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列涅夫大将跟布琼尼元帅一样,都是骑兵出身的苏军高级将领,但持续大半年的苏联战争已经彻底证明了骑兵的落伍,装甲兵已经取代骑兵成为陆战主力,秋列涅夫大将这样的人当然无法通过临时抱佛脚变成精通机械化作战的现代型将领,所以莫斯科高层也没有派他重新披挂上阵,但秋列涅夫大将德高望重、办事细心、兢兢业业,因此作为中亚军区司令员的他主要负责搞后方建设事务。塔什干战役后,中亚苏军的领导班子由华西列夫斯基中将、科涅夫中将、叶廖缅科少将负责,崔可夫少将担任军区参谋长。崔可夫是苏联军队里为数不多的“中国通”,曾在北伐之前和北伐之后两次来到中国进行考察,还担任过蒋介石的高级军事顾问,会流利的汉语。对付北华军,苏军需要了解北华军的人。但实际上,崔可夫对北华军也不了解,他考察过中国北方,但那是北伐之前,中国北方处于张作霖时期,他在北伐之后再次考察过中国,但考察的却是中国南方,并且张学良对苏联很有戒心,并不欢迎苏联人进入东北/北华,也从来没有聘请苏联人作为顾问,所以崔可夫两次来华都是“时机不对”。
虽然苏军投入战场的两样新武器:T-34中型坦克和BM-13喀秋莎火箭炮,都给北华军带来了极大的心理震撼,但北华军上下对中亚战事在整体上还是持乐观态度的。塔什干以及随后的一系列追击战中,苏军被北华军累计歼灭了十五万人,损失辎重武器不计其数。第五集团军上下都认为,苏联在中亚的势力已是强弩之末,北华军占领整个中亚也已是指日可待。
但苏军重新集结部队和装备的速度让北华军大吃一惊。9月25日,莫斯科无线电台对外宣布:英勇光荣的苏联红军第62集团军的5个步兵师、3个炮兵团、7个反坦克歼击炮团、1个迫击炮团、4个火箭炮团、1个高炮团,累计20万名久经考验的战士,正在华西列夫斯基司令员的指挥下奔赴中亚战场,抵御中国侵略军对中亚的攻击,誓死捍卫苏联的中亚领土。
冯占海等将领们都十分吃惊:“苏联人好快!”
苏军在对外宣布的兵员数字、装备数字时肯定掺了不少水分,但一个集团军肯定不少于十万人。苏军如此迅速地组建了齐装满员的十万人的正规军,不得不让北华军惊讶,并且最重要的是,苏军第62集团军里的各师各团都并非新建的民兵部队,而是在战争初期于东欧战场上被打散后经过休整并重装上阵的正规军老部队,甚至还装备了大量的T-34和喀秋莎火箭炮,这是因为莫斯科当局意识到,北华军跟德军一样都对苏联造成了致命威胁,苏联的首都在东欧,而工业基地则位于乌拉尔山以东的亚洲境内,莫斯科被德军攻下,战争还能继续,但工业基地要是被北华军攻下,苏联就彻底撑不住了。
秋列涅夫大将为第62集团军的重建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他原打算让塔什干战役维持三个月,结果北华军一个月就攻下了塔什干,让他的准备工作大大缩水。而北华军高层则感到有些心惊,只给苏联人一个月的时间,苏联就在中亚战场上“变出了”一个集团军,如果给苏联人更多的时间,那后果不堪设想。
“虽然我们仍然掌握着战争的主动权,但苏联的军事力量确实在以让我们非常吃惊的速度而恢复着。”于学忠在交给张学良的军事报告上重点地写了这句话。
北华空军试图以空中打击的方式来摧毁苏军向中亚战场增援的部队,但效果差强人意。连续半年在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作战已经让苏联人学会了如何利用夜幕和伪装手段来躲避敌军飞机,最重要的是,苏联空军也在迅速恢复中。在1940年下半年,苏联月产飞机数量已经达到1000多架,并且雅克-1、米格-3等新式飞机全面取代了落后的拉-16、拉-153等旧式飞机。整体而言,在火炮、飞机、坦克的产量上,北华和德国加起来是苏联的1.3-1.5倍,但是单个一对一相比的话,北华或德国的军工产量都不如苏联。(北华在火炮产量上足足是德国的一倍半,坦克产量比德国多30%左右,飞机产量是德国的60%左右。)
