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战争爆发至今已经一年零几个月,从战争进展态势不难看出,苏军在东欧战场上曾有多次大规模的反击作战,而在北亚战场和中亚战场上基本上都是被动防御。造成这种态势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苏军军力有限,无法在两线战场上都展开反击,而北亚和中亚对苏联的重要性自然不如东欧,所以苏军一直在东欧展开反击。而眼下,苏军把最大规模的一场全面反击却放在北亚战场上,这确实令辽德联盟措手不及。但仔细一分析,就会猛然醒悟苏军这场反击战的高明之处。首先,莫斯科处于德军的威胁之下,这对苏军来说在某种程度上却是一件好事,东欧地区的苏军十之八九的兵力都部署在莫斯科,虽然把莫斯科的防线强化得固若金汤,但其他地方肯定兵力匮乏,薄弱点比比皆是,德军如果不进攻莫斯科,转而进攻其他地区,必然能大有斩获,但德军上次进攻莫斯科的功亏一篑以及希特勒的偏激性格注定了德军接下来明知道苏军在莫斯科严阵以待却还要把进攻重点放在莫斯科。打个简单的比喻,斯大林手里的盾牌(用于防御的兵力)在经过希特勒一系列的猛烈打击后,只剩下了巴掌大的一小块,他把这一小块盾牌放在心脏地区,自然而然,他身上其他地方肯定没有保护,希特勒如果用长矛刺斯大林除了心脏以外的其他地方,肯定能再度重创斯大林,但斯大林有很大的把握确定希特勒不会刺自己其他地方,肯定还会刺自己的心脏,哪怕知道自己的心脏是唯一有保护的地方,他还会刺过来,这样,希特勒的偏激性格被斯大林得到了利用;其次,因为苏军在东欧战场上用莫斯科这个最大的诱饵吸引了德军的进攻力量,所以巧妙地保护了其他很多防御薄若蝉翼的地方,那么,苏军就可以腾出手来,对北华军突然地发动全面反击,打北华军一个措手不及,因为北华军在开战以来已经养成了思维惯性,北华军高层都认为“苏军如果有力量展开大规模反击战,肯定会在东欧战场上对德军展开,不会对我们展开,因为东欧被北亚和中亚更重要”,自然而然,苏军便取得了战事主动权;第三,苏联当局此时最需要什么?需要国土,需要人口,需要资源,需要纵深缓冲区,那么很显然,在地广人稀且资源丰富的北亚地区展开反击的价值远远超过东欧地区。实际上,斯大林已经做好了放弃莫斯科的准备,如果丢弃莫斯科却能换来在北亚地区收复上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自然是非常划算的,利于苏联长久作战下去,首都虽然重要,但毕竟只是一个象征地,莫斯科毕竟不是工业区和资源区。在乌拉尔山以东,车里雅宾斯克是苏联最大的坦克工厂和苏联几大重工业核心城市之一,而秋明是重要的石油产区,高加索地区的沦陷让苏联失去了90%以上的石油供应,而秋明就提供了那宝贵的10%的石油,因此秋明对此时苏联的重要性无需多言,而北华军此时距离这两个地方分别只有400公里和800公里,很显然,保住车里雅宾斯克和秋明,比保住莫斯科更重要。另一方面,苏军已在莫斯科布下重兵,即便无法再次击退卷土重来的德军,也能牢牢牵制住德军。反过来,希特勒满脑子只想着攻占莫斯科,就跟第二次东北战争期间日军满脑子只想攻占沈阳一样,都犯了重大的方向错误,从而被苏军加以利用。
这个代号“库图佐夫”的全面反击作战计划,是苏军总参谋长朱可夫大将一手策划的。毋庸置疑,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卓越的计划。能够制定出如此巧妙绝伦的计划,朱可夫确实无愧于苏联军队头号军事家的称号。(库图佐夫,沙皇时期俄国著名军事家,在拿破仑进攻俄国的战争中大败拿破仑从而保住了俄国。)
