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团长微微点头:“很好。一个中队换满洲军一个连,非常好!”
双方死伤差不多,但北华军军官和日军军官的反应却是截然相反。跟日军拼个死伤一比一,对北华军而言,是非常不划算的;而跟北华军拼个死伤一比一,对日军而言,却是非常划算的。除了东北战争,在以后的辽日战争以及此时的世界大战中,北华军跟日军交手都是北华军仗着火力强大而一边倒地痛宰日军,杀个死伤一比十都是正常事,可眼下却变成一比一,不得不让北华军感到难以接受,同时也不得不让日军深感欣喜。
栗林忠道对伤亡比例非常满意,他知道自己的任务是尽最大限度地拖延时间,马城日军共十个旅团、十万人,北华军硬打的话也不是打不下来,但想要彻底消灭这十万日军,北华军自身则要同时死伤十万人,这是北华军难以接受的。栗林忠道非常精明地抓住了北华军一个软肋,他很自信,就这样磨下去,北华军肯定会承受不了,自然而然,自己拖延时间的目的也达到了。拖延时间是目的,消耗北华军人命则是手段。当然,北华军不是啃不动日军,只是啃得很艰难,北华军伤亡巨大,日军也一样是死伤惨重,但不要紧,日军死多少并不重要,栗林忠道并不在乎自己部下死伤多少,他在乎的是能让北华军死伤多少,只要北华军死得够多,北华军就会陷入犹豫和忌惮,就会不敢前进,日军就赢了。
马城战役硬打了五天,日军死伤两万余人,其中战死一万五千余人(日军死亡率如此之高,一是日军不怎么在乎抢救伤员,甚至还组织伤员进行自杀性攻击以“废物利用”和“发挥余热”,二是因为北华军在战场上遇到日军伤兵都是格杀勿论,三是因为北华军的轰炸机群在夜间对马城进行高强度的饱和轰炸,燃烧弹和云爆弹都杀死了大批日军);北华军则伤亡一万四千余人,阵亡五千余人。很显然,北华军在伤亡数字、死亡数字上是占优势的,但却不是赢家。
“就这样子耗下去,我这个副总司令即便不被摘了官帽,也没脸回国见那么多的孤儿寡母。”刘多荃痛苦内疚不已,“栗林忠道的目的是拖延时间,手段是跟我们耗人命。我承认,他赢了,拼人命,我拼不过他。别说一比一,就是一比二、一比三,我们都太亏了!”
将领们都绞尽脑汁地想着更好的办法。
王利军提议迂回攻击日军后方,或佯装绕过马城,攻击日军后面的盟军,从而引诱或迫使日军从马城内钻出来,再在野地上将其消灭。几个师的机械化力量被联合起来展开了这个计划,但日军根本没上当。任凭北华军在日军后方打得有模有样,马城日军却气定神闲地稳坐钓鱼台。
“满洲军妄图引诱我们出城,好让他们的坦克群在野地上消灭我们,从而用他们的长处来打击我们的短处。”栗林忠道接到马城南部几个被盟军控制着的城镇遭到北华军攻击的报告后,微微一笑,“这个引蛇出洞太明显了!马城不被他们攻克,他们根本无法组织起大规模的南下作战,因为南下通道十有七八都被马城威胁扼守着,他们绕过马城南下,兵员和辎重的运输都跟不上,所以他们对我们后方的攻击也是虚弱无力的佯攻。不要理睬他们!我们继续呆在这里,反正时间拖下去对我们有利,他们演得越卖力,浪费的时间越长,我反而越高兴。”
时间拖下去,对日军非常有利,对盟军也同样有利,因为麦克阿瑟缺的就是时间,他需要美澳海上运输线拥有足够时间来给他麾下的美军、澳军、日军运输越来越多的人员和物资。
