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张学良的邀请函后,罗斯福和希特勒都给予了积极回应,罗斯福产生与张学良有“英雄所见略同”的感受。联合国肯定需要“常任理事国”,中、美、德三个超级大国毫无疑问都已经被“内定”好了,除此之外,世界上似乎已经没有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国了,即便有,也无一例外是三大国里某一个的附属国。德国方面希望增加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土耳其里的一国或几国成为常任理事国,但这个提议遭到中美两国强烈反对,因为德国推荐名单上这些国家都是德国的仆从国,如果加进来,那以后联合国投票表决时肯定都是德国票数多了;美国方面希望增加墨西哥或巴西成为常任理事国,这个提议立刻遭到中德两国强烈反对,道理自然是一样的;相比而言,中国/北华的附属国里没有太强大的国家,无法推荐“自家人”,面积较大的伊朗和沙特都是二三流国家,以色列虽然实力强大,但毕竟国小民寡,不够资格,不过,有一个国家获悉三大国组建联合国后曾毛遂自荐,这个国家也算是大国,属于北华的势力范围圈,但并不是北华的附属国,这个国家就是印度。印度虽然在摆脱英国殖民统治时被分裂出去了巴基斯坦(包括西巴基斯坦和东巴基斯坦/孟加拉),还被北华趁机夺取了本土东北部的大片土地(这片土地就是后世地图上印度东北部“空悬”出的那块大三角形土地),但被两次削弱后的印度仍然是地大人多,拥有2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和3.8亿人口,同时还是不被三大国其中一个实质控制的真正的主权独立国家,因此印度政府认为自己有足够资格成为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
当然了,印度政府再怎么振振有词、滔滔不绝,最后也不过被张学良一句话就给否决了。印度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不符合中国利益,并且,北华还要扶植巴基斯坦去抗衡打压印度。
三大国足足扯皮了两个月,还是绕回了原点,最终,三大国同意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在五十年内只保持三个名额,五十年后三大国再根据世界局势新发展进行投票表决是否要增加新名额。至于目前这三个名额,三大国当仁不让地一国一个。随后,在三大国的联合主持下,来自二十八个国家的代表参加了在中国香港举行的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起草并通过了《联合国宪章》,宣告联合国的成立。联合国总部位于中国香港,工作语言为汉语、英语、德语。
联合国在名义上是全球主权国家联合成立的国际组织,本质上纯粹是三大国主导世界的政治工具,二十八个创始国除了印度,其余二十七个清一色都是三大国的附属国。除此之外,三大国起草的《联合国宪章》硬性规定“三大常任理事国拥有联合国投票决议的最终决定权”,其中特别规定了:
三大国都投赞同票的决议,一律通过;
三大国里两个投赞同票一个投弃权票的,一律通过;
三大国里两个投赞同票一个投反对票的,一律不通过但可以再次提议;
三大国里一个投赞同票一个投反对票一个投弃权票的,一律不通过且不能再次提议。
如此强硬的规定,意味着联合国只是三大国充当主角的舞台,其余国家即便再多也都是没有话语权的配角花瓶而已。客观上讲,这个规定虽然能确保世界新秩序不会再遭到干扰和破坏,但对其他国家确实也有些“不公平”,以至于后来一些对三大国“独断独行”作风很不满的小国家在暗地里称中美德三大国是“三大国际流氓”。印度总理尼赫鲁愤怒地说:“中美德三大流氓表面上摆出有事大家一起商量的模样,实际上什么都是它们说了算,别的国家根本没有发言权,它们创建联合国只是为了干两件事,一是它们合伙坐地分赃,二是它们在分赃不均后能有个场合供它们扯皮吵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同罗斯福、希特勒一起创建联合国时,张学良还忙着处理犹太人复国的事情。
