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的某天,温哥华某个地下室,北华军北方军总司令部前敌总指挥部。
办公室内,北方军总司令傅作义正在审阅文件。
过去的两个多月来,北美战场上的态势显得非常“温和”,甚至是比较有利于北方军的,盟军的进攻越来越疲软,北华军、美军、加军的基层官兵发生“友谊互动”的事情已经不是一两次了。从表面上看,似乎双方都没兴趣再打了,双方军人很安于现状,等待着本国政治家们在谈判桌上结束战斗。但是,静水流深,平静的表面下往往是暗流涌动,傅作义不太相信美国人会这样“委曲求全”。北华军攻占丘城和西雅图,在军事上没有太大意义,但政治意义堪称无穷,这个战果让北华政府在谈判桌上底气十足,让德国政府在谈判桌上也了沾光。三方会谈时,德国可以说是越俎代庖,明明成功攻取美国本土的是北华军队,可德国政府在谈判桌上表现出的态度却比北华政府还强硬,并且强硬得近乎蛮横,德国对美国狮子大开口,开出了近乎勒索般的匪夷所思的条件。
德国在谈判桌上开出注定让美国无法接受的条件,真的是因为希特勒错误估计局势从而狂妄自大吗?恐怕,真相没有表面上这么简单。三大国领袖都是高瞻远瞩的战略家,都已经预测到战后的世界新局势。战争结束后,中、德、美三大国毫无疑问会成为主宰世界的三个超级大国,在战争期间瓜分世界并最大限度地扩大本国战后势力范围圈已是三大国首脑心照不宣的事,那么,战后呢?战争结束已经不太遥远了,所以政治家们肯定已经在考虑战后的利益并为获得战后利益而做铺垫了。战争期间,中德联合对付美国,而战后的中德还能继续联合对付美国吗?这就说不清楚了。魏蜀吴三国鼎立后一直是蜀吴联合对付魏国,因为魏国始终是最强的。至于中德美三国,谁以后会是世界第一强国呢?这是不太确定的事情。趁机削弱另外两国,这已是三国首脑的潜在计划,并且眼下是战争时期,借刀杀人是最妙的手段。德国人不傻。此时的三大国里,美国的综合国力肯定是第一位,中德各有千秋,算并列第二,而战争结束后,北华/中国将会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资源最丰富的第一大国。这三点优势是美德两国比不上的。眼下的中国之所以不是世界第一强国,因为中国“底子薄”,刚刚结束百年国耻就匆匆忙忙地争霸世界,一边发展一边打仗,自然比不过百多年前就已经打好列强基础的美德两国。然而,战后的中国就不会“底子薄”了,除了以上的三大优势外,北华/中国还集中了世界上过半的精英人才,民族精神也因为战争而得到淬炼、净化、升华。毋庸置疑,战后三大国一起比赛发展,中国的发展速度必定是世界第一,赶德超美绝无问题。现在的德国还能和北华/中国平起平坐,可十几年或几十年后就说不准了。因此,德国需要在战争中消耗北华的实力,同时消耗美国的实力,德国眼下只需要解决掉英国就行了,同时坐山观虎斗,看着北华和美国打得两败俱伤。
北华主动提出“三国谈判停战”,看上去是三国都能得到好处的好事,实际上却在长远上不利于德国。停战后,北华和美国都不打仗了,德国呢?德国还要打英国。因此从德国的角度出发,需要北华和美国继续打,不能让北华和美国先停手。所以德国故意破坏三方会谈。
张学良等北华高层即便意识到德国的“黑手”,也是无可奈何,因为这事是不能说破的。很多东西都只能心知肚明,不能采取措施去停止。北华和美国单方面停战是行不通的,德国不同意的话,北华不能单方面和美国达成协议,况且,北华和美国之间也不是说停战就停的。
战争,永远都是政治的延续。而政治的唯一准则,只是利益。
傅作义是军人,不关心政治,他的任务是军事,是如何打好眼前的战争。此时,他隐隐嗅到了宁静局势背后正在酝酿着的暴风雨,不是根据直觉,而是根据面前的资料情报:
美军在澳洲战场上实力明显衰减,北华军南方军趁机高歌猛进,近日正式夺取布里斯班,并且南方军线头部队一路南下,距离悉尼已不足五十公里;
南方军第150重装甲师在图文巴战役中全歼澳军第12师,澳军第12师足有七千余官兵举手投降,理由是“他们已经弹尽粮绝,连续一个月都没有得到美军充足的军械物资供应”;
东方军所属的海军潜艇部队发来报告,过去一个半月里,向本州岛运输军械物资的美军潜艇的数量和频率都降到以前50%左右,并且还在继续下降;
美军在英国战场上同样露出疲态,德军趁机全面进攻,抢占大片地盘。目前,德军已经攻占了爱尔兰岛全境(因为当地爱尔兰人几乎都站在德军这边,联合德军对付美军和英军),同时还攻占威尔士全境、英格兰三分之二地区,英国王室和英国政府已被迫退到苏格兰境内的爱丁堡。根据德军提供的情报,原本在英国战场上的美军第1、第2、第3重装甲师明显都实力大不如前,德军情报部门怀疑这三个重装甲师只是三个普通装甲师“冒名顶替”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有意思,很有意思。”傅作义凝起眉毛,先是思索。