马城日军里有不少美军人员,一些是技术性军人,负责教导日军使用美式武器,一些是军事观察员。看着同样是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的北华军和日军在阵地上杀得天昏地暗,这些美军说都:“麦蒂(麦克阿瑟)把我们的武器装备都用于武装日军是非常正确的。马城战场上,绝大部分的战斗如果换成美军来打,都会因为伤亡惨重、北华军太过于顽强而被迫撤退或失败,但换成日军后,形势大大不同了,北华军很顽强,日军也同样顽强,双方拼杀得你死我活都坚决不退后,这两支东方军队在武器装备差不多的情况下堪称棋逢对手。战斗中,日军死伤一千,北华军死伤八百,接着,日军指挥官会毫不留情地继续增兵,而北华军指挥官也同样再次进攻,双方死光一批人后再送上一批人继续死。毫不夸张地说,很多日军指挥官的冷酷作风如果放在美国军队里,那是要坐牢的!是要背上‘杀人犯’的骂名的!而日军明知是死却仍然勇往直前、视死如归的精神也是美国军队无法做到的。一些残酷得犹如绞肉机让我们都看得目瞪口呆的战斗里,如果换成美国军队,估计要么士兵们会集体哗变拒绝继续战斗要么部队会直接崩溃投降,但日军却毫无惧色地死战到底,服从性让我们都叹为观止。我们可以批评日军指挥官过于凶残,也可以说日军士兵过于愚昧和盲目服从,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确实也只有这样的军队才挡得住北华军,换做我们,我们真的做不到。极度血腥的战斗中,我们的士兵们会胆怯、会害怕、会退缩、会乞求长官停止战斗,而我们的军官们也会不忍心驱赶士兵们继续战斗,可日军跟我们不一样,再怎么血腥残酷的战斗,他们的军官仍然会铁石心肠、冷酷无情地把部队继续投入进去,他们的士兵也会毫无惧色地继续嗷嗷叫着参加战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麦克阿瑟看到马城战役进展顺利后,暗中也颇为自得,他给他这种全副武装日军去抵抗北华军的办法取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字:以毒攻毒。
北华军澳洲远征军第二军参谋长李春润阵亡后,新任参谋长王欲晓飞抵马城前线。经过反复研究,王欲晓脑中灵光一闪,他跟张翼、王利军、熊虎等人这样分析道:
“马城的日军都躲在在地下吧?”
张翼说道:“是的。我们的轰炸机群在夜间持续不断地轰炸他们,日军为了保存有生力量,把绝大部分的工事都构建在了地下,马城地底下被日军挖得千疮百孔,无数条坑道在城市地下四通八达,日军兵员和物资都在地底下。”
王欲晓一拍手:“既然日军工事都在地下,那就好办了!水往低处流!马城不是被玛丽河环绕着吗?中东战场上,萧浩然用底格里斯河的河水淹没摩苏尔,成功迫使守城盟军不战而撤,我们也可以如法炮制嘛!”
将领们听了后纷纷喜出望外,连连称好。
但这个办法还是行不通,王欲晓犯了东施效颦的错误。
基本上合围马城的北华军随即在玛丽河入海下游处筑起大坝,堵塞了河水泄入大海的通道,一天一夜后,马城立刻被上游河水给淹没一半,几千日军在地下坑道里被淹死。栗林忠道急忙致电盟军,要求盟军在玛丽河上游也筑起大坝。盟军没费太大力气,便在距离马城几十公里外的上游河段截断河水,使得河水在马城西南处野地上蔓延开来,而灌入马城的河水也随之退去。
北华军在中东战场上能够水淹摩苏尔,是因为流经摩苏尔的底格里斯河的上游下游都处于北华军控制内,而在澳洲战场上,玛丽河只有下游在北华军控制内,上游广大流域仍然在盟军手里,盟军在上游堵河放水,淹没了上游两岸几千平方公里的荒地,从而保证了马城安然无恙。
无可奈何的北华军只得继续强行进攻,靠着鲜血来一点一点地夺取阵地。
“如果美日全面联合,美国出钱出枪出炮武装日军,战场上出现五十万或者一百万全副美式武器装备的日军,我们怎么办?硬打,我们当然会赢,可代价呢?是否太大?消灭美式装备的日军要比消灭同样人数的美军难多了!美国人顾忌伤亡,日本人可不怕死!”北华军将领们隐隐地感到了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