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宁街10号门口,顾维钧在一名英国官员的冷淡迎接下,走进这座代表着英国政府最高权力所在处的建筑。在前往首相办公室的走廊通道里,时不时有一个个英国军政高层急匆匆地与顾维钧擦肩而过,在看到顾维钧的黑眼睛和黄皮肤时,这些英国高层都露出冷淡甚至毫不掩饰地露出厌恶的神色。顾维钧则露出一丝不屑的冷笑,他当然知道这些英国高层为什么会对自己露出不欢迎的表情。此时能够与西方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展开纵横捭阖的黄种人只有中国人,这些英国人一看到顾维钧就能判断出他是中国人,而不是在之前代表着黄种人与白种人角逐世界的日本人。对于中国人,英国人其实是很不屑的。因为在此时英国人的心里,德国人是明火执仗攻击他们的强盗,中国人则是在他们背后落井下石的小人。强盗是令人憎恨和恐惧的,小人则是令人厌恶和腻烦的。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强盗之所以让人憎恨和恐惧,因为强盗好歹还是有本事的,在一定的程度上,强盗还算值得尊敬的,而小人是没有本事的,小人就像地痞无赖,没什么本事,只会给人添堵添恶心。时至今日,英国人仍然对中国人充满蔑视,一来是因为英国人固有的妄自尊大特性,二来是英国人身为西方白种人,本来就对其他有色人种充满居高临下的优越感。顾维钧可以肯定,自己来到伦敦,英国人表面上冷淡,骨子里则充满蔑视和厌恶,如果是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来到伦敦,英国人表面上也冷淡,但骨子里则会充满恐惧和紧张。
“鸦片战争都过去一百年了,你们却还拿一百年前的眼光看今日的中国,并且你们还沉浸在一百年前你们的辉煌中。”顾维钧暗想道,“明明已经是一个暮色残光、日薄西山的老牌帝国,却还坐井观天、夜郎自大,可悲可笑!既然你们看不起我们,那我们马上就会让你们付出惨痛的代价!”
首相办公室的门口,那个接待顾维钧的英国官员面无表情地道:“Theprimeministerisbusy,youonlyhavefiveminutes.(首相很忙,你只有五分钟。)”
顾维钧暗暗冷笑,因为眼前的这个场面就好像自己是来乞讨的,而英国首相则在日理万机中大发慈悲地恩赐了自己五分钟的见面时间。“Oneminuteisenough.(一分钟就够了。)”顾维钧对这个英国官员点点头。
门开了,顾维钧走进去,一眼就看到坐在宽大办公桌后的那个大腹便便、雪茄不离口、目光锐利的英国首相。与前阵子见面时相比,顾维钧发现丘吉尔此时的气色可谓是红光满面。这也难怪,前阵子英国是什么处境?德军随时都会登陆,英国随时都会灭亡,而现在,美国已经参战了,直布罗陀海峡被守住了,意法海军无法从地中海这个天然大囚笼里开入大西洋,这样的话,光靠德国海军是不可能打败美英联合海军的,海上守住了,英国本土便高枕无忧,再加上爱尔兰岛也没有落入德国手里,因此,眼下的英国已经是绝路逢生并慢慢地转危为安。美国只要参战,英国就能安然无恙并最终赢得战争,这是丘吉尔和绝大多数英国人所坚定相信的理念。此时的丘吉尔,内心已经充满了必胜信心,而这种信心也助长了他的傲慢。
看到顾维钧后,丘吉尔本来满面春风的脸色立刻也变成了很冷淡:“有什么事情吗?”
顾维钧不卑不亢,开门见山,说出的话让丘吉尔手里的雪茄险些脱手而落:“首相阁下,我此次前来是代表张学良将军通知您和英国政府,中国时间8月5日上午7点,也就是三个小时后,中国北方边防军和中国海军将会对贵国的马来亚领地、新加坡领地展开军事进攻。”
丘吉尔瞪着眼,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虽然一直在强硬地宣称英国会为了维护英国的利益而不惜与中国开战,但实际上,那只是政治上的一种态度,因为美国不支持美英同盟两线开战,所以英国方面并没有认真地考虑过对北华军开战。丘吉尔万万没想到,北华军竟然会先下手,这不得不让他的内心里掀起惊涛骇浪。但丘吉尔毕竟是一位铁腕的政治家,很快就恢复了冷静,沉声道:“贵国是在向我国宣战吗?”
“不。”顾维钧道,“宣战的权力在南京政府,沈阳政府并没有这个权力。这次的军事进攻只是我方对贵国轻视我国、损害我国利益以及在谈判桌上出尔反尔的一个回击和警告。”
丘吉尔难以克制自己的情绪,他瞪着眼,怒视着顾维钧:“贵方难道就没有想过大英帝国政府会为了捍卫大英帝国的利益而不惜采取任何措施吗?”
