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载机战斗机,没有分歧,用更强大的战斗机取代零式,是肯定的;但是,在鱼雷攻击机和俯冲轰炸机上,则有了分歧,因为有两个方案需要抉择:一、分别研制新的鱼雷攻击机和新的俯冲轰炸机,然后分别取代鱼鹰-2和斯图卡;二、研制一种又可以挂鱼雷又可以挂炸弹的双用途飞机,同时取代鱼鹰-2和斯图卡。这两种方案选哪个好?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从海军的角度出发,如果有一种多用途的飞机又能挂鱼雷又能挂炸弹,自然是再好不过了,实战时的选择余地就大多了,这种方便快捷的意义是非常大的,需要鱼雷攻击就全部挂鱼雷,需要炸弹轰炸就全部挂炸弹,不需要在战前绞尽脑汁地计算鱼雷机和轰炸机的比例。试想一下,假如一艘航母上的鱼雷机都耗光了,只剩下轰炸机,而接下来的攻击却不得不需要鱼雷机,情况自然是非常糟糕的,如果装备了这种双用途飞机,就不存在这种困扰了;但是,从科学技术的角度出发,俗话说“人各有所长”,飞机也一样,专门研制的鱼雷机100%擅长射鱼雷,而专门研制的轰炸机也100%擅长扔炸弹,如果糅合起来,那么这种双用途飞机虽然一举两得,但两个能力肯定都要打一定折扣,射鱼雷的能力要略逊于专门的鱼雷机,扔炸弹的能力也要略逊于专门的轰炸机。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如果有一个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而另一个人专门苦练其中一门本领,肯定会在单项能力上超过那个什么都会的人。
这个问题本来很困扰北华的科学家们,但沈鸿烈后来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决定:集中力量研制既能鱼雷攻击又能投弹轰炸的飞机,这种双用途飞机被称为“轰击机”,顾名思义,既能投弹轰炸又能鱼雷攻击的飞机。(“轰击机”并非严格的军事术语,它是北华海军特有使用的词语,也算是一种“北华特色”,就好像日本人把舰载轰炸机称之为“舰爆机”,苏联人把航空母舰称之为“载机巡洋舰”。)
沈鸿烈做出这个决定,并不是一拍脑门决定的。轰击机发射鱼雷,肯定会稍微不如鱼雷机,而轰击机投掷炸弹,也肯定会稍微不如轰炸机,主要是精确性的问题。但是,辽德科学家已经拥有一种新技术可以弥补这个瑕疵缺陷,那就是用于飞弹的无线电制导技术。
战争最能刺激人类的智慧。为了杀死同类,人类绞尽脑汁地研制各种新武器,从而极大地带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层出不穷的新技术在战争期间不断出现。二战期间,飞弹(导弹)无疑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新武器,飞弹是一种全新概念的“制导武器”(制导武器不完全是导弹,但导弹是制导武器里最庞大的家族),北华和德国拥有的V系列飞弹是世界上第一种制导武器。制导武器跟常规武器的最大区别是可以人为控制弹头的飞行轨迹,炮弹、火箭弹、鱼雷等常规武器发射出去后只能按照惯性前进(炮弹没有自身动力,火箭弹和鱼雷有自身动力,但不能人为控制轨迹,所以不是制导武器),但制导武器却可以人为地控制前进轨迹。研制飞弹时,辽德科学家们已经在思考一个问题:飞弹相当于大型飞行炸弹,那么,这种无线电制导技术是否可以用在炸弹和鱼雷上?这样,飞机投掷炸弹或发射鱼雷后,飞行员就能控制炸弹或鱼雷的轨迹,从而大大提升命中率和精确性。同样的,这项技术也可以用在军舰上,因为军舰也能发射鱼雷,如果这项技术实现了,那炸弹和鱼雷就可以“百发百中”,军事意义是无穷的。有了这个意识后,辽德科学家们迅速付诸行动,最终成功研制出了无线电遥控制导炸弹和无线电遥控制导鱼雷(历史上德国在1940年就研制出了比较原始的无线电遥控制导炸弹,由飞机投掷,实战效果很好。另外还值得一提的是,二战日本人因为没有这种无线电制导技术,所以才用神风特工队去操控炸弹鱼雷进行自杀性进攻,什么自杀飞机、自杀鱼雷、自杀摩托艇,都是没有制导技术的产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轰击机虽然投雷不如鱼雷机,投弹不如轰炸机,但既然有可以“百发百中”的鱼雷和炸弹,那这点小小的缺陷自然也无所谓了。