集结到北亚战场上的300余万苏军被朱可夫兵分四路,一路猛攻奥伦堡,一路在鄂木斯克展开反间计,第三路在萨马拉、秋明、库尔干等地待命,必要之时增援奥伦堡和鄂木斯克,从而继续麻痹北华军,第四路则是朱可夫深藏不露的杀手锏,整整五十万装备最精锐、战斗力最强劲的苏军(包括五个空降师),以及1000多辆坦克、5000多门大炮、2000多架飞机,从乌拉尔山脉出发,悄悄地通过北华军没有控制的西西伯利亚平原,急行军一千五百多公里,猛然间出现在北华军的后方、北华本土与北亚中亚前线之间的交通咽喉中转站:西西伯利亚,对北华军来了一记堪称气吞山河的釜底抽薪。如果朱可夫的这个计划得以胜利完成,北亚和中亚前线以及高加索地区的超过一百五十万北华军都会被断绝后路,虽然苏军无法包围这么多的北华军,但如此巨量的北华军在距离本土几千公里之外被断绝后方运输线,造成的损失毋庸置疑是非常惨重的。而接下来,因为北华军元气大伤,苏军就能成功在亚洲战场上与北华军陷入战略对峙阶段,从而保住苏联从乌拉尔山脉至新西伯利亚之间约两百万平方公里的工业区和资源区,也在苏联的后方获得了至关重要的纵深缓冲区,对整个战争局势扭转乾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五十万最精锐的部队以及如此众多的坦克大炮,穿过一千五百公里长的荒原,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朱可夫却做到了,这也是他超强的组织能力的一个表现,一个神来之笔。北华军很多将领都想不到,苏联人究竟就是怎么做到这个奇迹的?后来进行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天气的掩护,此时是冬春交际时节,西伯利亚地区不是下小雪就是下大雨,恶劣的天气使得北华军飞机出动频率大大降低;二、地理的掩护,西西伯利亚平原覆盖了面积上百万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无数的针叶林在漫长的岁月里都长成了参天大树,在森林里走路可谓暗无天日,天空和阳光完全被树冠给遮盖了,北华军的飞机更加极难发现在森林里前进的这支敌军;三、以朱可夫为首的苏军高级将领卓越的组织能力,苏军前进部队以机械化的工兵部队开路,一路砍伐树木,修建浮桥,填平沼泽,为后续部队打开的通道,并且苏军一路上保持着无线电静默,北华军的侦听电台自然没有发现西西伯利亚平原有苏军的无线电波,而后续苏军化整为零,几十万人以团为单位地分散前进,没有汇聚成醒目的长龙部队,而这样做也让苏军付出了很大代价,因为一路上要保持无线电静默,很多团级的苏军在原始森林里迷失方向,又不能打开电台互相联系,从而永远地消失在无边无际的西伯利亚荒原里;四、苏军迫于国家即将灭亡而爆发的坚韧耐苦精神。朱可夫的这五十万大军,共7个集团军,而这7个集团军里都是近卫集团军,能够获得“近卫”称号的都是苏军里战斗力强劲、战功卓越、政治思想坚定的精锐部队。苏军一共11个近卫集团军,却一下子拿出7个参加这场反击战,也证明了苏军高层确实是孤注一掷了;五、北华军的麻痹轻敌,这也是苏军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第六个原因是北华军暂时还不知道的,那就是日军和苏军之间的暗通曲款、私下勾结。北华军的主力都在前线,后方部队也都集中在北亚南部,也就是西伯利亚铁路线两侧,北亚中部地区的防御是日军负责的,正因为日军对苏军的暗中支持,才使得苏军完美地白衣渡江。
“神来之笔!真是神来之笔!”北华军总司令部内,总参谋长商震用一种带着欣赏和佩服的语气感叹道,“朱可夫不愧是一个在东欧战场上让德国人大吃苦头的杰出军事家,他的这场全面反击让我们毫无防备、措手不及,其设计手笔之大、整体部署之密、谋略目光之深,都不得不让人自叹不如啊!”
“难怪苏联人在奥伦堡战场和鄂木斯克战场上一直不要命地冲锋,原来他们是在用无数的人命来麻痹我们!朱可夫够狠!为了麻痹我们,一下子就扔进去十几万条人命!”杨宇霆也叹息道,“也难怪我们在奥伦堡战场和鄂木斯克战场上能以集团军为单位地大口大口地包围苏军,原来人家根本就是在放水!”
“朱可夫确实够狠,但他也不是草菅人命。”杨杰冷静地道,“他把几个集团军故意送给我们包围,表面上是不惜血本地来填饱我们的胃口,让我们麻痹轻敌,其实,他并没有放弃那几个被围的集团军,因为他最致命的一刀直接捅在了我们的后方,迫使我们不得不要把已经吃进嘴里但还没有咽下去的那几个集团军都吐出来。”
“不错!”杨宇霆点头,“我们在奥伦堡和鄂木斯克战场上确实包围了苏军几个集团军,但新西伯利亚危在旦夕,一旦苏军夺取这个交通咽喉,我们在前线的上百万军队将起码损失百分之七十的后勤补给!即便咬住了苏军那几个集团军,也吞不下去!甚至,我们前线部队自身还会陷入危险。现代战争,打得就是后勤!火车开不了,靠飞机空投物资对百万大军来说根本就是杯水车薪!”