顾维钧轻笑:“当然想过,但那又怎么样呢?我们很清楚,你们看不起我们,既然我们在谈判桌上无法获得你们应该给予的尊重,那我们只能在战场上用大炮让你们明白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鸦片战争时期的中国。首相阁下,如果英国想对我们宣战,那就请便吧!反正我们根本就不在乎。”在说最后一句话时,顾维钧的脸上是一种冷淡且轻蔑的神色,这是一种发自肺腑的看不起英国人的嘲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丘吉尔脸上的肌肉在剧烈地抖动着,顾维钧则以胜利者的姿势甩袖而去。
北华军总参谋部和北华海军总司令部联合制定的计划里,收复本来就属于且在道义上已经属于中国的印度支那和印尼群岛只是第二个目标,而真正的首要目的,是通过一场有限的攻击而重创英国人,让英国人损失惨重且颜面扫地,从而迫使英国人在谈判桌上乖乖就范。英国人在东南亚地区最重要的地方,是号称“东南亚第一要塞”、“东方直布罗陀”的新加坡。攻取新加坡,是北华海军的首要任务。
在展开进攻之前,有一个问题凸显了出来:要不要在战前通知英国人?
部分高层不赞成这种“先礼后兵”做法,觉得应该直接下手,打英国人一个出其不意,但徐永昌、陈绍宽、沈鸿烈等一半以上的高层都觉得要事先通知一下英国人,这倒不是迂腐,而是出于多方面的考虑。首先,不通知就打,本身就是违反道义和战争法的,是一种不宣而战的偷袭行为,即便取胜,也会让北华军和北华政府陷入道义上的劣势;其次,北华军要真的这么干,只会本末倒置,不但难以震慑英国人,不会让英国人感到恐惧,反而会刺激英国人恼羞成怒,同时也会让在政治上暗中是偏向于北华的美国人彻底对北华产生恶感,搞不好会成为美英同时对华宣战的最佳理由,这一点恰恰是北华要避免的;第三,如果靠偷袭取胜,对北华海军的荣誉也是一种玷污,因为即便打赢了也不是靠本事,不能为北华海军赢得荣耀。这是北华海军走上世界舞台的第一战,必须赢得光明正大。
徐永昌说道:“我们在实力上超过英国人,完全可以光明正大地打,何必要偷偷摸摸呢?说白了,既然我比一个流氓要强壮,那我干嘛要去偷袭他?他就是被我痛打一顿也不会服气。既然是强者,就要有强者的风范和霸气。我要打一个流氓,会提前通知他,老子明天要打你!然后光明正大地在明天上门把他痛打一顿。这样,这个流氓才会怕我,同时这也是我对我的实力有绝对信心的一个体现。偷袭是弱者的手段。即便赢了,他也会嘴硬,说什么我只能靠偷袭来取胜,卑鄙无耻、胜之不武之类的。我要打你,并且我有必胜把握,那我还在乎你会不会做好准备?所以,我们要十分霸气地把开战书送到英国人的面前,干干脆脆地告诉他们,我们要打你们!最后再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他们还有什么话说?”
陈绍宽、沈鸿烈等高层都笑了:“就是这个道理。我们有实力、有信心,所以光明正大、有恃无恐地揍他们。”
新加坡位于马来亚半岛最南端,地理特点类似于香港,攻占这样的城市,有两个办法,要么从新加坡背后的马来亚半岛一路推进,最后跨过只有1000多米宽的柔佛海峡进攻城市,要么在海上直接登陆。但新加坡已经被英国人苦心经营了一百多年,是世界第四军港,也是一座坚固的要塞城市,光是最近20年里,英国政府就累计投入60亿英镑的巨额资金来加强新加坡的防御工事,因为只要新加坡没有沦陷,英国就会一直掌握着东南亚的核心。北华军想要攻占马来亚和新加坡,不仅仅是为了震慑英国人,也是出于战略和利益上的考虑:马来亚半岛是世界几大橡胶主产地之一,每年的橡胶产量是海南岛的30多倍。北华此时什么资源都不缺,就是缺乏橡胶,而橡胶也是德国同样最急缺的战略物资。德国在打完苏联战役后,石油、煤炭、铁矿都实现了自给自足,只有橡胶和钨砂仍然极度缺乏,需要从中国大量进口。对于北华来说,钨砂不成问题,全世界90%的钨矿都在中国,全国一半钨矿都在赣南地区,但橡胶是最大的麻烦,北华自己也缺橡胶,同时德国又竭力跟北华进口橡胶,使得靠海南岛出产的橡胶根本供不应求,为了解决这个最后的资源困扰,夺取马来亚就是迫在眉睫的事了。
在这里需要提一下的是:马来亚不等于后世的马来西亚。后世的马来西亚包括两部分,西部在马来亚半岛,东部在加里曼丹岛北部,并且马来西亚在加里曼丹岛北部的国土里还半包围着文莱这个小国。但此时,马来西亚并不存在,只有马来亚半岛上的马来亚,而加里曼丹岛北部在后世属于马来西亚的国土此时是属于文莱的。马来亚此时不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只是英国的殖民地。另外,新加坡也不是独立的,而是属于马来亚的,马来西亚独立时,新加坡还是马来西亚的一部分,后来被驱逐了出去。
