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北陵公园,北华陆军第一医院。
幽静的病房内充满了柔和的白色光泽,雪白的墙壁,雪白的病床,雪白的床褥,身着雪白制服的医生和护士在药水的气味中各司其职地紧张工作着。整齐的病床上,一个个伤兵安静地躺着,并且基本都是重伤员,轻伤员都在前线的野战医院里,被送回后方医院的伤员基本都缺胳膊断腿,需要动大手术或者需要长期疗养。伤兵们有的身上缠满绷带,有的胳膊腿脚打着石膏,有的身上固定着夹板,有的伤兵拄着拐杖在护士的帮助下正在重新学习走路,有的伤兵坐在轮椅上被护士推着准备出去呼吸新鲜空气。病房里除了医生和护士外,还有很多年轻的女志愿者,部分是军人家属,更多的是大学女学生,她们坐在不能动弹的伤兵身边,为伤兵念最新的报纸或书籍杂志。
几个身穿军服、戴着眼镜的青年军官笑容可掬地走进来:“诸位刚刚从战场上回来的英雄们,很抱歉打搅诸位了。我们是军工部门的技术人员,前来做个调查。”
伤兵们很感兴趣地看着这些军工技术人员。
“我们在后方研制武器,你们在前线使用它们,武器好不好,有什么缺点,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你们是最有发言权的。”技术人员们取出一叠报告单,“诸位,请你们发表你们的看法,给我们提供宝贵建议,我们会认真记下来并进行改进。”
伤兵们十分踊跃地发言:
“98K步枪的容弹量太少了!一个弹匣才五发子弹!激战时候,五发子弹很快就打完了,换弹匣时间根本就来不及,在射速上无法对苏联人的莫辛纳甘步枪形成优势,并且苏联人最新式的SVT-40步枪可以容弹十发。”
“容弹量小还不是大问题,最令人头疼的就是98K需要手动上弹,这也是98K狙击步枪最大的缺点,拉动枪栓的‘喀嚓’声非常响亮,简直就是提醒苏联人我们在那里!我是狙击手,我们班的三个弟兄都是因为在安静环境下拉动枪栓时被发现,最后被苏联人用冲锋枪打死了。苏联人的SVT-40狙击枪不需要手动上弹,我们吃了大亏。”
“MP冲锋枪的射速太低了!并且容弹量太小!”
“辽三八冲锋枪可靠性不高,特别是装弹困难,只要有一发子弹没有被正确推入弹鼓,就会导致之前推进去的子弹全部错位,必须卸出来后全部重装。”
“MG机枪射速太快了!弹药消耗量太大!”
“我们的战防炮和反坦克炮的威力都太小了!打苏军重型坦克就跟敲门砖一样!炮弹射过去后直接被反弹开!”
“我们需要半履带式装甲车或半履带式汽车,否则在苏联的烂泥地里寸步难行。很多时候,我们宁愿坐在坦克上,也不愿意坐在汽车上,因为开不了多远车轮就陷进了烂泥里。”...
军工专家们认真记下士兵们在前线用鲜血和汗水获得的宝贵经验,最后又问道:“你们还需要什么武器?”
“喀秋莎!你们赶紧造出苏联人的那种火箭炮吧!我们吃亏吃大了!那东西轰起来铺天盖地,精确度不高,但覆盖面极大,很多弟兄一听到对面的苏联人有喀秋莎,脸色就变了。”
“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枪械,介于冲锋枪和步枪之间,最好既有冲锋枪的优点又有步枪的优点,就是既有冲锋枪的射速,又有步枪的射击威力。”
“你们能不能研制出一种可以用枪来发射的小型炮弹?”
“最好再弄出一种可以直线发射的单兵火炮,在很多时候,迫击炮和掷弹筒的抛射精度不够高,而手榴弹又够不着,真希望能有一种直线发射、精确度很高的小型火炮。”
“我们炮兵需要自行火炮!自行高射炮!突击炮!”
“我们装甲兵需要坦克歼击车!需要自行反坦克炮!”...