毋庸置疑,别的方面也许是各有千秋,但在制导武器上,辽德确实是远远甩开美英。
北华研制新式舰载机,最后敲定了三种飞机:舰载战斗机、舰载轰击机、舰载侦察机。
值得肯定的是,在研制新飞机这方面,日本人出力不小。因为在辽、德、日、犹等各方里,日本原本是海军大国,研制舰载机是有基础的。战斗机方面,日本人的技术成为主体,为了那笔巨额奖金(北华军方拿出大笔资金作为悬赏来刺激科学家们的干劲),以零式飞机主设计师掘越二郎为首的日本飞机专家们拿出了两款设计方案(历史上的“烈风战斗机”和“紫电战斗机”,这是日本海军原准备取代零式的后续飞机,综合性能是非常不错的,但日本在二战末期已经没有能力大规模生产这两种先进飞机);轰击机方面,日本科学家拿出的“流星”也是非常难得的佳作(历史上的日本“流星式舰载鱼雷轰炸机”,就是一款双用途飞机,非常优秀,速度非常快,实战中这种飞机很难被对方战斗机拦截,但出现得太晚,日本在二战末期也没有能力大规模生产这种先进飞机)。以“烈风”、“紫电”、“流星”为基础,辽德科学家们又呕心沥血地加入了很多辽德飞机的先进技术,最终研制成功了一款非常强大、非常优秀的新式舰载战斗机和一款同样非常强大、非常优秀的新式舰载轰击机,德国科学家称之为“Bf-123战斗机”、“Ju-99轰击机”,北华则最后则采取了日本人起的名字,因为日本人起的名字具有东方特色,将其分别称之为“烈风式舰载战斗机”、“流星式舰载轰击机”。
烈风的综合性能和美军最好的F4U海盗舰载战斗机基本是旗鼓相当,机动性和海盗差不多,但防护力特别强,要超过海盗,这是因为北华海军吃了零式的亏,零式防护力太差,因此让北华海军损失了不少优秀飞行员,所以北华海军特别强调要增大飞机防护力。烈风的防护装甲采用的是蚊式飞机的浸油木头,强度和刚度都不亚于铝铁合金,但密度跟水一样大,所以这种木头装甲不会额外增加飞机的重量,但却能对飞行员起到比铝铁合金还要好的保护效果(三倍的浸油木头跟一倍的铝合金是一样重的,但防护力却是铝合金的四倍以上,效果非常棒)。烈风的速度和航程要比海盗稍逊一筹,海盗最大时速达到700多公里,烈风是600公里,海盗的最大航程达到2500公里,烈风是2000公里,但烈风的火力非常强大,烈风的航空机炮安装的是北华特有的火箭弹,轰击面积和杀伤力要大大超过普通航炮。在半空中展开格斗,烈风虽然追不上海盗,但可以用火箭弹将海盗在很远的地方轰得粉碎,同时烈风还能携带2枚300公斤重的常规航空炸弹,具有一定的轰炸能力。
流星也同样出色,性能极好,速度在同类型飞机里是最快的,自身甚至还具有战斗机的格斗能力和高强机动性,敌军的战斗机很难拦截流星,防御力也因为采用浸油木头技术而非常强,续航能力超过3000公里。流星既能发射鱼雷又能投掷炸弹,配合制导鱼雷和制导炸弹后,攻击能力更加是如虎添翼。流星需要2名飞行员(烈风是1名),实战中,第一飞行员负责驾驶飞机,第二飞行员负责投雷投弹并用无线电遥控鱼雷炸弹。
试飞成功时,沈鸿烈满意地道:“烈风和流星起码能满足我们海军在三年里的战争需求。”
战斗机和轰击机是主角,侦察机只是配角,但北华本土的科学家却在研制新式侦察机上爆发出智慧火花。北华高级飞机设计师巴玉藻在研讨侦察机设计方案时一语惊人:“侦察机和雷达是舰队搜索敌方舰队的两大利器,为什么不把它们结合起来呢?”
世界上第一种预警机因此而诞生。
这款被命名为“彩云”的舰载侦察机(舰载预警机)有一个显著特点,机背上背着一个“大蘑菇”,那是预警雷达的天线罩。彩云是世界上第一种预警机,技术比较原始,飞机上安装的是对空对海双用雷达,可以在天空中发现50公里范围内的敌机和敌舰(有效探测半径五十公里),虽然距离不远,但搜索效果自然大大超过以前侦察机飞行员用高倍望远镜去搜寻。这是北华在军工科技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烈风、流星、彩云,这三款新式舰载机在1943年底已经投产,1944年初会正式装备海军。这三款新式飞机的诞生,也是被北华军工科技实力的一个体现。
“好!”听完沈鸿烈的报告后,张学良兴奋得喜不自禁,他非常自豪,“我就说过嘛,我们中国的科学家是不会输给外国科学家的!”
沈鸿烈微微一笑:“少帅,不止如此呢!”
