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华军方耗费巨资从美国引进的B-17四引擎重型轰炸机是北华空军最强有力的空中打击武器,这款“空中堡垒”名副其实,机群所到之处,机翼下方的地面尽皆化为火海和废墟。无论是对日作战还是对苏作战,B-17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它的存在,以及北华空军对它的重视和北华空军持有的“战略轰炸理论”,使得北华空军的轰炸能力远超过德国。此时的苏联战场上,北华空军各部队共有1500多架B-17在参战,而它们集体出动可以一次性地携带12000吨炸弹,毋庸置疑,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德国空军却对重型轰炸机和战略轰炸理论十分轻视,即便北华根据辽德军事同盟条约,无偿向德国转让B-17的技术,德国也没有生产太多的B-17,因为德国军方是这样认为的:“轰炸机就是协助坦克部队一起作战的,不需要具有轰炸敌国后方工业区的能力,因为高速前进的坦克部队很快就会打到那里了,干嘛还要轰炸呢?”这种思想是德国军方过度迷信闪电战的结果。
因为战争思想的先机,所以在战略轰炸理论的实用能力和实用水平上,北华空军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
新西伯利亚的军用机场上,一波波B-17在蚊式战斗轰炸机的护航下呼啸起飞,犹如候鸟般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鄂木斯克的上空,投下铺天盖地的炸弹,在地面上炸起漫山遍野的火海。全城黑云蔽日,燃烧的黑烟和轰然倒塌的建筑物所扬起的灰土汇聚成天昏地暗的黑云,伴随着群魔乱舞般的惨叫哀嚎声,数以万计的苏军和居民在B-17的狂轰滥炸下丧生,死者几乎不计其数,倒塌的房屋活埋了里面所有人,每堆废墟里都埋着大批的骸骨。北华空军参谋长张惠长中将是“战略轰炸理论”的坚定支持者和贯彻者,他是北华空军进行战略轰炸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曾说道:“如果我们输了战争,我肯定会成为战犯。虽然我从来没有下达屠杀平民的命令,但我派出B-17展开战略轰炸,特别是针对城市的轰炸,每次都必定会杀死成千上万的平民,因为B-17的轰炸能力实在是太强大了。”
为攻占鄂木斯克,北华空军光是B-17就投入了三百架,连续不断地轰炸这座堡垒城市,同时还有A军团的4个重炮旅对鄂木斯克展开炮击。持续五天的地毯式轰炸和持续五天五夜的饱和性炮击后,鄂木斯克全城满目疮痍,几乎被夷为了平地。
展开攻击的北华军对攻占鄂木斯克充满了信心,鼓舞士气的军乐队甚至已经做好了演奏凯旋乐的准备,但踏着废墟展开冲锋的北华军迅速遭到苏军的顽强抵抗,无数衣衫褴褛的苏军和苏军民兵在“乌拉”口号中从废墟里钻出来,以不逊于北华军的凶猛火力网进行还击。碾上反坦克地雷或被反坦克炮弹、燃烧瓶击中的北华军坦克在瓦砾废墟间燃起冲天大火,陷入反坦克堑壕或被铁丝网缠住了负重轮的北华军坦克瘫痪在原地无法动弹,继而成为苏军的活靶子,依托坦克展开进攻的北华军在枪林弹雨间伤亡巨大,废墟间到处都是苏军的火力点。烈火浓烟间,彷佛杀不绝死不绝的苏军源源不断地钻出来,与北华军殊死搏斗。重武器逊于北华军的苏军,在轻武器上则和北华军旗鼓相当,苏军非常热衷于与北华军展开近身肉搏战,而遍地的废墟是展开巷战的最佳场所,双方士兵在废墟战壕间用子弹、刺刀、铁铲展开山河变色的殊死搏杀。
