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军被北华军“坑”得彻底倾家荡产的同时,日本陆军也被北华军给“坑”得大放血。在达尔文港展开第一波登陆的日本第1军下辖的4个旅团基本瘫痪,第10旅团伤亡率超过90%,第11和第12旅团的伤亡率超过80%,第13旅团的伤亡率超过70%,四个旅团原有四万多兵力,结果在第一波登陆后,死伤总数超过3.5万,战死者高达两万五千多人,四个旅团完全被打残。心惊胆寒的西尾寿造找到王树常,乞求道:“敌军火力太猛烈了!能否暂缓进攻?”
王树常道:“才损失了四个旅团而已,有什么大不了的!命令第二军和第三军继续进攻!”
西尾寿造的乞求变成了哀求道:“真的不能再进攻了!完全是送死!”
王树常怒道:“如果暂缓进攻,敌军就会趁机加固防线、补充兵力!我们下一次进攻就会付出更加惨重的伤亡!”
西尾寿造几乎是低声下气:“王将军,强攻下去,伤亡人数肯定会突破十万的!”
王树常厌烦地道:“我方会加强空中火力增援的!立刻执行命令!”
西尾寿造颤抖着身子,艰难地转身去执行命令。
王树常身边的刘多荃嗤笑道:“伤亡十万怎么了?就是伤亡一百万又能怎么了?反正都是日本人而已!”
已经走到门口的西尾寿造肯定听到了这句刺耳的话,浑身猛地颤抖了一下,但还是默然地出去执行了命令。
日军在这场登陆战中之所以打得这么惨,北华军其实也有“责任”。认真分析的话,就不难看出内在原因:首先,盟军准备充分、战术合理、火力强大。盟军在海岸边以坑道战术大大减少了北华空军狂轰滥炸带来的损失,并在联军展开火力打击时偃旗息鼓,没有与之展开硬碰硬,从而保存了宝贵的有生力量,开战后,盟军在近海滩头以强大火力迎击登陆日军,同时用后方的炮群机群给予联军纵深打击,并且澳大利亚军队因为保家卫国而斗志昂扬、战力强劲;其次,北华军和日军以及辽日联合舰队、联军海空军的配合程度都很差,空军飞机和海军舰炮基本是各干各的,没有形成联合火力;第三,北华军和日军都严重缺乏大规模两栖登陆战的实战经验,在实战中,一些登陆舰艇的指挥官惊慌失措、判断出错,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而登陆部队上岸后又出现多方面的失误,比如枪管进沙子而导致枪械无法使用,无线电台因为泡水而无法互相联系等等;第四,这也是最大的原因,北华军并不在乎日军的死伤,因此制定作战计划时没有严谨认真,基本不考虑登陆部队的伤亡,也没有搞什么战略欺骗等手段,硬生生地往岸上冲,盟军完全知道联军会在达尔文港登陆,因此严阵以待、有的放矢,另外,北华军给日军配备的武器装备和步兵火力都很差,防御的盟军每个排就有一挺重机枪,而登陆日军却每个排才一挺轻机枪,并且弹药基数也只有盟军的三分之一不到,日军的步兵枪械是性能落后的三八式步枪,而盟军却是半自动式步枪和冲锋枪,这样看来,登陆的日军完全是以卵击石。另一方面,北华军为了加大舰队一次性的输送兵力数量,每艘运输舰船都严重超载,额定五百人的舰船却装了一千名日军,如此高密度的日军,自然在登陆后无法及时疏散,成为盟军的密集活靶子,从而进一步地加大了日军伤亡人数。
下午1点,联军发动了第二波两栖登陆,日军第二军下辖的第14、第15、第16旅团共三万兵力再次迎着盟军强劲的火力网而冲上岸。结果,第一军的地狱遭遇再度在第二军的身上得到了重演。下船上岸的日军仍然暴露在盟军的火力网里,被杀得苦不堪言、生不如死,简直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一船船的日军在登陆后直接一排排地被射杀击毙,李点滩头上尸积如山。
“将军!”跌跌撞撞扑入指挥室内的西尾寿造简直要下跪了,“第二波登陆部队仍然遭到了屠杀!”
