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海战役以美军获得战略性胜利而结束后,北华向大洋洲和西南太平洋的扩张势头暂时被遏制了,美军在当地的基地得到了巩固,太平洋上的辽美海军力量对比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华盛顿、伦敦、堪培拉、惠灵顿可谓欢声雷动,同盟国和盟军都因此而士气大振。丘吉尔热情洋溢地评价道:“...如果说直布罗陀海峡战役挽救了英国,那珊瑚海战役就是挽救了美国的关键一战。如果美国太平洋舰队在珊瑚海战役中被辽军彻底摧毁,带来的后果是极其恶劣和不堪设想的,澳大利亚、新西兰、西南太平洋诸岛都会因此而全部失守,整个太平洋和整个亚洲都会因此而被辽军彻底控制,盟军在太平洋上完全失去立足之地,美军不得不退守美国本土西海岸,而辽军则能兵临美国的家门口并随时可以攻击美国本土,为保卫美国本土,美国政府只能被迫抽调大量的原本用于援助英国的军队和物资,这就有可能又导致欧洲和非洲的彻底沦陷,最终,欧非亚澳四大洲以及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这三大洋都会彻底落入联盟国手里,同盟国只能退守北美大陆做最后的挣扎。珊瑚海战役挽救了美国,挽救了英国,挽救了整个同盟国,更加是挽救了人类的文明。”
丘吉尔的这番话并非言过其实。由于已经损失了8艘航母,另有2艘航母受重伤需要大修,北华军确实在较长时间内无法朝着大洋洲和西南太平洋进军了。面对这个得到大大改善的战局,同盟国内部发生了争执,而美国军方内部也发生了争执。在同盟国内部,英国方面强烈要求美国把战略重心转移到欧非,因为英国认为,美军在珊瑚海战役之后已经不再被动挨打,并且在大洋洲和西南太平洋都站稳了脚跟,局势得到大大改善,有能力有基础继续遏制住北华的扩张,北华军在太平洋上的力量都会被牵制在大洋洲和西南太平洋,美国本土已是高枕无忧,而美军拥有大洋洲和西南太平洋诸岛为基地后,完全有条件与北华军打拉锯消耗战,所以,美军在太平洋上已经掌握主动权,不需要再把力量调往太平洋了,应该把重心放在欧非,联合英国一起把德国势力赶出北非,最后展开对欧洲大陆的战略反攻。
此时的欧非局势是这样的:完全被德国掌控的欧洲大陆可谓是固若金汤、坚若铁桶,盟军在此时根本就无力反攻欧洲大陆;而在北非战场上,双方打得势均力敌,但盟军基本是落下风。盟军只掌握着西北非的摩洛哥的沿海地区和东北非的埃及的尼罗河三角洲地区,北非绝大部分地区都被德军占领,面对德军怒涛狂澜般的进攻,盟军通过北大西洋,拼命从美英本土向西北非运输物资兵员,又通过撒哈拉沙漠航线和阿拉伯海航线,拼命从印度向东北非运输物资兵员。盟军在北非战场上无力抗拒德军的进攻,陆地交锋基本都十战九败,只能被动防御来抵挡德军。盟军是怎么抵挡德军的呢?一方面,盟军把摩洛哥沿海地区和尼罗河三角洲地区的所有城镇统统都修建成了连环碉堡群,又修建了大量的机场,并且在沙漠里和各个城镇据点外延地区累计埋设了几百万颗地雷,另一方面,盟军又在直布罗陀海峡和苏伊士运河里沉没了大量的废船和布设了数万颗水雷,靠这种办法而彻底封死了这两个咽喉水道。最后,盟军的地面部队便龟缩在那些据点碉堡群里,依靠美国强大的工业生产力而提供的数量超过德军的飞机来打打防御战。
靠着这种乌龟战术,盟军勉强能守住东北非和西北非,暂时还不会被德军赶下海,但这种局势显然是不稳定的,让伦敦方面深感如履薄冰,一方面,德国本土在拼命建造军舰,一方面,德国又利用意法两国的造船工业也在全速建造军舰,一旦德国陆军把东北非或西北非的盟军赶下海,那么逃出地中海的意法海军就能和德国海军合兵一处,英国的末日也就到了。所以英国方面要求美国加大对欧非战场的支援力度,一方面加强对英国本土的保护,一方面加强在北非战场上的军力,先在北非发动全面反攻,靠数量取胜,把德军驱逐出北非,最终反攻欧洲大陆。实际上,双方此时在北非战场上投入的兵力已经超过了300万,德国阵营和美英阵营各占一半,在兵力与德军差不多、飞机坦克超过德军三四成的情况下,盟军仍然被德军打得毫无招架之力。
面对英国的这个强烈要求,美国方面则不是很赞同,美国军方高层认为,北华军对美国的威胁仍然超过德军。在为同盟国大局着想之前,美国肯定要优先考虑自身的安全和利益,其实,英国要求美国把战略重心移到欧非战场也是因为英国考虑英国自身的安全和利益要超过对同盟国大局的考虑。对于美国来说,暂时只要保住英国不灭亡就可以了,在北非或欧洲大陆上展开反攻还要从长计议。美国军方在这一点上是基本保持意见一致的,都认为美国在太平洋上的局势还没有得到真正的乐观改善,但是,美国陆军和美国海军又产生了分歧,实际上,美国陆海军的分歧就是麦克阿瑟和尼米兹的分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麦克阿瑟在珊瑚海战役结束后基本上没有征求海军的意见,兴冲冲地制定了一箩筐以陆军为中心的作战计划。在他的计划里:美军接下来要在三个月内从本土向澳大利亚输送100万以上的军队和足够的飞机大炮坦克等军械物资,并武装超过50万的澳大利亚军和新西兰军;接着,盟军以澳大利亚为基地和跳板,正式反攻北华,先打爪哇岛后打婆罗洲,从而把印尼拦腰折断;再从婆罗洲继续向北出击,解放菲律宾,从而实现他那句“我还会回来的”豪言壮语;拿下菲律宾后,盟军继续向北,逐一攻占台湾诸岛、琉球群岛、朝鲜半岛,最终杀进东北,攻占沈阳。
尼米兹对麦克阿瑟这种近乎“理想条件”的作战计划嗤之以鼻,他冷笑问麦克阿瑟道:“您难道认为北华军已经毫无反抗之力了?”
