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架北华军的轰炸机出现在鄂木斯克上空,纷纷扬扬地投下几十吨宣传单,声称北华军马上就会攻占这座城市,投降者可以免死,顽抗到底者死路一条。在这同时,数以千计已经加入中国国籍的苏联人混入城内,随即在城内展开各种破坏,制造混乱和恐慌,使得各种耸人听闻的谣言在鄂木斯克城内满天飞:“进攻鄂木斯克的中国人足有两百多万军队!”“中国人有五千多辆坦克、上万门大炮以及上万架飞机!”“他们随时都会杀进来!他们的重型轰炸机马上就会把鄂木斯克彻底炸成废墟!”
部分意志薄弱的居民确实在真假难辨的谣言和极度紧张的气氛中成了惊弓之鸟,这种人心惶惶的氛围在很大程度上被推波助澜,使得城内的社会秩序开始混乱。在这种末日到来的时刻,一些长期生活在政治高压下的苏联人彻底爆发了精神上的压力,变得“无所畏惧”,失去了对莫斯科当局和秘密警察的恐惧。运送食物的军用车辆遭到居心叵测的煽动者和不明真相的恐慌者的拦截并洗劫一空;民兵控制的食品仓库外,排队等待配给的居民在忍无可忍中爆发出求生的口号:“我们受够了!继续抵抗下去有什么意义?投降吧!”每天早上的时候,街道上都会出现很多宣传单:“布尔什维克分子的死期已经到了!”原本悬挂在墙壁或高处的斯大林画像被扯下来,扔在地上,画像上甚至踩满了脚印或写上了辱骂诅咒的话语。打砸骚乱事件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居民忍受不了这种恐惧,擅离职守或逃离城市。
孟德尔曼是鄂木斯克一位小学的校长,学生们被遣散迁走后,他被苏军派去书写振奋人心的标语贴在墙上。战后,他写了一本关于鄂木斯克战役的书,叫做《地狱之城》。在书里可以看到很多战前关于城内恐慌气氛和苏军战备工作的描写:
“...一小队苏军伤兵步履蹒跚地从一个小巷子里走出来,他们身上都绑着绷带,绷带上血迹斑斑,看上去他们是刚刚从城外战场上撤回来的。走到街上后,他们突然高声喊道:‘中国人的坦克已经在城外了!我们根本守不住!中国人马上就要打进来了!’‘逃命吧!我们守不住的!所有人都会死的!我们马上要离开了,你们也快点吧!’说着,他们带着惊恐不安、失魂落魄的神色急匆匆地转入了一个巷子里。
‘这些老鼠正在逃离沉船!’一个妇女尖叫起来。
‘士兵都跑了,我们还等什么呢?’一个干瘦老头也喊了起来。
原本惊疑不定的人群就像被集体催眠一样,在慌乱、茫然、六神无主中跟着那些伤兵的后面跑向逃离城市的道路。这种趋势犹如滚雪球,‘中国人马上要打进来了!’‘我们现在不逃,等一下就死定了!’队伍里的人此起彼伏地对路边观望犹豫的人喊道,从众心理促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队伍。很快,十几个苏军的治安巡逻队员匆匆赶来,高声喊道:‘不许跑!所有的人都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去!’说着,他们对空鸣枪警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枪声的震慑下,很多惶惶不安的人重新胆怯起来。刚刚那个妇女又尖叫道:‘他们自己都准备跑了!却还要我们留下送死!’‘闭嘴!’一个巡逻队员用枪指着她,厉声喝道,‘再说这种造谣的话,马上枪毙你!’人群变得骚动不安着。为首的巡逻队长又喊道:‘谁带头的?’
‘是那些伤兵!’队伍里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喊道。他身上脏兮兮的,满是油污,根据苏军指挥部的命令,十四岁以下的男孩子和十六岁以下的女孩子立刻离开城市,其余的人都必须留在城内,这些孩子有的扛起枪,有的在工厂里工作。
‘你们是哪个部队的?’巡逻队长带着队员跑上去,对那几个带头的伤兵问道。
伤兵们一声不吭,突然间从怀里掏出冲锋枪,扫射这些巡逻队员,尖叫的妇女、干瘦的老头、人群里十几个吆喝着其他人一起逃离的‘平民’也纷纷掏出武器,向巡逻队员开火。人群乱成一团,四散逃离,他们这时才知道,那些鼓动他们逃离的‘伤兵’、‘平民’其实都是中国人,是加入中国国籍的俄罗斯人。最后,一个苏军的步兵连赶来,在激烈的对战中消灭了这些伪装成苏联人的中国人。
对于这个情况,城防委员会采取铁腕手段进行镇压,加强了城内的治安巡逻队,发现疑似中国人伪装的苏联人就当场打死,散播谣言和打砸暴乱的人也被当场处决,其中很多人都白白地无辜被杀。马利诺夫斯基下令‘所有破坏公共安全、扰乱社会秩序的敌对分子以及所有的破坏分子、间谍、煽动叛乱的人都立刻枪决’,从而对全城展开一场大规模肃清整顿。...超过30万人被编入民兵师,这些民兵师甚至都没有正式番号,就被称为鄂木斯克独立第几民兵师,这些刚刚拿到枪的平民在经过几天的仓促训练后,学会开枪,便被送上前线。另外,城防委员会还组建了30个独立的工人营,这些工人既从事劳动生产,同时也是预备队人员,他们会得到额外的嘉奖,比如得到比普通军人和普通居民更多的食物配给。每个工厂的每个车间里的工人,既是工友又是战友,他们既属于这座工厂,也属于军队,车间主任就是连长,厂长就是营长。
鄂木斯克在开战时约有170万人,绝大多数的老人和小孩都在之前几个月内被送走了,因此这170万人基本都是青壮年,包括120万男性和50万女性。如果进行职务划分,那么这170万人里包括20多万正规军、30多万民兵、100多万劳动者兼预备役人员。这是真正而彻底的全城动员,超过五十万民兵和居民实行三班倒,不分白天黑夜,拼命构建城防工事,在城外挖掘战壕,在城内把民房改造为碉堡。当北华军进攻鄂木斯克时,城外已经被修建了三道野战防线,包括累计100多公里长的反坦克堑壕、200多公里长的铁丝网、400多公里长的步兵战壕,城内各种火力点则超过一万个。这座城市已经不折不扣成为一座要塞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