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虽然是北华的军政最高领导人兼北华三军最高统帅,但他并不过多地插手军政大事。特别是军务方面,张学良向来极少干涉三军总部的决定,军队做什么重大决定,只需要内部进行研究讨论,最后把会议结果向张学良进行汇报,如果能说服张学良,那张学良就会从善如流地给予批准。张学良偶尔会参会旁听,但很少发表自己看法而避免干扰。这是因为张学良有“自知之明”,所以他不会像后世某位八零后领导人那样一天到晚指导这个指导那个。然而这一次,张学良确实要“独断独行”一回了。北华海军面临的急需解决的三大问题里,张学良亲自下令,要求海军把“联合陆空军攻占本州岛”作为第一目标和首要任务,其次才是消灭美军航母舰队和挽救南太平洋战场危局。其实,对客观战局进行分析,北华海军选择南下参战在很多地方比北上参战要保险稳重得多,但张学良无法容忍与中国本土近在咫尺的本州岛处于美军的控制中,这让他时时刻刻都如芒在背。即便时机不成熟,即便海军舰队要冒一定风险,此仗也非打不可。
由于张学良的亲自命令(很多不知道原子弹的将领看到少帅亲自发话要不惜一切代价地攻占本州岛,暗暗猜测是因为少帅的民族自尊心在作怪),加上陈绍宽等高层将领的全力支持(这些为数很少的高层将领是知道原子弹的),所以北华海军确定了接下来的作战大纲和宗旨原则:
一、为了把美军势力彻底驱逐出西太平洋,所以作战任务是为了联合陆空军攻取本州岛;
二、为了奠定三军联合攻取本州岛的基础,所以作战目标是消灭或重创美军的航母舰队;
三、为了消灭或重创美军航母舰队,我军进攻阿拉斯加地区的阿留申群岛,迫使美军航母舰队驶离本州岛附近海域继而北上迎战,从而使我军能对其展开打击(北华海军对阿留申群岛的进攻并非佯攻,而是实攻,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迫使美军航母舰队迎战,二是为了彻底截断阿拉斯加和本州岛之间的海上运输线,从另一个方面奠定北华三军联合攻取本州岛的基础。)。
可以说,北华海军此战的纲领是非常清楚的。
作战计划被确定时,正好是北华军第二批自造航母开始完工的“航母井喷时期”。接下来,北华海军一方面对新航母进行试航测验、检查机械系统、组建舰员部队、磨合航母舰载机部队、整顿新舰队等工作,一方面开始为新战役展开各方面的准备工作。情报部门工作迅速,很快就源源不断地送来了汗牛充栋的关于阿拉斯加美军的各方面情报。
亚洲和北美洲的交界处是贯通北冰洋和太平洋的白令海峡,海峡以西是亚欧大陆最东北部,海峡以东是美洲大陆最西北部,左边是北华(中国)的北亚东省,右边是美国的阿拉斯加地区。阿拉斯加西南端的阿拉斯加半岛是一条像鱼骨头般、非常细长的半岛,延伸入大海800多公里,并且延伸得“意犹未尽”,继续在海面上延伸出一条半圆弧带状、断断续续的群岛,自东向西,几乎都伸到了堪察加半岛的附近,这片细长的带状群岛全长足有1700多公里,即为阿留申群岛。阿留申群岛总面积约为1.8万平方公里,比夏威夷群岛略大一点,共由70多个小岛和上百个礁石组成,而整个群岛又可以细划分为六个小群岛(五个属于美国,最西边的一个属于苏俄/北华),其中较大的岛屿有14个。群岛以北、白令海峡以南是白令海,群岛以南是岛屿极少、面积辽阔、气候恶劣、风暴频繁的北太平洋。
根据情报部门提供的情报,美军在阿拉斯加地区的军力主要集中在南部沿海地区,阿留申群岛是重点。群岛上已被美军建立数十个航空兵基地、雷达站等设施,最主要且规模最大的基地有三个:一个位于群岛最西端、与阿拉斯加半岛隔海相望的乌纳拉斯卡岛上(以下简称乌岛),该岛面积2700多平方公里,岛上的荷兰港是一处天然深水港,已成为美军的航空兵基地、潜艇基地、海上运输中转站,从阿拉斯加运往本州岛的人员物资十有七八都要通过荷兰港进行中转;另外两个分别在位于群岛中部的埃达克岛(该岛面积700多平方公里,以下简称埃岛)和位于群岛西部的谢米亚岛(该岛面积只有十几平方公里,但地势平坦,类似于中途岛,是海上机场,以下简称谢岛),这两个岛屿是美军在阿留申群岛里第二第三海上航空兵基地。值得一提的是,乌埃谢三岛之间的距离非常大,以阿拉斯加半岛最末端为参照物:
向西南延伸100多公里是乌岛(美军重要港口,潜艇基地,第一大航空兵基地,兵力五千,停驻飞机超过800架);
再向西南延伸500多公里是埃岛(美军第二大航空兵基地,兵力千余,飞机500多架);
