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他们准备放弃新城?这不可能!”科涅夫吃了一惊。
“他们既没打算放弃新城,也没打算放弃在奥伦堡和鄂木斯克继续吃掉我们!”朱可夫有些烦躁地道,“科涅夫同志,中国人的胃口非常大!他们没有从奥伦堡和鄂木斯克抽调部队回援新西伯利亚,说明什么?他们认为我们拿不下新城!所以他们不在乎!他们只想着吃掉那两个战场上的我军部队!科涅夫同志,为了调虎离山,我们让奥伦堡和鄂木斯克前线的几个集团军主动钻进中国人的包围圈,这才使得新城的北华军只剩下两个师!您要记住一点,我们现在的时间,是奥伦堡和鄂木斯克前线的红军战士用人命换来的每分每秒!我们在赌,中国人也在赌!赌的是什么?赌的就是新城最后会落入谁的手里!落入我们手里,我们将大获全胜,如果还是落入中国人的手里,我们将一败涂地!科涅夫同志,我奉劝您与其在这里瞻前顾后、举棋不定,还不如竭尽全力、心无旁骛地攻克新城!因为,这关系到最终的结局!”
科涅夫为之肃然:“朱可夫同志,我向您道歉,我低估了新城的重要性。”
朱可夫平静了情绪,点了点头:“科涅夫同志,为了苏维埃,前进吧!”
两位将军虽然素来不和,但都是光明磊落的君子,绝非在背后伤人的小人,即便有矛盾龃龉,也是军事理念上的分歧,在为国而战的原则上,他们是没有任何分歧的。客观上讲,朱可夫的考虑和科涅夫的顾虑都是有道理的,但苏联此时的处境已经让他们别无选择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新西伯利亚战役的框架是很清楚的:
北华军主力在800多公里外消灭着苏军,苏军反击北华军的后方咽喉新西伯利亚;
前线北华军囤积的辎重物资可以支持15-20天;
后方增援新西伯利亚的北华军需要20天抵达;
这至关重要的20天后,如果北华军守住了新西伯利亚,将大获全胜,前线的百万大军可以继续得到物资补给;如果北华军丢失了新西伯利亚,前线的百万大军立刻陷入弹尽粮绝。
新城的39个城区和卫星镇被北华军放弃了27个无价值的,兵力收缩集中到了12个有价值的,形成了12个大型据点,互相配合,夹击入城的苏军。39个区变成12个区,数量减少超过三分之二,自然而然,这12个据点里的北华军的兵力密度也提升至原先的三倍多。面对这种局势,科涅夫随即采取了“全面进攻,重点突破,引蛇出洞”的战术,攻城的苏军集中了两个近卫集团军,全力新城的交通枢纽,也就是水路码头和火车站。交通枢纽,一直都是城市的核心和要害之处,断绝之后,城市就全面被围,给守军带来的后果是极其恶劣的。新城处于鄂毕河和额尔齐斯河之间,拥有2个码头渡口,另外拥有东西2个火车站,这四地早已被北华军修建成了四个大型据点,每个据点的兵力都达到一个团,四个据点就是一个师。进攻的苏军与守卫的北华军随即在大炮齐鸣、飞机遮天中展开了殊死搏杀。
守城北华军共2个师,却用一半兵力来守卫数量只占全部据点三分之一的交通站,自然是因为交通站的重要性。北华军死守交通枢纽,一方面是不为了城市被全面包围,另一方面则是争取时间,让城内的居民争分夺秒撤离。新城在战前是俄罗斯境内仅次于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的第三大城市,不但是西伯利亚地区的核心和交通枢纽城市,也是一座重要的工业城市。新城原有100多万苏联居民,基本上都被北华军驱逐殆尽,一年来,已有30多万来自中国本土的移民举家迁移到这里,全城三分之二的居民都是妇女和小孩。其实,这跟北华政府的宣传有关,北华政府声称“海参崴、海兰泡、伯力、江阳(共青城)、新西伯利亚...都是占领区后方城市,是安全的地方,是移民迁居的首选”。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北华政府不可能让本国老百姓移民到前线城市,新西伯利亚距离前线有800多公里,自然被视为“后方城市”,所以城内的中国移民都是拖儿带女、扶老携幼,全家一起来的,使得此时城内老弱妇孺的数量非常多,很多居民甚至就是第五军官兵们的家属。
火车站、渡口码头边,出现了一幕幕感人的画面。数以千计全副武装、从前线刚回来并且马上就要回去的北华军士兵神色温柔地抱着少不更事甚至牙牙学语的孩子,又抱了抱泪流满面、心如刀绞的妻子,最后向年迈的父母告别,送家人上火车或商船,然后转身跑回血火纷飞的前线。车站和码头边哭声一片,舍不得丈夫的妻子和舍不得儿子的母亲挥泪如雨,同时伴随着这样的话语:
“你们快点走吧!打退了苏联人,你们就可以回来继续过日子了。如果我已经不在了,孩子就要辛苦你带大了,爹娘也要辛苦你伺候尽孝了。”士兵神色愧疚地对妻子说道。
