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北华军生化兵部队副总指挥朱建明在三月底时意外而惊喜地接到了“重装上阵”的命令,命令里的目的地正是本州岛。众所周知,北华军也是一支擅长且有使用生化武器传统的军队,早在国内军阀混战时期,奉军就是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在内战中使用毒气弹的中国军队,后来,因为与北华军密切合作的德军也有着在战场上放毒气的传统以及世界一流的化学武器研制水平,因此北华军的生化武器研制和使用水平就更高了,第二次东北战争里,北华军就屡屡使用毒气弹来杀伤日军,可以说,北华军在化学武器的研制和使用水平上是世界一流的。但时过境迁,北华军生化兵部队日益萎缩,因为根本没有用武之地,水平同样一流的德军也在这场战争中基本放弃了化学战。实际上,北华军的生化兵部队既研制并训练使用化学武器,同时也研制生物武器(即细菌武器、病毒武器),著名病毒学家汤飞凡就是这支部队的一员。不过,北华军已经很久没有使用过生化武器了,别说病菌武器,连毒气弹也很少用了,原因无它,没必要使用。朱建明和生化兵部队总指挥李忍涛一样,既是军人也是科学家,朱建明还是东北大学化学院和生物学院的高级教授,此时,他已经准备脱下军装回东北大学教书了。
“怎么又想起我们了?”朱建明颇为惊喜地问前来找他的北华空军副总司令黄光锐。
黄光锐笑道:“本州岛下雨了,燃烧弹没法用了,常规炸弹的歼敌效率又不是特别理想,所以就想起你们的生化武器了。”
“究竟是生物武器还是化学武器?”朱建明很谨慎地问道。
“化学武器。”黄光锐耸耸肩,“生物武器毕竟流毒千里、祸患无穷,并且还容易殃及我们自身,所以用毒气弹不用细菌弹。在本州岛那个集结我们了几百万大军的弹丸之地使用细菌弹,跟自杀有什么区别?”
朱建明笑了:“即便你们想用,我们也会反对的。”
四月上旬,北华军生化兵部队抵达本州岛参战,同时带来了上万吨毒气武器。冒雨起飞并航行在积雨云上空的北华空军轰炸机群开始往本州岛中部地区大规模投掷毒气炸弹,弹落烟起,被轰炸的区域尽皆笼罩在云里雾中。
朱建明后来回忆道:“...我感觉我军在本州岛的作战性质已经随着我们生化兵的到来而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起初,我军是来打仗的,我军与日军进行了真正意义上的战争;再接着,我军是来杀人的,战争已经变质,随着日本人逐渐失去反抗之力,我军一边倒地屠杀日本人,我军纯粹是借着战争的名义而名正言顺地从肉体上大规模地消灭日本人;然而眼下,我军的行为再次发生了变质。看着我军轰炸机群在日本人盘踞区上空狂轰滥炸,投下无数的毒气弹,机群所到之处,毒烟滚滚...这个场面是战争吗?也许吧,但明显已经不像战争了,是屠杀吗?肯定是的,但却是一种‘超越人类意义的屠杀’。我军轰炸机群播放毒气杀死日本人,这个画面是不是很类似于农村里用飞机喷洒农药来扑灭蝗虫?是啊,从某种意义说,日本人在我们眼里和心里已经不是敌人,甚至都不是人了,而是类似于蝗虫般的东西。我们的军队不是在杀人,而是在灭虫。我们是把日本人当成害虫般地用各种办法去消灭掉。意识到这一点后,我忍不住有些不寒而栗。”
在日本人“超大规模的自杀性攻击”以及北华空军使用燃烧弹、毒气弹的饱和性轰炸中,死难的日本人不计其数,数量极其巨大,本州岛的中部地方和关东地方被北华军直接称为“日本人的超大型集体乱坟岗”。战争结束后,本州岛成为了中国领土,但原是岛上最繁华地区的中部地方和关东地方却在战后几十年内仍然保持着战争刚结束时的无人区状态,一方面是由于善后工作就持续了十年多,同时因为当地死尸太多,“延绵几百公里都被大量尸体腐烂产生的刺鼻臭味笼罩着”,很难供人居住;另一方面是“太晦气”,几乎没有移民愿意定居到那个“到处都是孤魂野鬼的地方”。东方军第二军参谋长常恩多在回忆录里写道:“有个成语叫‘曝骨履肠’,字面意思是暴露尸骨、踩踏肠子,形容战祸或灾难的极度惨烈,其实,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就是本州岛中部地区那时候的场面。...士兵们杀得手都软了,这还不是我们最大的麻烦,真正让我们感到棘手的是...日本人尸体实在太多了,堆成了山、填平了沟、塞满了河,杀人后的我们面对如此巨量的尸体,手足无措,真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欧洲战争结束后,欧洲各国都开始重建,重建工作最难的就是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这三国,三国全境都毁于德军和美英盟军的惨烈厮杀,英格兰王国战后的第一任首相克莱门特艾德礼曾悲观地说‘光是清理废墟就起码需要二十年,重建时间更是漫长得遥遥无期’,但是我要说,如果尸体不会腐烂,那么,战后清理本州岛境内的尸体就起码需要五年。因为实在是太多了!