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云爆弹由于造价高昂且前线战事需求量巨大,因此优先供应前线战事;
四、无风天气或阴天有雨无风天气对本州岛大城市使用毒气弹;
五、晴朗无雨天气或有风无雨天气对本州岛大城市使用燃烧弹;
六、为避免己方飞机损失,空袭时间多选择在夜间,实施夜间战略大轰炸;
七、为加强火攻效果,轰炸机群分散开展开投弹,由带队导航飞机先行投弹着火以为后续机群提供醒目标识,另外,机群呈现“X”或“十”字队形展开轰炸投弹以达到最佳燃烧效果;
八、为扩大对本州岛人口的杀伤效果,除对城市进行轰炸外,对广大农村地区也展开同样力度的轰炸,使用炸弹以燃烧弹为主,目标以农田为主,从而实现焚烧农田、减少本州岛粮食产量、使本州岛人口陷入粮食短缺的效果;
九、为增大对本州岛的摧毁效果,除对本州岛城市、农村、农田展开轰炸外,需对本州岛的山林地区展开火海攻击,大规模投掷燃烧弹以引起森林大火(本州岛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0%);
十、由于北华政府不承认日本是敌对国,只承认日本是“叛乱国”,因此日本在北华空军此次战略大轰炸中不享受国际战争法的保护,本州岛境内一切红十字会机构、平民区、大学区、基督教救世军机构所在地、日本天皇宫殿、国际医院等中立机构都不受到北华空军的空袭保护,北华空军对此进行公告和提前通知。
北华空军的这十点“轰炸本州岛准则”被称为“黄光锐准则”,付诸行动后给本州岛带来了空前的大灾难。
1944年8月8日,北华空军经过严密筹划和充分准备后,再度对东京展开全面战略大轰炸。总计1300多架B-17、飞豹、飞熊在1500多架战斗机的保护下从朝鲜半岛多个大型航空兵基地起飞出击,使用云爆弹、毒气弹、燃烧弹、汽油弹对东京进行了持续四个小时的大轰炸,每架轰炸机携带了五至八吨的炸弹,平均可让地面燃烧面积达到6000平方米。傍晚6时,机群出发;晚上8时,机群抵达东京附近上空;8时10分,十六架导航飞机抵达东京上空并在城区上空投下上百颗照明弹,继而投下一百多吨燃烧弹,为后续庞大机群指示目标;随后,铺天盖地而来的北华空军轰炸机群以单机间隔的飞行编队依次进入东京上空展开投弹,东京霎那间夜如红昼。北华空军的这一千三百多架战略轰炸机总共投下了9000多吨炸弹,四分之一是毒气弹,其余基本都是燃烧弹和汽油弹,致使东京大火连续熊熊燃烧了五天五夜,直到8月14日才完全被扑灭。此次空袭的规模和破坏力都堪称举世罕见,造成东京超过10万人死亡,100多平方千米的地区被焚毁,60%的东京被夷为平地,一半是商业区,一半是平民住宅区,110多万栋建筑化为灰烬,超过200万人无家可归,8.5万人被烧死,1万多人被毒死,另有30多万人受伤,日本政府足足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才把烧焦毒死的人员尸体给清理完毕。北华空军的飞机只有37架被击落,另有11架受伤后在海面上迫降,100多架在受伤后仍然返回了东北海内岛屿上的北华空军基地。
8月15日晚上,北华空军再度大规模空袭东京,投入了1200多架战略轰炸机和1800多架护航战斗机,此次空袭基本彻底毁灭了东京,整个东京荡然无存,剩余建筑物和城区化为乌有,但人员死伤数量大大少于上次,以内大部分东京居民都已经逃离城市,最后共有近4万人死难,超过10万人受伤。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夷平东京后,北华空军开始有条不紊地继续摧毁本州岛的其他大城市。广岛、京都、大阪、名古屋、神户、横滨、仙台、秋田等本州岛其他大城市接连不断在滔天火海和滚滚毒气中遭到毁灭性打击,城市化为废墟。9月1日这天,北华空军宣布本州岛已经承受20万吨炸弹的轰炸。
除了大中型城市,本州岛的小型城镇、广大农村以及人烟稀少的山林地区也接连厄运降临,随着北华空军机群投下的滚滚燃烧弹,漫山遍野即将成熟收割的水稻全部在燎原大火中化为枯草焦木,绝望看着这一幕的日本农民纷纷在秋后陷入饥饿,而本州岛的崇山峻岭间也燃烧起红色海啸般的滔天火海。对山野森林放火简直是再轻松不过的事情了,一架北华军的轰炸机就能引起足以烧掉上千平方公里森林的山火,森林里本来就人迹罕至,一旦着起森林大火,日本当局根本就无法采取有效及时的灭火措施。每次大轰炸中,对日本城市狂轰滥炸结束的北华空军机群都特地留一些燃烧弹,在返航过程中扔进本州岛的山野森林里,继而引发此起彼伏且一发不可收拾的森林大火。9月9日这天晚上,北华空军的轰炸机群在轰炸横滨后对横滨西部山林投掷了数十吨燃烧弹,使得横滨以西的日本著名旅游胜地富士山被烧成了一座遍地枯木的焦山。
根据战后统计,在1944年7月至1944年底这六个月里,北华空军从朝鲜半岛等地起飞机群轰炸本州岛共出动飞机十二万多架次,投下各型炸弹六十五万吨,其中超过五十万吨都是燃烧弹,摧毁了包括东京在内的一百三十多座本州岛的中大型城市,造成了220多万日本人死难,上千万人流离失所,另外还累计焚毁了总面积超过6万平方公里的农田山林,给本州岛带来了空前严重的饥荒,保守估计,先后又有超过200万日本人死于随后的饥寒疾病。年底的本州岛,到处都是废墟焦土、尸体骨骸、哀鸿遍野、曝骨履肠。
主持对日战略大轰炸的黄光锐因此而获得了“本州岛屠夫”、“日本死神”的绰号。
日本反叛北华,北华采取了冷酷无情的镇压和报复,光是北华空军对本州岛的战略大轰炸,就足以让日本付出了空前惨重的背叛代价。日本固然是恶有恶报,但在日本背后撑腰输血的美国也难逃其责。在1944年10月开始,北华军对美国本土正式展开了攻击。
北华军除了当时曾用飞弹攻击洛杉矶外,还没有再次攻击过美国本土,实际上在1944年时,北华的陆海空三军都没有能力对美国本土发动真正的攻击。在1944年10月就对美国本土展开攻击,虽然看上去不可能,但却被北华空军真正地付诸现实了。
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在这件事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北华军很早之前就想对美国本土展开攻击了,不仅仅是报复,更多的是想要打击美国本土的工业机构,摧毁美国本土的工业生产力,打击美国本土的城市,给美国各界制造社会性恐慌,但究竟怎么才能打到太平洋彼岸的美国呢?北华军高层们都一筹莫展。1944年夏,竺可桢来到北华空军总司令部,声称他有办法可以攻击本州岛,并且能大大降低空军的损失。
接待这位科学大师的是北华空军战术研究室主任杨鹏。杨鹏又惊又喜:“竺博士,您究竟有什么好办法吗?”
