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悄悄的办公室内,张学良正在阅读两份秘密报告,并且都有着非常重大意义的报告。张学良在看这两份报告时,心情是非常的激动和自豪,同时也有一股暗暗松口气的微妙感觉。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份报告都是科学方面的,但属于高度的一级机密,绝对严禁外泄一个字。
第一份报告的标题是《第一次核裂变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众所周知,人类发明一种新技术后,第一个想法就是能否把这种新技术用于制造武器,原子弹出现在核电站之前就是最好的例子。对于原子弹这种终极武器,张学良又极度畏惧又渴望早日拥有,原因自然无需多言。在接管东北大权后,张学良竭力搜罗国内外各方面人才,特地把“核物理学家”作为一个单独的人才项目。毋庸置疑,在制造核武器这件事上,张学良是走在世界最前面的,比希特勒早太多,因为当张学良已经考虑制造原子弹的时候,希特勒还在德国某个破烂酒馆里声嘶力竭地煽动德国老百姓来争取他的政治资本。不过,制造原子弹可不是简单的事情,这种科学上的事情是不能揠苗助长、一蹴而就的,因此张学良的原子弹工程在很长的时间内并没有正式展开。提起新中国的两弹一星元勋,绝大多数国人都能清楚地说出那些科学巨匠们的名字,但有一个问题是很多人都没有想到过的,那就是:谁是第一个正式提出制造原子弹的中国科学家?值得注意的是,这个问题的时间是在1945年前,因为在1945年之后再提出制造原子弹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在1945年之前,有没有中国科学家高瞻远瞩地提出要把核裂变技术用于制造超级武器?
答案是有的。这位具有超前思想的中国科学家叫卢鹤绂。
张学良本以为制造原子弹只是他深藏在心里的秘密,但在1941年的某一天,这位叫卢鹤绂的科学家亲自给他写了一份信,主要内容是:尊敬的张副总司令,我和我的同僚们在科学研究中预测重元素能够裂变成轻元素,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会释放出极其巨大的能量,如果能抢先掌握这种核裂变技术并用于武器研究,那么我国就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掌握这种威力空前的超级武器的国家,其中的意义是无穷的。...(卢鹤绂是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正式提出核裂变技术可以用于制造武器的中国科学家,并且这个念头是他不知道美国人已经暗中考虑研制原子弹的情况下自己独立想出来的。)
看完这封信后,张学良又震惊又自豪,他没想到会有中国科学家在这个时候已经想到利用核裂变技术来制造原子弹的,不得不让他吃惊,但中国科学家能在科研事业上走在世界最前端,这肯定也是让人自豪的事情。随后,张学良急忙亲自召见了卢鹤绂。卢鹤绂是一个年轻的核物理学家,当时只有27岁,年轻人自然更热血,所以意识到核裂变的军事意义后,卢鹤绂便产生了制造原子武器的念头。卢鹤绂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后来留学美国并在明尼苏达大学里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担任东北大学物理系高级教授,并且是北方科学院的候补院士。张学良先是夸赞了卢鹤绂的爱国心和超前科学头脑,随后又惊又喜地问卢鹤绂:“继续搞核裂变试验,你们需要什么?”
卢鹤绂回答道:“大笔的资金。”
张学良没有犹豫,第一笔就拨款了整整一个亿的美元。在卢鹤绂的举荐下,北华核裂变科研小组由中国著名核物理学家赵忠尧博士担任组长,这个小组里群星璀璨,聚集了大批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最精英的核物理学家,一半是中国人,而另一半里的十之七八都是犹太人,两位副组长都是犹太人,这两位副组长一位叫罗伯特奥本海默,原本是美籍犹太人,另一位是一位女性,被爱因斯坦誉为“德国的居里夫人”,叫莉泽迈特纳,原本是德籍犹太人。而科研组的第一个重大任务就是完成核裂变的试验,现在,试验已经成功完成,报告被送到了张学良的面前。
1943年1月5日上午,这项伟大的试验在东北大学的地下实验室内正式开始。巨大的地下实验室内堆放了5万多个石墨块,在赵忠尧扳动开关后,几百个吸收了中子的镉控制棒冲出石墨块和数吨氧化铀小球垒成的反应堆。铀原子核被轰击后,产生了钡和氪,并释放出能量,从而证实了核裂变理论的正确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科研组里的所有犹太人和其他原本非中国国籍的科学家在进行这项实验时都是中国国籍。张学良在支持犹太人建国时,特地索要了30000个名额可以“强制性”地让犹太人不成为以色列国的公民而成为中国公民。实际上,这三万个名额就是张学良给那些犹太科学家们准备的。当然,强扭的瓜不甜,张学良不会用威逼恐吓的方式让那些犹太科学家加入中国国籍,而是“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三顾茅庐、程门立雪”,同时请求以色列政府给予“配合”,劝说那些本来不怎么愿意加入中国国籍的犹太人顺从张学良的安排。