再向正西延伸600多公里是谢岛(美军第三大航空兵基地,兵力几百,飞机300多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美军这三个重要军事基地岛屿互相间隔太大,几乎是分别在群岛最东、中间、最西,甚至最西的谢岛距离北华的堪察加半岛也就五六百公里。其实,美军也很无奈,因为阿留申群岛虽然岛屿众多、海岸线漫长,但因为气候恶劣、风暴频繁,所以群岛里可以用于修建军事基地的地方并不多。即便是条件最好的乌埃谢三岛,也同样天寒地冻、人迹罕至,甚至因为暴风太频繁太猛烈,导致群岛里各岛上都长不出大树,地面只能生长野草苔藓,农作物也同样无法生长,粮食不能自给。
北华海军对阿留申群岛的攻击,一方面是为了迫使美军前来迎战,一方面是真的要攻占这片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群岛。很显然,想要攻占或控制阿留申群岛,就必须要拿下乌埃谢三岛,在进攻方案上,海军内部又产生了不少分歧。
一部分谨慎沉稳的将领主张稳扎稳打,先攻击最容易打的谢岛,因为谢岛面积小,岛上美军飞机最少,并且该岛距离堪察加半岛也就五六百公里,北华军如果事先在堪察加半岛或附近岛屿上修建航空兵基地,那么攻击谢岛的舰队就能处于己方陆基航空兵飞机的保护中,战事开始后自然事半功倍,舰队的安全性也大大增加,在夺取谢岛后,再以谢岛为跳板,一步一步由西向东,蚕食阿留申群岛,一路蚕食到埃岛、乌岛。这个战术的优点是稳当,缺点是耗时过长,并且也比较费事费力,不拿下乌岛,美日海上航线仍然会畅通无阻,甚至容易打成持久消耗战;
一部分雷厉风行的将领则主张采取一击必杀对策,先攻击最难打的乌岛,虽然乌岛面积大,岛上美军飞机也最多,但拿下了乌岛,美日海上航线就彻底断绝了,而埃岛谢岛也都会断绝跟阿拉斯加的联系,岛上美军除了饿死和投降外便没有第三条路可以走了。这个战术的优点是果断迅捷,不给美军弥补和反击的机会,效率高,效果快,缺点是风险性较大。
虽然陈绍宽倾向于第一种打法,因为他本来就是谨慎沉稳的人,但陆军方面则给了海军不少压力。杨宇霆问陈绍宽:“如果按照你们的计划,从阿留申群岛最西边开始,一个一个地把这一路上的一百多个小岛给吞下肚,需要多久?”
陈绍宽想了想,回答道:“保守估计,一两个月吧!”
杨宇霆怒道:“这不扯犊子吗?你们在北太平洋磨磨蹭蹭一两个月,然后再花上一两个月赶到南太平洋参战,陆军在澳洲大陆的部队就等这样一边跟袋鼠玩一边等你们?新西兰的那个陆军师怎么办?要知道,现在的每分每秒,他们都在流血,都在死人!而你们居然还这么磨蹭!”
因为陆军强烈要求海军“抓紧时间,速战速决”,因此北华海军最后决定把攻击重点放在攻击难度最大的乌岛上,力求一举决胜。
8月中旬,北华海军的航母舰队开始在东海展开集结。
此战,北华海军的精华再度倾巢出动,参战主力舰包括12艘航空母舰、4艘战列舰、3艘战列巡洋舰、12艘重型巡洋舰、30多艘驱逐舰、40多艘潜艇,以及40多艘其他各型舰艇船舶,总计共140多艘舰船,规模恢弘,堪比美军袭占本州岛时的舰队阵容。不过,舰队集结过程中,却出了一件颇为“节外生枝”的事情。
这件事就是金沙江号和钱塘江号的改造工程。先前为了报复美军空袭沈阳,沈鸿烈提出把这两艘重巡改造为“飞弹巡洋舰”,此时过了一个多月,两舰都改造完工,进展很快,因为这两舰并不是大幅度地改造,就是把舰上的主舰炮等一些设备暂时拆卸下来,换装上飞弹发射器。金钱二舰本来就是保护航母的防空反潜巡洋舰,主舰炮并不多,每艘只有两座双联装共4门203毫米主舰炮,全部拆卸掉后,又拆除了一部分的副舰炮、高射炮、鱼雷发射管、深水炸弹投掷器等武器,最终每艘安装了5座飞弹发射器(舰艏3座,舰艉2座)。改造完工后,每艘能同时发射5枚V-5重型飞弹,并且金钱二舰每艘自身能携带100多枚V-5飞弹,如果额外再调拨运输舰为其专门运输提供飞弹,那金钱二舰使用飞弹展开对地攻击的能力还是很强大的。当然,北华军肯定没打算靠这两艘飞弹巡洋舰就摧毁美国西部,这场攻击只是象征性的报复,并不需要发射成千上万每飞弹。一枚V-5飞弹重达4吨,弹头1吨,当初美军那48架B-24轰炸机往沈阳投掷了250多吨炸弹,金钱二舰如果成功往美国西海岸城市发射250多枚V-5飞弹,就算是如数奉还了。改造过程中,北华军生化兵部队副总指挥朱建明提议把飞弹的弹头换成毒气弹,从而增加杀伤力,这种一吨重的大型毒气弹被发射到人口稠密的大城市里炸开,必然死伤无数。张学良拒绝了这个提议,因为北华军和美军在战争里都没有使用毒气弹,这个先例是不能开的,开了之后,对北华和北华军都会产生各种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