竺可桢微微一笑:“我在长期气象研究中发现,在北太平洋中纬度地带一万米左右的高空中存在着一个由西向东的强大而恒定的大气环流层,风速约300公里每小时。我们和日本处于相同的纬度上,而我们在上风位置,日本在下风口,所以我们可以在本土释放若干个气球并在气球上悬挂炸弹,不出意外,这些气球炸弹就会在大自然的风力推动下飘到日本上空,实现轰炸日本的计划,并且成本非常低廉,也不会让我们的飞行员再去出生入死。”
杨鹏欣喜若狂,他拿过一个地球仪:“竺博士,您的意思是...在地球北纬中部地区一万米高空处一直挂着西风?”
竺可桢点头:“是的,一直刮西风,从西向东,环绕地球,刮个不停。”
杨鹏激动不已:“那这股西风可以挂到美国上空吗?”
竺可桢愣了一下,然后回答道:“当然,风速一直是恒定的,风力也一直是强劲的,别说刮到美国,就是绕地球一圈刮到英国、德国,再刮回我们本土,都是没问题的。”
杨鹏大喜过望:“好极了!”他一跃而起,“竺博士,您快跟我来!”
竺可桢的原意是借助大自然的力量都轰炸日本,但杨鹏则受到启发,发散思维地更高一筹,直接想去轰炸美国。
经过竺可桢等一批气象学家和北华军工学家的紧急研究,“气球炸弹”横空出世。北华空军全权负责这项“气球炸弹飘炸美国本土”的项目。根据竺可桢的设计,这些气球炸弹在北华本土点火升空后必须达到并保持在10058米的高度,因为只有这个高度上才存在着一股稳定的西风气流,为此,竺可桢在每个气球的吊篮上装了若干个特制沙袋,当气球低于10058米高度,这些沙袋就会在大气压力变化的作用下依次脱落,让气球重量减轻并继续升空;当气球飞行高度超过10058米时,气球气囊的一个阀门就会自动打开,排出部分氢气,减少浮力,降低高度。按照竺可桢的计算,这些气球炸弹平均以200公里速度漂浮飞行的话,48小时后就可以抵达美国西部沿海地区,到时候,气球就会彻底排空氢气,落地并引爆炸弹,如果想让气球进一步地深入美国本土腹地,可以调整气球上的计时器来达到目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以北华强大雄厚的国力军力,大规模制造这种气球炸弹自然轻而易举。黄光锐分析了这些气球炸弹,得出结论,气球炸弹的优点是:成本低廉、不需要飞行员驾驶,也不需要消耗燃料、难以拦截、难以预警,完全是神出鬼没、毫无规律;缺点是:完全谈不上精确度,载重量不大,不能携带重型炸弹,基本上只能携带十来公斤的小型炸弹,破坏力很低。黄光锐经过反复研究,认为“气球炸弹无法破坏美国大城市,难以杀伤美国人口,但可以有效地制造破坏和恐慌气氛”,所以气球上的炸弹不用常规炸弹,也不用其他炸弹,统一携带轻型燃烧弹,在美国西部山林频繁地引起森林大火。北华空军的兵工厂迅速大规模批量生产10公斤的情绪燃烧弹作为气球专门携带的炸弹。为了加强对美国民众的恐慌,这些气球和炸弹上都用英语写着:
“美国人,小心点!既然我们可以把燃烧弹用这种方式送到你们本土,那我们自然可以把毒气弹、细菌弹也用同样方式送到你们本土!”
10月20日这天,北华空军在朝鲜半岛、外东北地区的军事基地内释放了第一批的1500个气球炸弹,而在接下来,北华空军一直持续不断地释放气球炸弹以进攻美国本土。在1944年最后的三个月内,北华空军累计释放了2.2万个这样的气球炸弹,并在第二年加大了数量和频率。根据后来的统计,这些气球炸弹约有17%真正地抵达美国上空并完成了放火任务。十月下旬时,第一批气球炸弹陆续抵达美国本土西部地区,继而引起了数量庞大的森林大火,成功在美国本土引起了社会性大恐慌。
北华空军在对日轰炸和对美国本土的攻击中,确实无愧于“精英军种”的称号,表现优秀,有力地推动了战争的胜利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