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这么小的香烟扔进草原或森林里,照样可能引起滔天大火。”张学良意味深长,“斩草,就要除根,灭火,就要灭得一点点火星都不剩。”
陶尚铭心头凛然:“明白!”
张学良在对日策略上始终心如铁石,哪怕裕仁把他国土割让得只能让他当村长,张学良也不会心软或心动,关东地区,三万多平方公里,看似很小,试问,后世以色列面积有多大?也不过两三万平方公里,但以色列就靠这么一点点领土和区区几百万人口,称雄中东,成为中东地区第一强国。以色列周围的各阿拉伯国家在领土面积、人口数量上都是以色列的十数倍乃至数十倍,但又如何?五次中东战争,都是以色列获胜。张学良仇恨日本,但并不贬低日本,假如中国和日本在领土面积一样大、人口一样多的平等基础上进行发展竞赛,谁会赢?问题答案,恐怕中国人心知肚明。张学良也不是贬低自己民族,但为了中华民族的长治久安,必须要彻底消灭日本、灭亡日本,这一点是绝不能更改或动摇的。
北华的“欺人太甚”和“逼人太甚”,让雍仁在绝望中悲极反怒地生出了一丝绝望的怒气:“贵国未免太过于赶尽杀绝了吧?既然贵国连一点点的活路都不给,那就等于逼着我们六千多万日本人反抗到底了!贵国的国力军力确实都非常强大,灭亡日本不是做不到,灭绝日本人也不是做不到,但贵国在灭亡日本、灭绝日本人的过程中,自身怕是也要血流成河的!”
陶尚铭笑了笑:“从白江口之战到万历朝鲜战争,从甲午战争到济南惨案,从第一次东北战争到现在的第三次,你们日本人祸害我中华已经差不多一千四百年了!如果流些血能够彻底铲除你们,那岂不是值得的?在彻底铲除你们的战争中流血,总好过我们在本国国土上抵抗你们又一次入侵的战争中流血吧?血流成河?”他看着雍仁,一字一顿,“我们愿意!”
这番话让雍仁面如死灰。
双方一边谈判着,本州岛上的战役也在一边继续着。实际上,东方军虽然是北华军四大方面军里最让举国上下关注的,但相比于打得轰轰烈烈的其他三大方面军,东方军则有些“不热闹”,无论是中东、澳洲、北美,西南北三大方面军都打了一系列惊天动地、山河变色的大战,敌我参战兵力超过十万的大型会战可谓接连不断,而东方军则完全不同,没什么大战,本州岛上的战役有两个特点,一是数量多,二是规模小。日军很清楚,与北华军展开堂堂正正的大决战等于是把己方有生力量成批给北华军屠杀,因此日军采取了全民皆兵、化整为零、步步为营、节节抵抗的正确策略,所以东方军根本找不到日军的主力,自然不可能展开大战。
“如果说西方军、南方军、北方军打仗是轰轰烈烈的龙争虎斗,那我们打仗就是没劲的、令人厌烦的拍苍蝇。”王以哲是这样说的,并且他的比喻非常恰当。
美军撤离本州岛后,东方军改变了原先“切割战术”,转为常规占领战术,副总参谋长黄维很快就尽忠职守地制定出了详细作战计划:针对多山地的中国地方,由于日军主力撤入山区且化整为零,因此我军使用直升机群和运输机群向中国地方展开多地空投兵力,再度“切割”中国地方,空投部队集结后在日军主力频繁活动地区进行长途穿插,吸引日军主力汇聚当地,我军同时展开两翼迂回包抄,配合海军陆战队展开登陆,最大限度地多区域聚歼日军主力以防止日军继续打游击战或向山区腹地继续逃窜云云。整个计划书严谨缜密,巨细无遗。
萧浩然看完黄维拟定的计划书后,哑然失笑:“老同学,当初在黄埔军校里,大伙都叫你是书呆子,还真是有道理。”
黄维有些困惑:“怎么了?这计划有什么漏洞或不足吗?日军现在就是跟我们打大规模的游击战,利用山川河流的地形优势,隐藏自身并躲避我军的主力,继而避实就虚攻击我军,如果不能重创其主力,那我们腻腻歪歪地在崇山峻岭里搜寻他们,多费手脚?还怎么切实地占领当地?”
