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建国和一初被分到五组,
林家福被分到一组,还是组长。
夏建国对家福竖了竖大拇指,表示支持。
凌英因是中师毕业,有国家干部资格。暂留在队部做文书。
王小波因昨日受凉发热,被送厂部医院挂盐水,退烧后到一组干活。
听到这话,张一初心里笑了,心想真是天报应了。
分完组,各组的人聚拢。分别自我介绍。
组长金少凤,学习组长兼记工员夏建国。其他人共有十二人。
金少凤心里美了,没有想到昔日的高材生,竟然与她在一个组,不过她并没有表露出来。
分组完毕,组长去领饭菜票,分给个人。
夏家国拿了,数了一下,饭票36斤,每天1斤二两。菜票陆元,平均每天两毛。另发一斤地方粮票,供各位外出吃饭备用。
饭菜票分完,知青们用自己的饭菜票在农场吃的第一顿早饭开吃了。
黑馒头、玉米粥、萝卜干。
这黑馒头,不知用什么粉做的,看上去很硬。
英子只喝了一两粥,又吃了两块家里带来的饼干。
一初早就肚子饿了。吃了三个黑馒头,喝了两碗粥。拍了拍肚子,打了个嗝。
饭后,朱队长领着大家去将来要上工的地方转转。
这农场的天地可真广阔。
整齐划一的条田,每条田宽50米,长1000米。条田之间有排水沟相隔。每4条田有防风林相隔。
大家走在通往临海一队的由东向西的土路上,路宽可对开两台拖拉机。路两旁各有一条排水沟。接着就是南北走向的条田了。
从东向西有条田十多条,依次被编成1到23号田。
据说以前这儿是盐碱滩。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多年的开发改造。形成现在的规模。
在知青没来前,曾经是劳改农场。后因备战备荒的需要,将劳改犯迁往内地青海。这里就变成知青农场。当然临海一队只是整个农场的一小部分。
现在知青来了,原来的23条田划了一半出去。从10号田到23号田属一队,明年春耕正式实施。
知青们跟着农工队的技术员从1号田向西走,一路上,介绍这里的田地状况。
与此同时省报的摄影记者,也及时来报道这首批来农场的知青了。
大路两边的条田里万物正在萧杀,唯独棉田风景独好。
棉田里的棉桃张开了雪白的棉絮,像雪那样的洁白,一朵朵,一片片。远远望去。像给田野盖了雪白的被子。
知青们被这壮观的景象所感染,兴高采烈,指指点点。
记者们抓拍了现场。
同样,林家福手舞足蹈,诗兴大发的姿态。也被记者拍到。
女知青们见记者如此热情大方,纷纷要求给他们拍照留念。
最后,林家福也按在女生群中拍了照,一初说是万花丛中一点绿。
过了两天,省报上又登出了图文报道,图片中依然少不了凌英和林家福。
夏建国和朱队长没有跟上队伍,拉在最后。开始了既是上下级,也是朋友间的交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