?”
“有贤者说,读书人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必经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读书人第一重境界,能思、善思,心有高楼,志在天下。
第二重境界,孜孜不倦,上下求索,为有所成就者。
而第三重境界的人,豁然开朗,悟得至理,自成体系,为集大成者。”
王霖用三重境界、且以诗词比喻来归纳读书人,这种说法不仅新鲜,还颇有经义至理,引人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