鄂木斯克战役又是一场残酷而典型的城市攻防战。
第3军第113师师长关玉衡在作战报告上写道:“这种城市争夺战令人厌恶,就像一个火坑,我们明知道它是火坑,却还不得不跳下去。跟以往的其他城市争夺战相比,鄂木斯克战役简直是毫无新意,因为战斗过程根本就是千篇一律,飞机轰炸、大炮轰击、坦克机动战、阵地拉锯战、据点争夺战、士兵们用刺刀展开的肉搏战和巷战...无非就这么几部分。这种要塞城市就像血肉磨坊,源源不断地消耗着我们的士兵。我们很清楚,流了足够的血,就能获得胜利,但流血的过程无疑是令人厌烦和痛苦的。这种城市,就像黑洞,更像容器,灌满了鲜血,战斗也就结束了。稍微有点区别的是,有的城市需要流一千人的鲜血,有的城市则需要流一万人甚至十万人的鲜血。...鄂木斯克的苏军无疑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他们在飞机大炮坦克等重武器上不如我们,但在轻武器上则跟我们一样强大,巷战则是最发挥轻武器杀伤力的作战方式。我们能怎么办呢?一座城市就在眼前,我们可以把它炸塌、轰平,但最后还是要派士兵去逐房逐屋、逐街逐巷地占领它,而敌人就等着这一刻。在巷战中用轻武器对射,双方死亡率基本是一比一,苏联人求之不得,因为这种一比一的死亡率远远好过他们白白挨着我们的机群轰炸和炮群轰击。每次看到我们的士兵跟苏联人在残垣断壁间搅成一团,我们这些军官是无奈的、最痛心的,因为在这个时候,我们的飞机大炮都没了用途,只能用人命去填,都换取对方的人命。最让我们恨之入骨的是,苏联人非常喜欢无差别炮火覆盖,当他们的某个阵地快被我们攻占时,他们的后方炮火就不分敌我地覆盖过来,把残余的苏军和攻占阵地的我军一起炸上天。苏联人喜欢这个草菅人命的手段,因为这样做对于他们来说是稳赚不赔的,可以最大限度地消耗我军有生力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军第107师师长邢占清总结道:“...我们的机群和炮群几乎炸平了城市,但苏联人彷佛不怕炸,死不完,兵员源源不断,我们的轰炸和炮击似乎对他们没效果。一开始我们都感到奇怪,后来才弄清楚是怎么回事,苏联人不但挖掘了大量的战壕,还挖掘了大量的坑道,数量极多,密密麻麻、层层叠叠。苏联人简直挖出了一个地下的鄂木斯克。在地面上,纵横交错的战壕密如蛛网,在地面下,错综复杂的坑道密如蚁穴。苏联人的战壕深一两米,而在战壕地层下的几米处,他们还挖掘开了高约两米、宽两米至五米的坑道,甚至在坑道的下方,还有第二层、第三层坑道,这些坑道互相是连接的,跟地面上的战壕也有连接。每当我们展开轰炸和炮击时,苏军便从战壕转入坑道,只在战壕里保留少数的警戒哨兵,我军展开攻击后自然不会继续轰炸和炮击,于是躲在地底下的苏军便从坑道里爬到战壕里。我看过一处被我军夺取的苏军坑道,非常宽敞、非常完善,顶部都用工字木梁或钢梁进行加固支撑,并且每隔几十米就吊着一个灯泡,这已经不是坑道了,简直是地道、是隧道。苏军不但把兵员藏在里面,还把弹药物资藏在里面,坑道还衍生拓展开一些地下室,而这些地下室就是苏军的弹药库和卫生所,甚至是军械维修站。我不知道鄂木斯克地下究竟有多少这样的坑道,但数量肯定是庞大的,这是一座地下长城。我不知道苏联人是怎么挖出这些跟迷宫一样四通八达、长度惊人的坑道,我几乎怀疑苏联人是不是驱使了很多蚯蚓和老鼠给他们打洞。至于苏联人的战略,我们也清楚了,他们并不是要跟我们打一场单纯的城市攻防战,而是打一场地道战,同时跟城市攻防战、巷战、阵地拉锯战进行结合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