萧浩然笑道:“你以为我们是在中国打仗吗?老同学啊,你兵法读得滚瓜烂熟,但确实有些不太擅长因地制宜进行变通。中国地域辽阔,山区面积动辄几十万乃至上百万平方公里,在那样的地理环境中玩游击战的当然是如鱼得水,但本州岛才多大的地方?有必要弄得这么麻烦嘛?又是直升机又是运输机,还要搞登陆战,简直是大费周章。我军既然拥有绝对实力,本州岛又是一个屁大的地方,并且本州岛像蛇一样狭长,那我们就不紧不慢地一路大举前进,像梳子一样把本州岛从头梳到尾,日军要么就地据守,要么边战边撤,前者等于送死,后者等于最后只剩集体跳海一条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黄维有些赧然:“我的思维确实太过于僵化了。”
萧浩然道:“我们有足够兵力,所以,直接让部队分别在本州岛南北两端展开‘一字长蛇阵’,像两台推土机一样一个从南向北、一个从北向南地一路碾压到头,不就完了?我们那么多兵力,本州岛最窄处不过50公里,最宽处也不过230公里,而我们有足够士兵排成从本州岛东海岸延续到西海岸的长蛇阵。”
本州岛最南端的山口县和最北端的青森县成为北华军两大“推土机”横扫而过的前两个占领区。俄裔、澳裔、日裔北华军以及韩军、日军在前面开路,华裔北华军紧跟其后并提供陆海空火力援助。扫平山口、青森两县的过程堪称不费吹灰之力,两县人口大部分死于战火或逃往别处,此时人口总数不过三十万。北华军进攻方式确实是推土机,百万大军排成队列,从南向北或从北向南一路横向前进,踏过原野、穿过森林、走过村镇、爬过山岭、渡过溪河,各部队保持着速度一致。具体描述的话,是这样的:北华军一个常规步兵师下辖4个步兵团,四个团里,三个团列成一字长蛇阵,第四个团机动游弋在前面三个团的后方,随时准备策应助战,而每个团包括4个步兵营和其他附属部队,因此这个步兵师有12个营列成一字阵列,每个营负责若干公里“线段范围”,12个营、12个线段,连成一条线,首尾又与其他师的线段互相衔接,不折不扣的一字长蛇阵;再以一个步兵营为例子,该营约有800名战斗士兵,这八百名士兵组成的“线段”的“厚度”不过两三个士兵,“长度”是三四百名士兵,全营被拉得足足有一千多米长(并列前进的士兵互相间隔几米)。按道理,部队这样部署是十分愚蠢的,敌军若是集中兵力火力来一个重点突破(特别是坦克群),这条线马上就会被撕碎,但北华军并不担心日军进行重点突破,因为北华军的火力是日军的上百倍。日军一旦冒出头,立刻就是炮群机群的狂轰滥炸。日军中小规模的反击对北华军而言是游刃有余对付的,日军若大规模反击,恰恰正是北华军的目的。
主力部队在一路横扫前进时,侦察机和侦察兵已经先走一步,为部队探查前方日军动静,若发现大股日军,后续主力立刻会转入战斗队形。日军要是闻风而逃,北华军无所谓,日军要是迎头抵抗,北华军求之不得。
萧浩然的这个办法是十分稳妥、严密、保险的,唯一的美中不足就是耗费时间。本州岛全长一千三百公里,两路北华军对头前进,一路一半也是六百五十公里,人的步行速度约为五公里每小时,但那是在平地上或公路上,北华军还要跋山涉水、翻山越岭,士兵需要休息,因此每天满打满算不过二十来公里,如果日军不抵抗,南北两路北华军需要走一个多月时间才能在本州岛中部胜利会师。当然,实际需要时间肯定远不止。
不过,张学良并不着急:“我们有的是时间,并且,时间拖下去反而更好。”他这话是有着特殊意义的。
面积分别只有6100多平方公里和9600多平方公里的山口县和青森县在几天内就被两路北华军分别“走”完了,用北华军一位军官的话来说,“这两县的每寸土地都被我们的军靴给踏过了”。王以哲打电话给第二军和第三军:“那两个县都彻底控制了?”
两位军长回答道:“彻底控制了,现在,这两县境内非常‘干净’。”
王以哲问道:“有多干净?”
两位军长回答道:“比青藏高原还干净。”
山口县和青森县被北华军横扫过后都成了无人区。北华军一路步行而来时,畏惧、憎恨、仇视北华军的当地居民有足够时间向北或向南逃离,而北华军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另外还有很多当地居民留在家里听天由命,在这个时候,日裔北华军就派上用途了。
“我们都是日本人呀!其实,满洲军只是来消灭日本的,并不是来屠杀日本人的,日本将会跟中国进行融合,所有日本人在战后都会是中国人。日本之所以沦落今日下场,都因为天皇和高层们自食恶果的结局。不要再效忠日本了,那个注定会灭亡的国家已经抛弃我们了!来吧!跟我们一起,加入满洲军,一起为中日大统一、为你的家人能过上更好生活而战斗吧!”
北华军里的日裔士兵们摇唇鼓舌,竭尽全力地给那些当地居民进行思想改造。
对于愿意“弃暗投明”的当地居民,青壮年男子编入日裔北华军部队里,家人则前往北海道岛;态度摇摆的当地居民同样一起都送到北海道岛,对于冥顽不化的人,北华军也不杀,而是将其强行向本州岛中部驱赶,再食古不化的,就让俄裔或澳裔士兵或韩军越军上去动手。
靠着这个办法,山口县和青森县内的原居民几乎一个不剩,两县都成了无人区。
紧接着,山口县向北的鸟取县、广岛县等地以及青森县向南的秋田县、岩手县等地也都这样被北华军一路横扫而过,横扫之后,人烟荒芜、鸡犬不闻。北华军此举是以步步蚕食的方式来压缩着日军手里的控制区。
四月底,北路北华军横扫过东北地方六个县,南路北华军则横扫过中国地方五个县以及近畿地方五个县两个府,靠着“迁民、驱民”方式而完全控制了当地,并把以上地区大部分人口都驱赶到了本州岛中部地区(少部分人口被送到北海道岛),此时,日军手里只剩下了中部地方和关东地方,生存空间和活动空间都急剧减少,退无可退之下,被压缩成一大团的日军终于被迫发动了大规模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