多得令人难以相信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多的死人集中在一个地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北华军在本州岛境内“杀人太多”使得国内本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反战思潮,越来越多中国人认为“日本人已经为他们过去的罪恶付出了足够代价,继续杀戮风暴已经让中国复仇日本的正义战争彻底变质了”。当冯庸得意洋洋地宣布北华空军已经往本州岛累计投掷超过十万吨燃烧弹后的第二天,北华空军总司令部门前就汇聚了大批反战人士进行抗议,而北华政府大楼门前也出现了大批反战人士进行静坐抗议,越来越多的关于本州岛境内日本人尸横遍野、惨不忍睹的照片资料也出现在了国内后方,继而进一步地刺激了国内反战思潮的发展。
“东郭先生”,这是继续支持张学良的人对反战人士们的蔑称。
“中国鬼子”,这是反战人士们对继续支持张学良的人的蔑称。
张学良知道,国内舆论已经越来越不支持自己了,眼下的北华军就像后世越南战争里的美军,历史上的越南战争里,美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同时杀人无数,虽然死的是越南人,但美国国内民众却掀起声势滔天的反战浪潮,最终迫使美国政府结束了越南战争。客观上讲,国内民众不支持张学良继续以毁灭性手段打击日本,自然不是错误的,爱好和平是可贵精神,虽然会有迂腐嫌疑,但说到底,“日本人已经为他们过去的罪恶付出了足够代价”的说法也不是不正确,因为张学良对历史的干涉,没有了九一八,没有了七七事变,没有了八年抗战,同时也没有了南京大屠杀,没有了731部队,没有了3500万中国军民死伤于日本侵华战争。在这个时空里,中国人对日本人的仇恨感情正在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同情和怜悯,继而形成反战浪潮也是顺理成章的。
在疏导国内民众情绪的这件事上,张学良采取了很多措施,其中一个措施是:写书。
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北华对日本进行最后清算的时期的到来,张学良特地写了一本书,这是破天荒的事情,因为张学良压根就没有写过书,这本书还是他的处女作,基本是他口述,秘书进行手写,同时张学良还特地邀请了十多名文学家、小说家、历史学家充当顾问,帮助他对这本小说进行修改、润色、补充。
张学良的这本书叫做《假如我不抵抗》。
《假如我不抵抗》的主要内容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张学良没有抵抗,而是率领三十余万东北军一枪不放退入关内,接着,日本轻而易举吞并了中国东北,伪满洲国成立,张学良和东北军则被蒋介石调到西北“剿匪”,接着,国内局势急剧恶化,得陇望蜀、贪得无厌的日本开始准备全面侵华,张学良和西北军领袖杨虎城一起发动西安事变,然后是七七事变、全面抗战,北华这个集团自然腹死胎中,当然也没有辽德结盟、苏联战争了,取而代之的是德意日三国结盟为轴心国阵营,美英苏中四国组成同盟国阵营,世界大战以另一种方式爆发,中国虽然最终还是战胜国,但随之却又陷入了国共内战,最后是朝鲜战争、美苏冷战...一口气写到21世纪(当然,书里很多人名都被张学良换掉了)。
《假如我不抵抗》迅速被出版,由于张学良的影响力以及这本书的新颖题材(这本书是中国第一本历史架空小说),该书被抢购一空,甚至一时间洛阳纸贵,并且这本书对文学界、历史学界、思想界等诸多文艺领域内造成了很大影响。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在看完后是这样评价的:“...构思奇特,想象大胆,描述严谨而客观,令人拍案叫绝,说不定张汉帅如果当年不抵抗,历史真的就会这样发展。”著名文学家叶圣陶评价道:“真看不出张汉帅还有如此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如此新奇生动的想象力。”
据说南京的蒋介石也特地看了这本书,看完后说道:“胡扯!我怎么会为了阻挡日军而下令掘开黄河大坝?我怎么可能会被匪军赶到台湾岛上?张学良真是吃饱撑的没事做!居然臆想他扣押我然后又被我软禁一辈子。”
在《假如我不抵抗》这本书的最后,是这么一句话:我们应该庆幸,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没有走上那条苦难的道路,我们今天的胜利是来之不易的,难道我们非要让日本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并导致我们上千万同胞惨死,我们才会真的明白物竞天择这个残酷的道理吗?
尽管国内思潮起伏,但北华军仍然坚定不移地执行着张学良的命令。长野战场上,辽日最后一战也正式爆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