徐永昌望向没说话的张学良:“少帅,问题很严重。我跟您算一笔账吧!我们在新西伯利亚以西约有170万军队,平均每天需要7000吨以上的物资,根据各部队的储备情况和每天的消耗量来计算,他们在断绝补给的情况下可以支持15天至20天。如果新西伯利亚被苏军攻占,我们的后方运输力将锐减70%以上,因为西伯利亚铁路线彻底不能用了,只能靠中亚铁路和空军运输机来运输。7000吨物资,需要2500架以上的容克-52运输机才能装上,空军根本不可能完成这个任务。如果我们失去了新西伯利亚,那么我们前线部队每天的物资补给将减少5000吨以上。没有后期补给,就没有战斗力。”
张学良也有些悚然,他可不希望自己军队一下子兵败如山倒:“新西伯利亚是哪位将军在守卫?”
徐永昌道:“第二集团军第五军军长,张自忠。”
张学良心头一动:“张将军是西北军出身的,又是山东人,他是一个忠烈耿直、铁骨铮铮的将军,我相信他会血战到底的。”
徐永昌轻轻摇头:“为了支援鄂木斯克和奥伦堡,原本新西伯利亚的第二集团军被抽走了两个军,张自忠将军的第五军原本有三个师,也被抽走了一个,他现在就两个师、六万兵力,而进攻新西伯利亚的苏军却达到五十万,并且拥有大量的飞机坦克重炮。即便张自忠将军死战到底,但结局也不容乐观。少帅,我并不怀疑张自忠的顽强精神,但...我们必须要为最坏的打算做好准备,我们不能丢失新西伯利亚,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张学良心里有些七上八下:“你们说说,该怎么办呢?”
杨杰道:“鄂木斯克距离新西伯利亚比较近,只有800公里,而奥伦堡距离新西伯利亚足有1600公里,我看,只能从鄂木斯克抽调部队回援新西伯利亚了,否则远水救不了近火。”
杨宇霆道:“但是...鄂木斯克并不在我们手里,我军只是包围了鄂木斯克,并没有攻占,如果从鄂木斯克抽调部队,苏军增援鄂木斯克的部队就能趁虚而入,打破我军的铁桶封锁线,给城内苏军守军送去大量补给和援兵,那我们再想攻占鄂木斯克就难了。于学忠他们把鄂木斯克包围了100多天,使得城内苏军摇摇欲坠,在这个时候...放弃,太可惜了!”
徐永昌道:“不确保新西伯利亚万无一失,鄂木斯克即便攻占了,也是毫无意义!我强烈提议让于学忠抽调一个主力集团军迅速回援新西伯利亚,当然,我军撤退也必须井然有序,不能让苏军追着打。我军在包围苏军重兵团的情况下突然撤军,极易给苏军提供反扑机会。”
杨宇霆苦笑:“眼看着我军包围了苏军几个集团军,就要嚼着吞下肚了,结果这个时候却成了烫手山芋,被围苏军此时反而牵制了我军,这可真是打狼不成反被咬!其实...如果张自忠能守住新西伯利亚,就是整个战局的点睛之笔了!我军前线部队照样可以大口大口地吃掉那些自投罗网的苏军!”
徐永昌摇了摇头:“我们不能冒险!张自忠的兵力实在太单薄了!一旦新西伯利亚丢了,前线的上百万军队都会在缺枪少弹中成为被苏军反过来大口大口吃掉的对象!”
张学良看了看徐永昌等人:“你们都同意抽调部队回援新西伯利亚了?”
徐永昌和杨杰都点点头,杨宇霆在心有不甘中也点了点头。
张学良很无奈:“你们都是军事家,既然你们都这样认为了,那我也同意吧!命令于学忠将军,从鄂木斯克抽调一个主力集团军,星夜兼程地赶回新西伯利亚。”
徐永昌道:“我马上就去发报。”
“打搅一下。”一个声音突兀地响起,说话的是参谋处处长萧浩然。他刚刚从中亚回来,把第五集团军参谋长的职务交给了他的黄埔同学黄维,重新当总司令部参谋处处长。萧浩然看着徐永昌,“总参座,从鄂木斯克抽调部队回援新西伯利亚,需要多久?”
“十天。”徐永昌是总参谋长,对这些数字都非常滚瓜烂熟。
“如果不从鄂木斯克或奥伦堡抽调部队,我们还能从哪抽调部队去增援新西伯利亚?”
“只能抽调贝加尔湖地区和外东北地区的C军团第九集团军董英斌部了。”
“需要多久?”
“起码二十天。第九集团军驻扎地太分散,集结部队就需要一星期。我们在苏联境内的占领区太大,这是好事,但也是坏事,因为地盘太大,所以部队太分散,后勤运输线也拉得太长。”
“这么说,这中间存在一个十天的间隙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