实际上,这项工作也不是特别困难,张学良本来就是犹太人的“大恩人”,他又从欧洲挽救了几百万犹太人,又帮助犹太人复国,这已经让所有的犹太人都对张学良感激不已了,再加上他的诚恳态度和以色列政府的配合,因此,爱因斯坦、冯卡门、冯诺依曼、罗伯特奥本海默、莉泽迈特纳等大批的犹太科学家此时的身份都是“中国国籍犹太族公民”。张学良对那些搞艺术、搞文化、搞思想、搞政治、搞商业等其他行业的犹太人基本不感兴趣,他这三万个名额绝大部分都用来搜罗搞科学的犹太人,使得眼下中国科学家的阵容和实力已经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因为核裂变科研组里的科学家都是中国人,所以“核裂变”这门技术当之无愧是中国科学家首先通过实验证明并掌握的。
能够在世界上第一个掌握核裂变技术,张学良的原子弹工程已经走在世界最前列了。
看完这份《第一次核裂变试验取得圆满成功!》的科学报告后,张学良很高兴,因为这项试验的成功肯定能让北华的原子弹工程领先世界,随后他特地批了一百万美元用于对那些科学家们的个人奖励,这些科学家是很了不起的,因为他们虽然取得了足以获得诺贝尔奖的伟大成就,但张学良已经命令他们不得把这项试验的研究报告公布于众,所以张学良才额外对他们进行嘉奖。
第二份科学报告是《eniac计算机制造工程正式开始》。
报告是中国籍犹太族数学家约翰冯诺依曼写来的,内容是北华科学院正式开始研制世界上第二台计算机。第一台计算机已经在1939年被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发明出来了,但非常原始,功能非常简单。约翰冯诺依曼向张学良提议研制更先进的计算机后,张学良当然是全力支持,毕竟未来的世界可离不开电脑,而且最重要的是,研制原子弹也是需要电脑的,真的靠算盘去算,就是能算出来,也会使得整个工程的进度大大减慢。张学良对这项科研工程的贡献有两个,第一是支持了大笔的资金,第二是他正式把“computer”这个英语单词翻译成了“电脑”。
虽然张学良已经把政权完全交给了政务委员会,把军权分散给了正副总参谋长和三军总司令,但每天要批示和要阅读的文件是非常多的。需要张学良批示的文件肯定是需要他亲自定夺的大事,绝大部分其实都离不开一个“钱”字,军队要扩建部队或要研制什么新武器,科研方面要启动什么项目,民生方面要开始什么工程或要实施某个政策...林林总总,最后需要张学良权衡利弊地把钱分散地用在哪方面上,当然,张学良也不是拍脑门决定,他就需要开这个会开那个会,聆听各方面的意见并最后一锤定音;至于要张学良阅读的文件,就像张学良在后世坐在电脑前看新闻一样,但没有什么娱乐八卦新闻,都是来自国内国外、世界各地的重要新闻,主要集中在军事、政治、经济、教育、商贸、科研、民生这几个大的项目上,张学良有时候需要根据这些新闻报告来做出某个决定或判断,这个过程看似简单,但却非常考验他的能力。今天的新闻主要是:
美国五角大楼即将完工;
德国国内产生了反纳粹的地下白玫瑰组织;
美国、英国、自由法国等国成立同盟国军队总司令部,美国战争部(国防部)作战厅厅长德怀特艾森豪威尔上将担任盟军总司令;
美英盟军刚刚在摩洛哥发动代号“火炬”的反击作战,但遭到德军古德里安部顽强抵抗;
土耳其军在巴勒斯坦地区展开新一轮进攻,被英军蒙哥马利击退,损失惨重;
美军进驻原属比利时的刚果金;
德国非洲军团再次得到加强,两个装备豹式和虎式坦克的装甲师抵达突尼斯;
德国V2飞弹试验成功(备注:德国方面刚刚发来密电,声称北华参战后,德国将无条件提供V2飞弹的全部设计图纸和相关技术);
美军印度洋舰队与德军远东舰队刚刚在亚丁湾爆发激战。...
张学良看到这里,心头一动,顿了顿后拿起通往海军总司令部的加密电话:“我是张学良,马上汇报亚丁湾海战的最新情况或最终结果。”
海军总参谋长陈策随后打来电话:“海战刚结束,德军击沉了美军勇猛号航母,但自身损失了威廉二世号航母,另外,美军有一艘驱逐舰和一艘轻型巡洋舰被击沉,德军有两艘轻型巡洋舰被击沉,两艘轻型战列舰和两艘战列巡洋舰都受了伤。”
张学良吃了一惊:“这么说,德军在印度洋已经没有航母了?”
“是的,两艘都被击沉了,美军也只剩一艘航母。在这场海战中,德军以一艘航母对抗美军两艘,居然还能击沉美军一艘,确实是很了不起的。少帅,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美军也已经学会使用航母作战了。”
张学良沉思一下,吩咐道:“德军远东舰队已经损失了所有的航母,在印度洋里已经不是美军对手,看来,印度洋的局势很快要发生重大变化。海军马上开会,研究一下如何应付。”
陈策道:“明白!”
后半夜的时候,陈策再次打来电话:“少帅!印度洋局势有了新变化!”
“快说!”
“德军远东舰队遭到失利后,撤往了索马里的摩加迪沙港,美军舰队兵分两路,一路是运输舰队,驶入红海,增援埃及的英军,目前,舰队里的美军和物资都已经在埃及卸上岸,另一路是航母舰队,对撤入摩加迪沙港的德军舰队进行穷追猛打,德军刚刚趁着天黑的时候逃出了摩加迪沙港,希望能得到我们的帮助。”(中国和东非相差4个小时的时差,沈阳此时是后半夜,东非此时刚刚天黑。)
“哦?”张学良心头一惊,感觉这件事可能要带来很棘手的情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