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奇他们离开去,商量着如何进行土地改革,如何施行,同时还要处理朝政。
而另一边,朱允熥却带着户部尚书张山所写出的提议,到了御书房找到了朱元璋。
朱元璋见朱允熥来了便笑着说:
“允熥啊,有什么事情要说吗?”
朱允熥点了点头这才开口说道:
“皇爷爷,孙儿有一个提议,想让皇爷爷看一下。”
说着将手里的一个折子,递给了朱元璋,朱元璋拿着折子仔细看了起来,越看眉头拧得越深,看完之后,他紧皱眉头对朱允熥说道:
“分田令?允熥,咱知道你这个想法是好的,也是为了天下百姓,为了大明的江山可以永远的延续下去。
这样的一个制度的改革,确实有很大的好处。但是皇爷爷也不得不说一下,这实行起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虽说咱们大明朝建立没多久,那些贵族士大夫地主们,对于和明朝之间的关系扎根的不深,互相没有牵扯的那么紧密。
也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相互依附的这么一个情况,但是,这个士大夫的群体,毕竟已经存在了这么多年。
想要如此轻而易举地将之连根拔除,推行分田制,恐怕只会成为一个空谈,而难以真正的实现什么。”
朱允炆说道:
“皇爷爷说的自然是有道理,只是这个事情,咱们必须得做。就算咱们不做,以后也会有一个朝代代替咱们把这个事情给做了。”
朱允熥说话说的较为直接,毕竟爷孙俩在一起也没那么多顾忌。
所以这话毫不顾忌的说出来之后,便让那朱元璋陷入了沉思之中。
良久之后,他才对朱允熥说道:
“你的意思是,如果我大明不尽快实行的话,以后很难长久,也会被推翻,将来别的朝代会将这件事情给干成功?”
朱允熥认真的点了点头说道:
“这是一定的,没有什么事情,是没有原因就会发生的。发生的事情,就一定有原因。这土地兼并政策延续了这么久,实际上展现出来的弊端一直很大。
唐太宗李世民有句话说的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开始咱们老朱家打天下啊,便想要推翻那样的制度。这百姓们是水,当然愿意撑起我们这只船。
可若是我们成了船,却不能够为他们带来实际的利益,却终究还是要让他们吃不饱肚子。那么这水,总有一天会覆舟。
因此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宜早不宜迟,否则随着朝代越发的久远,这些如同吸血虫一般的士大夫阶层和地主阶层,便会与大明的皇权形成一个盘根交错互相生存的关系。
那以后这个阶层,就动不了了。而这个阶层会更加肆无忌惮的去压榨底层,总有一天底层爆发出的怨气,会由皇室承担,会由朝廷承担,而一切的后果也终究会让朝廷来面对。
然而对士大夫阶层和地主阶层,却几乎不会产生什么影响。所以我认为这个事情,是势在必得,必须要干的。”
朱允熥的一通分析,让朱元璋陷入了沉思。
他并不知道这个事情是不是真的该去做,毕竟各朝代有许多的统治者都有过想要动士大夫阶层和地主阶层的人。
到头来,能够成功的却几乎没有。
所以他不知道要不要去试着冒一下险。
见到朱元璋犹豫,朱允熥便说:
“皇爷爷若是相信我,就将这件事情交给我去处理,我有信心把这件事情处理好。只要这个事情得以处理,那我大明的根基,就会越发的稳固。”
听到这话,朱元璋有些疑惑的说道:
“允熥,你告诉咱,这大明的根基是什么?”
朱允熥想也不想便开口说道:
“自然是百姓,是千千万万底层的百姓。这天下由贵族,由士大夫,由地主形成的根基从来都只是利益,那不能算是根基,只能算是一些蛀虫。
若是让这些人当大明的根基,他们只会腐蚀大明的根基。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大明的根基会在他们的贪婪之下,被腐蚀的支离破碎。
到那个时候,大明就是一个摇摇欲坠、随时可能会坍塌的大明。只有普通的百姓,他们才是真正的大明的支柱,只有他们信仰着这个国家。
只要他们能够生活的好,只要他们能够热爱这片土地和这个国家,那大明才能够长盛不衰,永远的坚持下去。”
这番话若是以前的朱元璋听到,哪怕会认同也或许不会支持朱允熥去做。
可是看过史书后的朱元璋却不一样了,他知道朱允熥说的是对的。
因为史书上,后期的大明与其说是毁在各种天灾,各种人祸,各种大环境和一些不好的皇帝头上。
不如说是士大夫阶层占了更大的功劳,他们对于百姓的剥削太过严重,以至于天下根基不稳。
再经过一段时间的累积,问题越发严重,也就有了,注定要灭亡的一天。
所以已经深深的明白了这其中有多么严重的朱元璋,在经过一阵思考之后,看着手中的提议,便咬了咬牙,一拍桌子说:
“好,让你试一试,若是成功,那么不仅利在当下,更是功在千秋。就算失败也没什么,无非是得罪一些士大夫和地主地主阶层罢了。
这件事情,主要还是看允熥你的手腕够不够硬。如果你的手腕够硬,咱相信是有机会办成的。这天下,也是该进行一个彻彻底底的大清洗了。
需要更换的,从来都不是哪个朝代,而是这天下一些依附于皇权压榨百姓的蛀虫,咱认可你说的,也支持你说的。
这是一件大事,只要你有任何要求,咱都会无条件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