犹太人其实早就复国了,在1941年底,为了进一步地拉拢犹太人,为了对美开战实施未雨绸缪的准备,在张学良的主持下,北华政府与犹太国流亡政府签署了《辽犹第二条约》,根据该条约,北华政府把库页岛北纬五十度以北地区(该地总面积约3.8万平方公里,占全岛总面积一半)租借给犹太国流亡政府临时建国,为期30年,从1942年初持续到1972初。这是张学良一步很高明的妙棋,达到甚至超额达到了预料中的诸多目的,使得犹太人对北华从此感恩戴德、死心塌地,租借出去的是一片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但北华政府却收获丰厚,先是一次性得到犹太流亡政府支付的五亿美元资金,随后每年还能再得到以色列国全国财政总收入的30%,可以说,张学良变废为宝,把库页岛北部的苦寒之地变成了一棵大摇钱树,同时还相当于借助犹太人去开发那片荒地。如今四年多下来,一切都如同张学良设想的那样,库页岛北部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的荒凉景象都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崭新的城镇、遍地的农田、成群的牛羊、密如蛛网的铁路和公路,全国生机勃勃、欣欣向荣,不仅如此,这四年多下来,库页岛北部的以色列国俨然已经成为东北亚地区的跨国贸易枢纽,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商船来往于库页岛和北华、中国南方、韩国、东南亚、美国之间,使得东北海内车水马龙、船队如梭。可以想象,犹太人离开这里后,移居到这里的中国人直接就可以“捡现成”过上舒适的生活。
但犹太人并没有迷恋已经被他们建设得安逸舒适的北库页岛,他们知道脚下的国土只是租借来的,他们真正的国土还在中东。北华军西方军远征中东时,以色列政府不要北华政府一分钱酬劳,出动自己绝大部分的军队,协助北华军作战,并通过浴血奋战夺取了耶路撒冷。紧接着,以色列政府开始紧锣密鼓筹备“迁国”事务,与当地的土耳其、伊朗、沙特这三个伊斯兰国家发生了尖锐冲突。眼下,世界大战已经结束,以色列更是加快了“迁国”的进度,使其与土耳其、伊朗、沙特关系愈发恶化。
“汉帅,我们该支持谁?”张作相、阎锡山、顾维钧、卫立煌等人请示张学良。
张学良有些为难。中东地区经过这场世界大战后,只剩三个国家:土耳其、沙特、伊朗,这也是大融和、大合并的结果。这三国里,土耳其是德国的仆从国,沙特和伊朗则是北华的附属国,以色列眼下要在巴勒斯坦地区重建国家,由于传统、历史、文化、宗教等多方面的积怨矛盾,此举必然让中东三国都会不满。以色列和沙伊二国,都是北华/中国的重要盟友,偏袒其中一个必然得罪另一个。
思索半晌后,张学良断然道:“支持以色列!”他正色道,“我们之所以要跟中东国家打好交道,其实不就是看中它们脚下的石油吗?沙特人和伊朗人有石油,以色列人则有智慧,石油早晚会抽完,智慧却是源源不绝的。我们不能失去以色列!哪怕失去中东,也不能失去以色列!另外,以色列要建国的是巴勒斯坦地区,那是土耳其的地盘,土耳其又跟我们不亲,并且与我们之间还隔着沙特伊朗,公开支持以色列固然会让我们跟土耳其闹得不愉快,但却是值得的!”
顾维钧问道:“我们是暗中表态支持以色列,还是公开表态?”
张学良回道:“暗中表态有何意义?藏头露尾,一点诚意都没有,公开表态!显示我们坚定站在犹太人这边的鲜明态度!沙特和伊朗如果有意见,可以酌情给它们一些补偿,当然,肯定是犹太人掏腰包,我们借花献佛就可以了,至于土耳其,随便它去吧!”
犹太人返回巴勒斯坦地区复国的纷争中,北华政府旗帜鲜明地表态支持犹太人,暗地里让犹太人掏出几个亿堵住了沙特伊朗两国高官的嘴。此举让以色列政府大为感动,同时也让土耳其政府极为恼怒。土耳其在战争中也获得了大片土地,包括原苏联高加索地区的一半多、叙利亚全境、约旦全境、埃及全境、苏丹北部、伊拉克北部,成为一个国土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新大国”。巴勒斯坦地区完全在土耳其境内,土耳其政府自然不能容忍本国境内出现一个“国中之国”,但参加中东战役的以军已经在巴勒斯坦地区站稳脚跟,苏伊士运河控制在德国手里,北华表态支持以色列,德国自然为以色列船队放行,这都使得事情已水到渠成,另一方面,土耳其知道以色列不好惹,并且以色列背后还站着如日中天的北华,因此土耳其采取了“迂回办法”,在紧贴着巴勒斯坦地区的外延地区划出一片长条状地区提供给被以军驱赶出家园的巴勒斯坦人重建家园,暗地里则支持和怂恿巴勒斯坦人进攻以色列,夺回失地。
巴勒斯坦地区后来战火不断,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年年互相攻杀,以色列背后有北华支持,巴勒斯坦背后则有土耳其的支持,从而爆发了一场又一场激烈的局部战争,死难者不计其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忙着这些事的时候,张学良还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北华在3月1日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而在爆炸成功几个小时后,德国方面便迫不及待地派来特使,要求北华根据双方当初协议,向德国转交原子弹技术和原子弹成品。