“哦?还有什么好消息?”张学良目光炯炯。
“舰载机方面已经没问题了,特别提出的是,烈风、流星、彩云,这三款飞机都具备机翼翻折能力,从而能很大地节约航母机库的空间。兴登堡级航母每艘能携带110架舰载机,换上这三种飞机后,可以携带超过150架。但是,真实情况是130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为什么减少了20架?”张学良略微惊奇。
“因为我们的航母也在改进呀!”沈鸿烈笑道。
北华海军的主力航母是辽德联合研制的兴登堡级中型航母,这款航母较为优秀,携带舰载机的数量超过同类型的美国埃塞克斯级中型航母,并且航速航程也很出色,最大的缺点就是防御力较差,整体防御力只有埃塞克斯级的六七成,这是因为北华和德国都只在乎航母的舰载机,轻视航母的防御力。北华自行建造了第一批的6艘兴登堡级后,着手建造第二批,但开工后开始进行大规模改进,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加强防御力,二是把直角式飞行甲板改为斜角式飞行甲板,这样,舰载机起飞和降落的效率都会大大增加,并且能同时起飞和降落舰载机。这样,航母上就有两个飞行甲板,一个是主用的直角式,一个是辅助的斜角式,这是航母发展史上又一个重大突破。第二批的6艘兴登堡级经过改进后,因为首舰被定名为“江苏号”,所以重新被称之为江苏级。江苏级因为大幅度改进,所以吨位大大增加,标准排水量从原先的22000吨增加为26000吨,满载排水量从原先的28000吨增加为33000吨。为了加强航母的防护力和生存能力,江苏级增加了多层装甲,但这些装甲既增加了航母吨位,又占用了一些内部空间,所以采用折翼新飞机后,舰载机数量只是增加20架,但能够携带130舰载机,也是了不起的数字了。江苏级航母经过改进后其实已经不能算是中型航母了,可以称之为大中型航母或就是重型航母。
“好!”张学良喜上眉梢,但又感到不安,“经过改造后,完工时间要推迟了吧?”
“这倒没有。”沈鸿烈道,“原本的兴登堡级需要20个月的工期,江苏级在兴登堡级的基础上进行大幅度改进,工期确实要延迟几个月,但我们的造船能力也在缓慢增加,工人们都干劲十足,再采取更加合理和更有效率的工作制度,继续维持20个月的工期也不是问题,但这批江苏级毕竟是第一批,有很多地方缺少经验,还需要摸索,所以可能会推迟一个月,但不会太久。”
张学良站起身,走到沈鸿烈身边,感动地拍了拍沈鸿烈的肩膀:“成章,辛苦你了。”
沈鸿烈脸上是一种愧疚的神色,他低声道:“我不过是在弥补我的过错罢了。”
珊瑚海战役后,负最大责任的沈鸿烈被撤除海军副总司令职务,军衔由二级上将降为中将,调任海军总装备部部长和海军总后勤部长。这也是沈鸿烈主动提出来的,他在私下里很诚恳地对张学良说:“指挥打仗,我能力不够,人事任命,我也做不到大公无私,所以,请把我调到总装备部和总后勤部,让我踏踏实实地为我们的海军继续做点贡献。”他的言下之意是非常清楚的,因为极度的愧疚、悔恨、自责,所以脱离第一线岗位,不再插手海军的军务和政务,调到后方搞海军的装备和后勤。珊瑚海战役到现在,已经有半年了,事实证明,沈鸿烈确实在全心全意地弥补他的过错。
很多人都说,沈鸿烈在珊瑚海战役后就变了一个人,跟以前判若两人,没有以前的那种精神气了,整个人变得沉默寡言、不苟言笑,连素来跟他关系恶劣的冯庸都感到惊讶。冯庸在背后说道:“成章现在简直是个淡泊名利、清心寡欲的退休老干部,完全没有以前那种飞扬跋扈的嚣张气了,我本来还打算趁着海军在珊瑚海吃败仗的事情讽刺讽刺他的,但看到他现在的样子,我都不好意思开口了。”事实也如此,沈鸿烈已经彻底排除了各种杂念,因为悔恨愧疚而忘我地工作,短短半年内就拿出了这么多成绩,确实是很了不起的。总装备部和总后勤部的人都说“沈部长非常勤奋刻苦,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还抽空研究军事科学,他对什么名利权位完全不感兴趣了,一门心思地扑在‘怎么为海军研制出更强大的武器’上,并且非常虚心地接受各方建议。”沈鸿烈此时就是一个海军兵器专家,为此,他每天都虚心请教各方面专家,还频繁地深入基层官兵里,聆听官兵们的很多因为实战而产生的“奇思妙想”,特别重视各方面的提议。折翼飞机和斜角飞行甲板是龙贲号舰长袁晨凯想出来的,接到袁晨凯的建议书后,沈鸿烈非常重视并迅速抽调科研专家进行研究,最终诞生了这两门技术。巴玉藻的“预警机设想”也得到了沈鸿烈的极力支持。对于来自各方面的智慧火花和科研创新,沈鸿烈都高度重视,同时高度重视人才,这才有了这么多的成果。
美军的新式舰载机、新式航母、新式武器层出不穷,而北华军也同样不遑多让,双方都是军事大国、工业大国、科技大国,这使得接下来的太平洋战争更加激烈。
在十二月初,北华军正式对大洋洲展开了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