北华军工业此时生产武器的生产力十分强大,研制武器的技术水平也非常高,这跟三个方面分不开,一是北华军工专家们的刻苦努力,二是跟德国的密切合作,三是张学良的“高瞻远瞩”,张学良的高瞻远瞩不仅仅是千方百计地搜罗大批的国内外人才,创造优良的学术环境从而培养了新一代的人才,并且他对“武器发展方向”进行了多方面“指导”。说白了,北华军工业不像德国军工业那样,研制很多华而不实的“超级武器”,白白浪费了宝贵的资源和时间。苏联战争爆发了近一年,北华军从实战中获得了宝贵经验,使得北华军的武器装备也得到了新一轮的改革,越来越多的新式武器被后方的专家们研制或仿制成功,继而装备给了北华军。
首先就是苏联的“喀秋莎”BM-13型火箭炮。火箭炮是一种新式的火炮,苏联的喀秋莎在战场上出现后,给北华军和德军都造成了重大损失,并给士兵们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心理震撼。这种新式火炮基本是多管联装和自行式,具有结构简单、火力强大、射速高、反应快、突袭性好、覆盖面广的优点,缺点是精确度不高、易被发现,但仍然是一款强大的炮兵武器。在前线部队竭尽全力地缴获了不少苏军的喀秋莎后,北华的军工专家们迅速对其进行研究和仿制,并在喀秋莎的基础上改进研制出来更强大的型号和多个种类。实际上,火箭炮并不太复杂,技术含量主要集中在火箭弹的火箭发动机上,生产火箭炮时需要大量的钢铁,因为火箭炮耗钢量很大,并且火箭发动机需要钛金属。但这对北华来说无所谓,北华此时的钢铁产量已经达到2300万吨(1940年),超过同年的德国(2200万吨)和苏联(1600万吨),位居世界第二(第一是美国,6000万吨),耗钢量对北华完全不是问题,钛金属也同样不是问题,丰富的本土资源使得北华有能力大规模装备和使用火箭炮这种“发射钢铁的火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苏军用喀秋莎轰击北华军三个月后,北华的火炮兵工厂便出厂了第一辆北华军的火箭炮,模样跟喀秋莎差不多,但火力更强,每辆共12条发射轨,比喀秋莎多4条,一次性可以轰射24发127毫米火箭弹,口径比喀秋莎的132毫米略小点,但在北华军的火箭弹里,不但装了高能炸药,还装填了大量的钢珠,轰射出去后,无数的钢珠在爆炸冲击波中以数倍于音速的高速呼啸横飞,杀伤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这款正式型号为辽-40式的火箭炮被张学良命名为“天火”。北华军“天火”火箭炮分为三种:车载式(用重型汽车运载)、半履带式、履带式(安装在宽履带装甲车上)。
“天火”火箭炮诞生后,北华军的炮兵部队进行了改组。10个重炮旅原本每个旅下辖三个重炮团,经过炮兵总监邹作华和副总监吴克仁的研究决定,每个重炮旅撤掉一个重炮团,改为一个火箭炮团,从而让火箭炮的火力突袭能力和榴弹炮的炮火压制能力结合起来。裁减掉的那些中重型火炮都分散给各师,让北华军的110个陆海军师早日实现每个师都拥有1个炮兵团。
北华军工专家们非常出色,他们还在这个基础上衍生研制出了多种火箭炮武器。其中的单兵火箭炮深得前线步兵的喜爱,这玩意分两款,一款是三排每排三门的33式共9门,一款是围成一个圈的7门(圆心1门,周围绕着6门),下面安着两个并排的车轮,一头驴就能拉得动,使用107毫米的火箭弹,实用性非常好,无论是野战还是巷战,无论是平原还是山地,一个班的士兵就能拉着它找个地方轰射火箭弹(类似于解放军的63式轻型牵引式火箭炮)。另外,一种单兵火箭武器也随之被研制出来,被命名为“毒刺”,使用火箭破甲弹,是世界上第一种单兵反坦克武器,是一种无后坐力炮,也就是反坦克火箭筒,既能打敌军的坦克,又能打敌军的碉堡火力点,同样深受前线官兵的喜爱(类似于美军的巴祖卡)。在受到“毒刺”的启发后,北华的军工专家还研制出一种单兵肩扛式空心炸药反坦克榴弹发射器,被命名为“铁拳”(类似于德军的铁拳)。毒刺和铁拳,使得北华军的步兵可以在战壕里摧毁苏军的坦克,这两种武器的诞生不但使得步兵具有摧毁坦克的能力,还使得“坦克是最有效的反坦克武器”这一著名论断受到了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