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兼容并包的社会肯定是个伟大的社会,一个对自己充满自信的社会。
蔡元培提出“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其意义可不止是使不同的人,不同的思想和观念的人,能够相处在一起,不是的。其更大的意义在于学术方面。
正是在这个“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十六字的办学方针指导下,北大的思想和学术呈现出缤纷万象、百家齐鸣的景象。
“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十六字的办学方针,鼓励师生学术争鸣,培养学生的思辨力,开创学术自由的风气,促进新思潮的传播。
当年蔡元培时代的北大学生,后任国立中央大学、清华大学校长的罗家伦这样说:“以一个大学来转移一时代学术或社会的风气,进而影响到整个国家的青年思想,恐怕要算蔡孑民时代的北京大学。”
胡适、陶行知的老师,美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社会学家、实用主义学派创始人约翰?杜威也说过这样一段话:“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牛津、剑桥、巴黎、柏林、哈佛、哥伦比亚等等,这些校长中,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不乏其人;但是,以一个校长身份,而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而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
肯定地说,曾经潜心于国学的傅斯年,所以能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一个重要原因,是受蔡元培的影响。
为了打破北京大学旧有沉重的暮气,蔡元培上任北大校长之后,积极罗致具有新思想的人才。到校不到十天,他便聘陈独秀到北大任文科学长,并把当时开一代新风的《新青年杂志也迁到北京大学。又聘请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担任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历史学教授。还聘请鲁迅兄弟、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杨昌济等到北大任教,同时又罗致了一批刚从国外学成归国的新型学者,如胡适、李四光等充实北大教师队伍。一时之间,北京大学成为新式人才的汇聚之地,也同样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
置身这样的洪流之中,像傅斯年这样的爱学习,肯思考,追求进步的青年,怎么可能置身事外呢?
一九一八年八月,傅斯年上书蔡元培,对当时大学分科提出了不同意见。题目是《论哲学门隶属文科之流弊。提出:“哲学不应隶属文科,而应隶属于理科,其根据是哲学与自然科学联系更为密切。”
他论述说:“中国人之研治哲学者,恒以历史为材料。西洋人则恒以自然科学为材料。考之哲学历史,凡自然科学作一大进步时,即哲学发一异彩之日。以历史为哲学之根据,其用甚局,以自然科学为哲学之根据,其用至博。美国研治科学,得博士位者,号‘哲学博士’。英国牛津诸大学,研治哲学得博士位者,号‘科学博士’。于是可知哲学与科学之关系长,而与文学之关系薄也。”
蔡元培接到傅斯年的上书,认真进行了考虑,专门加以按语,发表于《北京大学日刊,蔡元培在按语中说:“案傅君以哲学门隶属文科为不当,诚然。”但蔡元培自己认为哲学隶属理科也不合适,其结论是“似皆不如破除文理两科之界限,而合组为大学本科之为适当也。”
从此以后,傅斯年就与蔡元培建立了密切联系,经常受到蔡元培的关怀和帮助。在这期间,蔡元培曾亲自题写条幅给傅斯年,内容是:“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意境深远,希望殷切,勉励之情,尽在其中。
傅斯年自从在北京大学与蔡元培结成师生关系,用他自己的话说:“受师训备僚属有二十五年之久”。
他对蔡元培推崇备至,其献身学术、积极参与社会和政治,都与蔡元培的影响有很深的渊源关系。傅斯年曾把蔡元培比作孔子,把自己比作子路,足见师生之情。很多年后,他曾深情的写下《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