张学良没有直接给,而是让商震给希特勒转达回复:“德国结束专制统治后,我方才会把原子弹技术转交给新的德国。”
后世历史学家评论,“张学良此举对中国、对德国、对全世界都具有无穷意义”。
据说希特勒在接到张学良的回复后足足一夜未眠且一言不发。半个多月后,希特勒开始着手解散党卫军,继而开放党禁和报禁,正式开启了德国政治民主化的道路。
4月10日,北华向德国转交了两颗成品原子弹以及部分原子弹技术;
4月20日,德国成功爆炸德国的第一颗原子弹。
间接推动德国“从军事专制国家转变为民主和平国家”的同时,张学良还密切关注剿灭苏联复国势力的军事行动,这项行动由北华军西方军承担,与德军全面配合,围剿处于东欧东部和乌拉尔山脉一带的苏联复国势力,不过,比起阴魂不散的苏联人,张学良更在意死灰复燃的日本人,毕竟,这才是北华真正的头等大事。
需要北华军剿灭的日本势力主要分散在三个地方:本州岛、澳洲大陆、南美洲。
南美洲存在着日本人势力,这并不让张学良感到惊讶,因为他很早前就收到了相关报告,实际上这也不完全是坏事,根据辽美停战协议相关条款,北华帮助美国吞并加拿大、中美洲、加勒比海、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半岛等地,美国则“让出”南美洲部分地盘作为交换和代价。北华帮了美国这么大的忙,美国肯定要投桃报李,但美国不愿意让出北美洲地盘,毕竟美国本土就在北美洲,相比而言,南美洲更远一点,让出南美洲一些地方要比让出北美洲更能让美国高层在“地缘心理上”感到接受。徐永昌、杨宇霆、陈绍宽等北华军高层们挑来挑去后,最后选中了厄瓜多尔、秘鲁、智利这三块地盘。这三地都在南美洲,同时也没有真正被美国控制,美国拿出三块并不属于自己的地盘作为代价,自然还是比较乐意的,而北华军高层们之所以选中这三块地盘,看中的主要是海权价值,厄瓜多尔、秘鲁、智利三地海岸线加起来几乎等于南美洲在太平洋的全部海岸线,控制当地能加强北华海军对太平洋的进一步控制,另外,厄瓜多尔和秘鲁都是日本人的势力盘踞区,北华军吞并当地也是名正言顺的。
敲定协议后,北华军北方军的几个师随即被海军舰队运往厄瓜多尔,这个国家国小民寡,完全没有必要保留,因此厄瓜多尔和科隆群岛(南美洲西北部重要群岛)被北华政府定为“赤道省”(厄瓜多尔在西班牙语里的意思就是赤道),直接并入中国本土版图,赤道省总面积26.4万平方公里,当地居民总人口不过300多万,控制当地乃至吞并当地都不是太难的事情。秘鲁面积较大、人口较多,也有一定历史传统,因此北华政府没有将其兼并,而是武力压服;至于智利,该国虽然动荡不堪,但也不适合直接兼并或扶植傀儡政权,因此北华政府对智利总统胡安安东尼奥莫拉莱斯等高层们实施“胡萝卜加大棒”政策,没费太大力气就成功把智利拉入北华势力范围圈内成为中国又一个附属国。而北华军最后剩下要做的,就是彻底铲除日本人在厄瓜多尔和秘鲁境内的势力。
值得一提的是,进入南美洲境内的北华军在随后十分轻松顺利地又“捞到了不少便宜”。南美洲最南端的火地岛分属于智利和阿根廷,在智利境内的北华军不久后支持智利军直接占领全部火地岛并将其全境并入智利版图,此举等同于入侵阿根廷,但阿根廷政府只是干巴巴地提出抗议,没有实际举动。北华军此举当然不是闲得没事找事,而是巴拿马运河被美国牢牢掌握(美国让北华帮助美国吞并加拿大时,北华曾提出以中美共同管理巴拿马运河为代价,但被美国坚定拒绝),因此,北华军需要在别的地方获得能从太平洋前往大西洋的“缝隙”,南美洲最南端的火地岛自然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除了火地岛,拥有着世界上最强大海军的北华军又随后占领了阿根廷最东南部的马尔维纳斯群岛以及大西洋最南端的几个岛屿,这些地方都直接成为北华的海外领地。马尔维纳斯群岛是英国和阿根廷的争议领土,历史上双方还因为争夺此地而爆发了一场英阿战争,此时,该群岛在实质上和名义上都属于英格兰王国管辖,北华军将其吞并,英格兰王国自然无话可说,而阿根廷也只能再次在口头上提出抗议。
南美洲只是次要地区,北华真正剿灭日本人的战场,还是在澳洲大陆以及本州岛。这场战后之战让张学良、北华政府、北华军仍然是“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