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集团军和第19集团军都是苏军的老部队。这两个集团军在战争爆发前部署在东欧前线,遭到德军毁灭性打击后被迫转移到后方进行数个月的补充休整,继而开赴中亚战场。虽说这两个集团军当初在乌克兰战场上都被德军打得只剩下了番号,但仍然拥有大量跟德军交过手的苏军老兵,并且补充进这两个集团军里的兵员有很多都是伤愈归建的老兵。在跟德军交过手后,这些苏军老兵都在心里承认“德国陆军是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但在跟北华军交过手后,这些苏军老兵震惊地发现,北华军在某些程度上比德军更强。客观上讲,此时的北华军等于历史上二战时期德军和日军的“混合体”,既拥有德军的先进武器装备和卓越高超的战斗手段,同时还拥有日军的顽强精神和宁死不降的战斗意志。北华军在其他方面也许略逊于德军,但有一点是超越德军的,那就是在陷入困境乃至绝境时,根本不会考虑投降。
土库曼堡战场上,在经过持续一星期的空运补充后,被围的北华军正式展开了猛烈的反击。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土库曼堡战役,有两件事引起了北华军高层的重视,这是北华军通过实战而获得的宝贵经验:第一个是组建陆军航空兵部队。飞机以及空中打击、空中火力支援对现代战争的重要性已是毋庸置疑,北华海军已经有了独立的航空兵,北华陆军则没有,因此在战争中,上百万陆军分散在纵横几千公里的战场上,需要的空中援助自然是多如牛毛,陆军需要空军侦察机进行空中侦察,需要空军俯冲轰炸机进行空中火力支援,需要空军运输机进行空运兵员和物资...北华陆军一个师有四个团,一个团有四个营,100个师有400个团、1600个营(不包括工兵营、骑兵营、炮兵营等其他营级部队),在很多战斗中,不仅仅师团级部队,就是营连级部队都需要空中火力支援,虽然一个营或一个连不需要多少飞机,有时候只需要两架斯图卡过来轰炸一下敌军目标,但可以想象一下,空军指挥部里每天每夜都要接到这样的请求报告:“某军某师某团某营需要立刻派出几架轰炸机进行对敌空中打击。”“某师某团某营某连需要立刻派出几架俯冲轰炸机增援接下来该连的进攻行动”等等。根据北华空军的统计,除了大型战役前的大规模空中行动外,他们每天接到的来自陆军的出击请求里,只有10%是需要出动50架飞机以上的大型行动,剩下的90%都是需要出动不超过50架飞机的中小型行动,并且这90%里近一半都是“出动三五架飞机援助营连级部队的小型行动”。
这样的陆空协同作战存在着很大的弊端,那就是军种协调性很差。比方陆军某个营要进攻某个重要阵地,需要空军出动飞机增援,或者在某场激烈的战斗中,陆军某个连需要空军出动飞机增援。激战之中,时间肯定很紧,要求空军在一个小时或半个小时内就派来飞机,空军肯定感到吃力,甚至是疲于奔命、力不从心。并且这样的“小行动”次数太多,每天要有成百上千次,时间一长,让空军也颇为厌烦,感到自己完全是被陆军呼来喝去,并且时间再一长,空军在疲惫和厌烦中就会跟陆军讨价还价了:“一个排还要空军增援?开什么玩笑!你们自己想办法解决!”自然而然,陆军很多小规模部队在关键时候都因为空军“消极怠工”而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空中援助,从而不得不改变作战计划,或者在没有空中援助的情况下付出更大的代价去进攻。这种事情多了,弊端就越来越明显,陆军和空军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张,互相之间也有了怨言。空军抱怨陆军“屁大的事情都要我们出击增援,我们随时随地都要等着陆军差遣”“陆军对我们的依赖性越来越严重,稍微遇到一点阻挡,他们第一个就想到要我们空军增援”“东边需要三架飞机,西边需要两架飞机,简直折腾人”,陆军则抱怨空军“激战中,我们望眼欲穿地等着他们援助,结果他们却磨蹭几个小时才飞来,黄花菜都凉了”“增援速度越来越慢了,让我们很多弟兄白白付出了根本不必要的伤亡代价”“我们正在被敌军痛宰,苦苦地等着我们的飞机,而我们的空军老爷却跟我们在电话里不紧不慢地讨价还价”。