进攻马来亚和新加坡是北华海军的任务,但靠舰炮轰击和舰载机轰炸肯定无法占领这片土地。陈绍宽本打算使用海军陆战队,但陆军方面提议,无需再从本土运输几万部队过去,因为跟马来亚接壤的泰国境内就有北华军的驻军。
泰国被北华控制后,泰国境内的北华军共2个师,一个是海军第201陆战师,一个是陆军第188步兵师,总兵力6万余。泰国王室重新掌权后,解散了原先的泰军,请求北华帮助泰国重建强大的现代化军队。对于泰国这种主动投怀送抱的行为,北华乐得帮忙。在北华的帮助下,泰国陆军新建11个师,1个王室近卫师、10个陆军野战师,每个师1.2万兵力,王室近卫师是全套北华军装备,陆军野战师是全套苏军装备(北华军在苏联战争里缴获了天文数字的苏军装备)。值得一提的是,泰军11个师的官兵成分很有特殊意味,近卫师都是纯血统的泰国人,对国王和王室忠心耿耿,完全听命于国王和王室,不属于泰国国防军,不听命于泰国陆军总司令部和泰国三军统帅部,而泰军那10个野战师里,第4师至第10师里有约一半的官兵都是泰国华侨或华泰混血,第1、第2、第3师则完全是泰国华侨组成,并且这三个师全套北华军的德式装备。很显然,这是北华特地安排的,目的是为了控制泰国军队。对于那七个师,北华是半控制,对于第1、第2、第3师,北华是完全控制。这样,泰国境内的北华军看上去并不多,从而不会在心理上引起泰国王室、泰国政府、泰国军方、泰国民众的反感,而英国人和法国人也就没有理由指责“北华军打算把泰国建设成殖民地和军事基地”,省去了政治上的话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驻泰北华军总指挥和泰国军队的“总顾问”是喻超白少将,副总指挥则是张灵甫少将,这两位青年将领都在中亚战役中战功赫赫。特别是喻超白,被称为“北华军山地步兵师之父”、“北华军沙漠步兵师之父”,这两个头衔虽然对于只有三十五岁的喻超白来说似乎有点滑稽,但却是当之无愧的。喻超白在讲武堂里师从埃尔温隆美尔,他的军事思想是“步兵至上”,虽然他的老师回到德国后已经从步兵部队里跳槽到了装甲兵部队,但喻超白仍然把隆美尔的军事思想发扬光大,建设了针对不同作战环境而专门训练的步兵部队,比如山地师、沙漠师。泰国被拿下后,杨宇霆找到喻超白:“我打算让你去泰国,你知道为什么吗?”
喻超白道:“我军可能要在不久之后对东南亚动手,所以让我先去打好基础?”
杨宇霆道:“是的。东南亚地区遍布山林沼泽,装甲部队在那里没有用武之地,步兵才是在东南亚展开陆战的主力。你的军事思想很不错,我很欣赏,你创建的山地师和沙漠师都已经在实战中体现出了价值,所以,我打算让你去泰国,创建热带丛林作战部队。”
喻超白肃然领命:“我一定完成任务。”
来到泰国后,喻超白立刻废寝忘食地投入了工作。确实,北华军征战杀伐,足迹遍布半个亚欧大陆,在平原、丘陵、山地、沙漠、雪地等不同环境的地区都作战过,但北华军从来没有在东南亚打过仗,如何在热带丛林里作战对北华军来说仍然是一个空白。喻超白通过殚精竭虑的工作和细致缜密的思维,逐渐摸索出了丛林作战的方式。他编写了一本作战手册,就叫做《如何在热带丛林作战》,从民情、地形、气象、卫生、防疫、战术、兵器、交通等方面都叙述得十分详细,第188师迅速被他训练成了合格的丛林作战部队,泰国军队本身就是热带丛林国家的军队,因此十几万泰军特别是那三个华侨师也都被喻超白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改造成了专业的热带丛林作战部队。
苏联战争结束后,由于装甲部队是这场庞大战争里的陆军主力并且战果辉煌,因此“装甲兵至上”的思想在北华陆军里非常流行,很多北华军的师长团长们都要求把自己的部队改造成装甲部队,生产坦克的订单源源不断地飞到北华的各个坦克工厂。唯独喻超白没有提出这个要求,他在装备问题方面上只跟杨宇霆提了三个要求:一、把其他部队不要或已经淘汰的轻型坦克、装甲车、半履带汽车都给我;二、给我联系几家自行车工厂,我需要大量的自行车;三、给我钱,我需要在泰国境内购买驮畜。
杨宇霆打趣道:“我们现在能生产德国的黑豹和虎式,各部队都抢着要这两种重型坦克,黑豹虎式的需求量是生产量的足足十倍,你怎么不要?甚至连豹甲豹乙都不要?却要那些被装甲部队弃若敝帚的狼甲狼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