“别说这样的话,你肯定会没事的!你一定要平平安安活下来呀!你要是没了,我和孩子咋办呢?”妻子泪水夺眶而出。
“爹、娘,我马上就要上战场了,如果没回来,我这个不孝子就没办法给你们养老了,我现在给你们磕三个头吧!你们老人家以后要多多保重。”士兵虔诚地向父母跪下来,毕恭毕敬地磕头。
“我的孩儿啊,快带上这个平安符,这是娘前阵子回老家去寺庙给你求来的,带上它,子弹就打不着你了。老天爷啊,我天天给你烧香,你可要保佑咱家的孩儿呀...”老泪横流的母亲给即将上战场的儿子虔诚地挂上一个平安符。
战地记者范长江在火车边拍下了一张感人的照片:一位荷枪实弹的年轻的北华军士兵,即将送家人上火车,他的步枪挎在背上,腰间还挂着手榴弹和子弹带,身上的军装沾满硝烟,他的左手抱着只有两三岁的女儿,右手搂着哭得梨花带雨的妻子,旁边的父亲在嘱咐着什么,母亲在抹着眼泪,士兵的脸上是温柔、深情、愧疚、果决、坚毅所混合的表情。士兵怀里女儿那双清澈且少不更事的大眼睛在好奇地看着照相机镜头。
这张照片取名“爸爸去哪里了?”登报后的副标题是:爸爸去保卫国家了。
火车和船只都优先运送妇女、孩童、老人离开,青壮年男子最后离开,实际上,移民里的青壮年男子十有七八都自愿留了下来。他们对士兵们说道:“你们既在保卫国家,也是在保卫我们的家园,我们就是这里的居民嘛!你们给我们保卫家乡,我们怎么能一走了之呢?士兵兄弟们,我们跟你们一起并肩作战!”超过五万青壮年移民男子自愿留下来,报名加入新城保安团,被组编为12个团,一个据点一个。这些青壮年不但分到了武器,还分到铁锹,他们的责任是帮助正规军挖掘战壕、构建工事,事实证明,这些青壮年非常努力,在连天的炮火里昼夜不停地帮助军队工作,几乎到了忘我的境地里。当苏军冲进几个沦陷了的北华军据点里时,发现大批的保安团青壮年还在忘我而发疯地挖着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新城的战斗激烈异常,北华军和苏军的火力基本是一比一(苏军虽然拥有数百辆坦克,但坦克在城市攻坚战中用途有限),但兵力比例则达到一比八以上。靠着空军飞机时不时的增援,北华军勉强弥补了重火力上的不足。双方上千门大炮对射互轰,数以千计的炮弹拖着橘红耀眼的弹痕尾迹接连不断地掠夺天空,呼啸的音波几乎震碎了天空,云端化为了火烧云,被弹火染上了一层红边,城内城外,弹落如雨、火球翻滚,苏军所在的郊区和北华军所在的城区齐齐被炸入了瓦砾火海中。双方炮兵不但猛轰对方的步兵部队,还互相压制对射,双方炮兵阵地上移动不便的榴弹炮接连不断被炸成铁水,炮兵们尸骨横飞,北华军和苏军的炮战随即变成了双方火箭炮的对轰,北华军的“天火”和苏军的“喀秋莎”都具有良好的机动性,轰一轮后迅速转移阵地,基本上打不着彼此,但对双方的步兵则杀伤力极大,几轮火箭炮的烈焰钢雨倾泻而下后,城区大片大片地被夷为了平地。碾压着遍地的残垣断壁,一队队T-34坦克席卷上来,掩护着漫山遍野的苏军。“乌拉”声响彻云霄,进攻新城的苏军都是近卫军,战术手段十分老道,绝不会像新兵那样展开人海冲锋,而是以波浪状的攻击方式交相着推进。
废墟间,大片的北华军士兵衣衫褴褛地吼叫着跳出来投入反击,反坦克炮弹飞火流星般劈头轰向苏军,为首的苏军坦克立刻绽放开了冲天的大火。在惊天动地的汉语“杀”声中,埋伏在战壕坑道或废墟断墙后的北华军奋力迎战,飓风般的弹火狂飙向苏军。北华军的作战手段十分灵活,不会轻易冲锋,也不会轻易爬出战壕跟苏军展开火力对射,各兵种分工明确,当苏军冲上来时,北华军工兵立刻引爆阵地前的遥控地雷,很多地雷其实就是一个装满炸药的铁桶,但炸药里掺加了大量的钢珠铁钉,爆炸开后立刻狂啸起沙尘暴般的金属风暴,崩杀得周围百米范围内的苏军齐刷刷倒下去圆形的一大片。医护兵竭力救人,保安团的青壮年在枪林弹雨间要么继续挖战壕,要么运送弹药。部分短兵相接处,黑眼睛黄皮肤的北华军与蓝眼睛白皮肤的苏军一起发疯般展开厮杀搏斗。第五军此时在新城的是第151师、第152师,两位师长黄维纲、刘振三以及两位副师长何基沣、王长海都是张自忠从西北军里带来的多年老部下,赤胆忠心、刚毅勇猛,战斗一爆发,四位正副师长都亲临火线,奋勇指挥部队杀敌报国。“弟兄们!人生自古谁无死!男儿就当死战场!随我杀敌!”四位正副师长奔走呼喊,鼓舞士兵们的士气。从高空鸟瞰,双方的攻防战线犹如海水在冲击防波堤,撞击,旋即迸溅开血肉的风暴,再撞击,再旋即迸溅开血肉的风暴,各个交战区域迅速被尸骸血泊给盖满了,声嘶力竭的嚎叫声和摧肝裂胆的呼喊声如龙卷风般直冲云霄。12个据点,12个主要交战区,顷刻间都陷入了血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