这很奇怪。美国虽然有两小块本土土地被北华军攻占,但整体上的国力仍然是毫发无损,美国没有一个重工业区或兵工厂被破坏,但美军在澳洲、本州岛、英国等多个战场上都露出疲态,对友军的支持力度也江河日下,这证明什么?素来财大气粗的美国政府怎么突然间会变得这么“小气”了?傅作义没有任何怀疑,他断定,美军这是在积蓄力量,在积蓄着很大很强的力量,准备发动一场大战。在哪里发动?答案呼之欲出。百分之九十九就在北美战场。
看似平静的北美战场上马上就要迎来一场恢弘而激烈的战略性大战了。
尽管如此,傅作义上次向张学良作报告时没有申请增调部队。
第一个在近代史上创造黄种人打败白种人战例的日本海军元帅东乡平八郎曾说过“一门百发百中的大炮胜过一百门百发一中的大炮”,这话的意思差不多就是质量胜过数量,其实傅作义不太赞同这句话,东乡平八郎之所以说这话,是因为当时日俄战争时期日本国力弱小,军舰大炮数量无法大规模提升,所以就竭尽全力提升质量,由于客观条件所限,东乡平八郎才重质量而不重数量,说到底,他压根无法重数量。北方军此时是一样的,十万人均一千发子弹的精兵在战场上的作用超过一百万人均一百发子弹的大军,所以才有黑虎坦克团、黑鹰陆航团这样把质量战术发挥到极致的部队。北方军目前共有四十万人马,美军如果全面反扑,可以动用多少兵力?四百万都不止!最可怕的是,美军不但具有人海优势,还具有火海优势。这不得不让傅作义感到担忧,甚至是紧张。
“风雨欲来啊!”傅作义点起一根烟,神色异常凝重。
北华情报机构的规模之大、效率之高、人员之多、渗透之广,在世界上都是数一数二的。工统局专门负责对内,农统局专门负责对外。这两个机构因为过于庞大,所以也成了张学良遭到批评的为数很少的几个方面之一,张作相就曾劝告张学良“不要学习明朝的厂卫制度”,部分厌恶特务组织的北华高层讽刺农统局是“东厂”,工统局是“西厂”,张学良的卫队团则是“锦衣卫”。张学良曾有一次偷偷溜出去鬼混,而幽会对象是著名的中国籍日裔女歌星李香兰,结果巫山云雨时发现似乎有人偷窥,勃然大怒之下,张学良得知偷窥者竟是工统局特工。李香兰虽然出身于辽宁,是土生土长的东北人,但祖籍是日本佐贺县,本名山口淑子,工统局怀疑李香兰是日本菊机关特工,可能“在床上暗杀汉帅”,因此便偷偷监视张学良跟李香兰的某些私密行动。不止如此,张学良的情人里还有一个叫柳芭的中俄混血女舞蹈演员,工统局怀疑柳芭可能是苏联情报机构的特工,因此也同样偷偷监视张学良跟柳芭的某些私密行动。毋庸置疑,工统局虽然是张学良安全而着想,但张学良肯定很恼怒工统局的这种行为。
工统局连张学良暗地里沾花惹草时都敢进行“保护性监视”,更何况是其他的北华高层。农统局也一样,日本、英国、美国等敌对国以及北华众多仆从国都被农统局渗透得无孔不入。虽然这种特务行为让绝大部分北华高层都十分厌恶,但肯定也有着积极一面,比如在此时的北美战场上,北方军总部对美军军事情报的了解程度虽然谈不上了如指掌,但也是很清楚的。
“西雅图周边地区的美军似乎没有增加,但在一百至数百公里外,美军却在悄无声息地调兵遣将,并且都是机械化部队,同时,美军在竭尽全力地伪装他们的行为。”北方军总部会议上,参谋长高桂滋中将一边说着一边用幻灯机展示着一张张图片,都是北华特工在夜间用红外线照相机拍下来的,“忘了说,美军机械化部队主要指挥官是刚刚从英国战场调回来的那个乔治巴顿。他是美军里最擅长指挥机械化部队的前线高级军官。”高桂滋补充说道。
“区区一两百公里,对于机械化部队来说,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况且西雅图周围郊区是很平坦的野地,非常适合坦克开足马力冲锋。”杨虎城蹙眉,“不过,坦克并不适合打巷战,不适合进行城市攻坚战,美军悄悄集结这么多坦克,为了什么?”
“强攻。”第一军副军长楚溪春脱口而出,“坦克无法打巷战,这个概念是有局限性的,坦克群一拥而上,足以把城市夷为平地。”
“美国政府不管西雅图十七万美国居民的死活了?”第二军副军长王靖国颇感意外。
“千万不要把美国政府想得太善良、太迂腐。”楚溪春摇头笑道,“死人是不会说话的。只要美军收复西雅图,即便死伤平民无数,那也是我们的责任。美国政府可以一脸无辜地对民众说‘我们已经尽力了’。”
“以前,‘在陆地上,坦克是坦克的唯一克星’,这是陆军公认的常识,但随着直升机、反坦克火箭筒的问世,这个常识已经被推翻了。”第一军军长陈长捷说道,“我们的直升机在性能上是世界一流的,并且我们的步兵为了打巷战已经做好充分准备,铁拳反坦克火箭筒和毒刺无后坐力炮都配发到了班级,美军想要坦克洪流打败我们,怕是没有那么容易。另外,西雅图虽然周边地区是平原野地,但是,城区反而却被大大小小的湖泊江河割裂得四分五裂,这根本不适合坦克群冲击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伞兵!”楚溪春再次脱口而出,“巷战,就是步兵和步兵的战斗,如果敌军把大批的步兵从天而降地投入城区,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