麦克阿瑟显得信心十足:“当然!他们的海军现在已经不足为虑了!我们完全可以让我们的舰队开进渤海湾!”
尼米兹道:“第一,他们的海军仍然非常强大,第二,他们还有更加强大的陆军和空军!”
西南太平洋此时的局势是这样的:盟军掌握着澳大利亚、新西兰、西南太平洋诸岛以及以莫港为核心的新几内亚岛东部地区,北华军在这里掌握着以拉包尔为核心的新不列颠岛及其周围几个附属岛屿(新不列颠岛是所罗门群岛里最大的岛屿,也位于群岛最北部,所以北华军掌握着所罗门群岛的北部岛屿,盟军掌握着中部和南部岛屿)。这里已经是双方对峙交火的最前线,所以在各自掌握的岛屿上,北华军和盟军都争分夺秒地修建或扩建了很多海空军基地。北华海军经过珊瑚海战役后,元气大伤,基本退回了本土领海,当地的防御基本由陆空军承担。海战之后,双方再度爆发大规模的空战,起因是北华空军对盟军的报复。上千架北华空军的轰炸机轰炸了盟军在澳大利亚北部和西南太平洋诸岛的军事基地,美军虽然也给予了反击,但在空战中基本都是吃亏,因为美军的飞机需要万里迢迢地从本土运来,难以补充保障。持续不断的数十场空战后,飞机损失严重的美军只有招架之力,不得不挨北华空军的狂轰滥炸。挨炸对美军来说已是家常便饭。此时在印尼群岛和拉包尔,北华空军已有超过5000架飞机进驻当地的各个航空兵基地,北华陆军也陆续调动了30万以上的兵力驻守当地(其实北华陆空军的这些军力原本是准备等海军取胜后进攻大洋洲和西南太平洋的,海军战败了,陆空军自然转攻为守)。北华空军总司令冯庸放言道:“海军吃了败仗,老子的空军可没有吃,美国人想反攻,老子的几万架飞机随时等着把他们的舰队炸进太平洋喂鱼!”(冯庸一直坚持“海军无用论”,他认为靠着陆空军就能确保本土万无一失,与其耗费巨资和宝贵时间去扩建海军,还不如进一步地加强陆空军,此时的局面正好是他“证明”这个理论的机会。)
在这样的情况下,以尼米兹为首的美国军方很多高层清醒地都认识到:美军此时就想在东南亚发动反攻根本就是不切实际的。北华海军虽然元气大伤,但也有能力反击,更何况北华陆空军毫发无损,光是北华空军在东南亚的几千架飞机,就足以让美军望而止步。美军此时只是掌握着大半的制海权,制空权只是占一小半,在没有得到绝对的制海权和制空权之前,反攻根本无从谈起。珊瑚海战役的胜利,只是改善了美军一直被动挨打的局面,对北华军虽然有重创,但绝对谈不上打垮了北华军。
虽然麦克阿瑟使尽浑身解数地想让他的计划得到认可和实施,但美国海军上下坚决地反对,美国陆军内部也对他的这个“一厢情愿的计划”有着不同声音,最后,罗斯福总统亲自表态“暂缓这个计划”,也就是不予通过的意思。麦克阿瑟只得无奈地接受事实,在恋恋不舍地放弃了他的计划后,他对尼米兹摊开手:“好吧!那你们海军的计划是什么?”
尼米兹其实早有腹稿,但面对麦克阿瑟的询问,他只是反问:“你说呢?”
五月中旬,尼米兹因为在珊瑚海战役中立下重大功劳,被罗斯福总统亲自邀请回到华盛顿,接受嘉奖令和授勋令,晋升为海军四星上将。仪式结束后,尼米兹前去拜谒美国海军总司令兼大西洋舰队总司令欧内斯特约瑟夫金上将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威廉丹尼尔希莱上将。两天后,三位上将一起前往白宫的总统办公室。
“丘吉尔要求我们立刻把战略重心放在欧非,你们是坚决反对的,我也是不同意的,因为我也看得出,我们在太平洋上的局势并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善。”罗斯福总统说道。
“是的,总统先生。”希莱上将道,“珊瑚海战役,我们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是,这场胜利也只能说是让我们不再被动挨打的,让我们和北华海军从此站在了平等的位置上,主动权并没有落入我们手里。我们还需要一场胜利,总统先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说说你们的想法。”罗斯福总统点点头。
“开战后,我们因为缺乏准备、麻痹大意以及对手的精心策划,从而在东南亚、中太平洋、大洋洲、西南太平洋等多个战场上都丧失了主动权。东南亚现在已经被北华军占领,现在就想夺回来是不可能的,大洋洲的局势得到了彻底的改善和稳固,我们可以在当地加强军力。”金上将深入浅出地分析道,“由于大洋洲被我们牢牢掌握,所以我们在西南太平洋上可以说是与北华军势均力敌了,但是,中太平洋的局势仍然没有得到改善。”
罗斯福总统轻轻地叹口气:“你们是说...夏威夷?”
夏威夷是美国人此时最大的心伤,提到这个,罗斯福总统也露出痛苦的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