北华军以前跟日军作战,交战区无论是辽东半岛还是朝鲜半岛还是日本本土,地域其实都不是特别大,空军在战斗里还能跟上陆军的脚步,但苏联战争爆发后,苏联面积太大了,使得北华陆空军协同作战的效率明显大大降低。在这样的情况下,组建陆军航空兵部队就是势在必行的了。第117摩托化步兵师代理师长王利军是第一个提出这一点的,并且得到了冯占海的大力支持,最后,北华航空兵总监杜黑也赞同这一点,他说“组建陆军航空兵跟组建海军航空兵一样,都是有重大意义的,这绝非是削弱空军,而是因为飞机太重要了,陆军和海军都需要飞机。空军以飞机为作战力量,但飞机并不属于空军。航空作战仍以空军为主力,但陆海军也需要一定的辅助航空力量。组建陆航海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航空力量在战争中的作用。”杜黑随后指出:海军航空兵部队的飞机以鱼雷攻击机、俯冲轰炸机、战斗机为主,陆军航空兵部队的飞机以俯冲轰炸机、战斗机、轻中型轰炸机为主;而空军的作战任务是以本土防空、绝对控制本土制空权以及夺取交战区制空权、战略大轰炸、空运、航空侦察为主,协助陆海军作战为辅。在一场战争中,空军的职责是夺取制空权、对敌后方展开战略大轰炸、用运输机给陆海军运输兵员物资,对陆海军小规模战斗进行空中火力援助并非空军的职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虽然冯庸十分不愿意“把一部分飞机分给海军后又要把一部分飞机再分给陆军”,但他对杜黑是十分尊重的,这位号称“著名航空军事理论家”、“制空权理论倡导者”、“战略大轰炸理论奠基者”的意大利人对北华空军的发展和建设是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的。最后在杜黑的规劝下,冯庸勉强同意从空军里划分出一部分飞机、飞行员、航空技术军官给陆军,协助陆军组建陆军航空兵部队。实际上,组建陆航部队也极大地减轻了空军的负担。
北华军在土库曼堡战役里获得的第二个实战经验就是开发大型运输机。北华空军此时拥有的运输机绝大多数都是德国容克-52三引擎中型运输机,虽然综合性能非常优良,但运输力有限,无法运输装甲车和坦克。自然而然,如果北华军某个部队被敌军围困在某个地方,北华空军是无法空运重武器给予支援的。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北华军某个强大的陆军部队被围困在某个重要岛屿上(比如琉球群岛),敌军(极有可能是美军)掌握了制海权,那么北华军后方就难以用飞机给那支部队空运重武器。及早地开发五引擎乃至七引擎的大型运输机是具有很大战略意义的。在这件事上,冯庸非常支持,德国方面也非常支持,因为德国方面某些高层已经在考虑打败苏联后进攻英国本土的问题了,德国海军如果还是打不过英国海军,那么只能靠德国空军把军队和坦克大炮送到英伦三岛上,所以德国空军也非常渴望能拥有载重量达到20吨以上的大型运输机。随即,北华和德国立刻展开了大型运输机的联合研制工程。
正所谓实践出真知。通过实战,一支军队才会深刻地发现自身的缺陷和不足,继而进行改革和进步。通过东北战争,北华军从国内旧军阀部队成长为一支东方列强级军队,通过朝鲜战争和日本本土战争,北华军成长为一支世界列强级军队,通过眼下的苏联战争,北华军自然会变得更加强大,最终彻底脱胎换骨,成为一支真正的世界顶级的强大军队。
土库曼堡战场上,万炮齐鸣、战火冲天。
开战前,喻超白、王利军、刘峰岭、于军等军官制定了作战计划,第150轻装甲师和第117摩托化步兵师作为左翼部队,向苏军包围圈的西面地区展开推进,第180轻装甲师和第118摩托化步兵师作为右翼部队,向苏军包围圈的东面地区展开推进,这两路部队的任务是把苏军包围圈撕裂成两部分,截断包围圈北部苏军南逃的道路,继而配合集团军主力将其彻底消灭;第119摩托化步兵师坚守原地,阻挡南部苏军对北部苏军的增援,捍卫北华军控制区的正面战场。
北华军的这五个师虽然是轻装甲师和摩托化步兵师,但实际上此时已经没有多少坦克,只能算是步兵部队。步兵展开冲击,战斗自然是艰巨的,而最艰巨的是第119师,因为其余四个师的后方都需要该师防卫。另外四个师是主动进攻,面对一半苏军,第119师虽然是防御作战,但也要面对一半苏军。
“徐师座、黄副师座,拜托你们了!第117师和第118师马上各抽调一个步兵团给你们,你们能不能守住阵地,关系到我们整个战局呀!”开战前,喻超白紧紧握着第119师师长徐宝珍和副师长黄百韬的手。
“誓死完成任务!”两位标准军人一起凛然领命。
徐宝珍是北华军骑兵悍将马占山的心腹部下,也是一位忠勇耿直的军人;黄百韬则是从南方跳槽到北华军里的原中央军军官,实际上,黄百韬原本也是北方军人,他在东北易帜时是张宗昌部下,跟奉系/北华还算沾亲带故,后来,张宗昌部下干将徐源泉投靠了中央军,黄百韬是徐源泉部下,只能随波逐流,并且东北易帜后,中央军是中华正统,在中央军里看上去要比在东北军里更有前途。但黄百韬毕竟不是中央军嫡系,在中央军里也没有什么靠山,地位不稳、日子艰难,只能用军功在中央军里站稳脚跟,因此黄百韬在中央军里表现很出色,是一个能征善战的勇将。不过,时间慢慢长了,黄百韬也厌倦了在中央军里谨小慎微的日子,再看到东北军已经壮大为北华军,实力远超过中央军,并且北华军对外抵御强敌、开疆拓土,充满了军人向往的热血和激情,因此本来就有着奉系背景的黄百韬自然也选择“落叶归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