“知道了!我马上就解决这个问题了!”王树常虽然不在乎日军的人命,但毕竟成功抢滩登陆才是此战的目的,因此他迅速制定了新战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王树常的新战术,就是“废物利用”。
通过第一波登陆作战的情况,王树常已经敏锐地觉察到了盟军的防御战术:盟军并非想跟辽日联军打“纵深防御战”,因为盟军知道打起陆战,美澳盟军基本不是辽日联军的对手,所以采取了“歼敌于滩头”的对策,把海滩作为第一战线。盟军并没有放弃滩头阵地,他们在沿海地区挖掘了大量的地下坑道,当北华军展开轰炸时,盟军的海滩部队便躲入地下,等日军展开登陆时才从地下钻出来迎战,而盟军的炮群、机群、后续兵力则在纵深地区,随时能增援海滩。
王树常的“废物利用”就是:反正上岸的日军基本会死,那就让他们死得更加有价值一点。当日军登陆时,原本躲在地下的盟军会进入地表阵地进行反击,双方混战在一起,这时就是给盟军重大杀伤的机会。
下午1时40分,当登陆的日军第14、第15、第16旅团在盟军的火力网中已经死伤过半时,超过五百架北华空军的B-17遮天蔽日而来,对滩头展开了地毯式的大轰炸。雨点般的炸弹纷纷扬扬地从天而落,地面上立刻火海滔天,正在痛宰日军的盟军成群成群被炸得粉身碎骨。北华军的这些B-17并非来自巴梅二岛,因此巴梅二岛没有这么多的B-17,这些B-17都来自帝汶岛,在巴梅二岛上经过加油中转后,对达尔文港沿海地区展开了狂轰滥炸。王树常明文要求机群“在日军盟军混战在一起的时候展开轰炸”,并且王树常又额外地补充道“为了最大限度地打击盟军,可以不考虑日军的伤亡”。
惊天动地、连绵不断的爆炸和怒涛翻腾的火海中,盟军的岸防阵地一片接一片被摧毁殆尽,成千上万盟军被炸得尸骨无存或血肉横飞。虽然北华军B-17机群轰炸区域是滩头几公里后的延伸地区,但B-17的轰炸面积实在太大,结果滩头和滩头附近的大批日军也同样被炸得灰飞烟灭。
麦克阿瑟什么都考虑到了,就是忽略了一点:日军名为北华军的友军,实为北华军的炮灰。在战斗中,如果死一个日军能换来同时死一个盟军,北华军是求之不得。北华军非常乐意干让日军盟军同归于尽的事情。
日军第二军在盟军和北华军的“联合打击”下也迅速垮掉了,三个旅团共死伤了两万多人,这其中的三分之二是盟军打死打伤的,剩下的那三分之一则是被北华空军的机群给炸死炸伤的,但盟军在达尔文港沿海地区的防线也损毁过半,人员死伤非常巨大。
“命令第三军,进攻!”王树常对这种交换效果很满意,因此趁热打铁。
日军第三军的第17、第18、第19旅团的三万兵力随即在下午4点展开第三波的登陆进攻,盟军依靠残余的防线继续顽强抵抗。登陆的日军第三军的情况要比第一、第二军好得多,但仍然遭到重大伤亡。趁着日军这些诱饵引诱出了盟军的火力点,几百架北华空军的B-17再次饿虎扑食般飞来,再次不分青红皂白地狂扔炸弹。又一番的地毯式大轰炸后,盟军在达尔文港沿海地区的岸防工事基本被摧毁了七七八八,日军再次被北华军“误伤了”三千多人。轰炸结束后,日军第三军只伤亡了一万多人,主力还在,但攻击力毕竟不足了,因此王树常下令日军第四军的第20、第21、第22旅团也一鼓作气地加入进攻。
黄昏时分,由于盟军的岸防阵地基本被摧毁,无法再组织起有效的岸防火力,因此,不顾人命死伤而死命冲锋的日军第三军、第四军以及第一军、第二军残部踏着遍地的尸骨,终于在达尔文港的李点滩头站稳了脚。尸山血海间,已经红了眼的日军嗷嗷嚎叫着,端着刺刀直接杀向了达尔文港城区,与盟军在城市外延的局部战场上展开阵地战。
接到报告后,王树常松了一口气:“很好的开始。”
对于北华军来说,这场达尔文港登陆战确实是“很好的开始”,因为北华军伤亡人数不足三千人,而对于日军来说,这场达尔文港登陆战简直就是不折不扣的“炼狱噩梦”,在这个白天里,参战日军的4个军、13个旅团足足死伤了8万人,战死者足有4万人。北华军用日军尸体铺路,成功地踏上了澳洲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