长期无事可做的北华空军的战斗机飞行员开始“有事做了”,因为苏联战场的天空中出现了苏军飞机的红五角星标志。轰炸苏军地面部队的北华军机群逐渐地遭到苏军战斗机的拦截,不但次数越来越频繁,而且参战的苏军飞机也越来越多,再加苏军昼伏夜出,使得北华军机群很难靠空中打击来摧毁苏军地面部队。
走马上任的华西列夫斯基、科涅夫、崔可夫争分夺秒地展开战备工作。副司令员兼总政委科涅夫在视察部队的过程中,发现各部的军纪都在急剧恶化,悲观绝望的失败主义情绪像瘟疫般蔓延着、传染着,有的师长团长还没有接到命令便擅自退出战斗,甚至还没有看到北华军的影子就闻风而逃,军官们常常喝得酩酊大醉,士兵们一听到枪声就逃跑。为了严明军纪、鼓舞士气,科涅夫采取了一系列严厉的手段,先雷厉风行地解除了一大批他认为不合格的中高层军官,并提拔了一群富有精力和思维活跃的年轻军官,大力整顿指挥系统。最让华西列夫斯基、科涅夫、崔可夫等苏军将领感到气恼和焦躁的是,阿什哈巴德城内很多的土库曼人都在悄悄地准备中国国旗和一张张“我不是俄罗斯人,我是土库曼人”的汉语硬纸板。这是因为土库曼人已经知道,中国人只把俄罗斯人当成仇人,非俄罗斯族的苏联人只要不参加抵抗组织就不会被屠杀或奴役,因此他们事先准备那些中国国旗和那些汉语硬纸板,等北华军攻占阿什哈巴德时以此保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同志们!”华西列夫斯基在军事会议上十分严肃地道,“那些搜缴出来的中国国旗和那些汉语硬纸板,说明了什么呢?说明悲观主义气氛正在急剧扩散!土库曼人不相信我们能挡得住敌人的进攻,我们的很多指战员和红军战士在内心深处也怀着这样的想法!这是非常不可取的!同时,这也是一个信号,一个警告我们的信号!如果我们还失败下去,中亚就彻底要落入中国人的手里了!”
“在这个时候,打一场胜仗是非常重要的!”科涅夫和崔可夫都十分赞同。
“我们必须要打一场胜仗!鼓舞士气!振奋人心!”华西列夫斯基神色庄严。
在这同时,喻超白、王利军、刘峰岭、于军等几个军官正在一辆装甲指挥车里一边颠簸一边商讨作战计划。这款装甲指挥车是直接进口意大利的“猛犸”指挥车并仿制生产出的,在意大利注重舒适的设计思想的指导下,指挥车非常舒适宽敞,不但有空调,还有专门用来放啤酒的冰箱。不过,喻超白等军官们没有开空调,这不是因为空调坏了,而是为了贯彻官兵同甘共苦的思想,士兵们在外面酷热难当,军官躲在车里吹空调,会严重地破坏团结氛围,至于那个放啤酒的冰箱,里面也装着给伤兵用的药物,没有一瓶酒或是一杯水。虽说在沙漠里能喝一杯冰冻过的清水简直是天堂般的享受,但王利军等军官知道“放一杯水进去,就必须要少放一瓶青霉素,如果因此使得一瓶青霉素得不到冷藏而坏掉,就等于是害死了人命”。
“我们必须要放慢进度了。”王利军开口道。
“咦?兵贵神速不是你的座右铭么?你一路上坐着飞机在我们头顶上飞来飞去,快马加鞭,逼死人不偿命地催着我们前进,恨不得我们一天行军二十五个小时,怎么现在却一反常态了?”刘峰岭揶揄道。
“兵贵神速是不假,但我也不至于做个纸上谈兵的赵括。”王利军道,“根据情报和侦查报告,再根据苏联人自己公开说的消息,苏军援兵正在开往南中亚战场,虽然我们不清楚已经有多少兵员和装备抵达阿什哈巴德,但毋庸置疑,苏联人已经在当地做好了防备。我们不可能再一鼓作气地拿下那里,从撒马尔罕到阿什哈巴德,足足800公里,我们就是披星戴月赶路,时间也足够苏联人做好防备了,况且,我们的后勤线拉得太长了,苏联人也有大批的坦克,如果在我们后方一切,那我们的长途奔袭就变成孤军深入了。”
“你的意思是,等我们后续部队赶上来再打?”于军问道。
王利军摇了摇头:“当然不是!后续部队赶上来起码要一个月,我们干坐在这里等一个月吗?打,还是要打的,只是要谨慎点。”
喻超白点点头:“是的,我们确实要谨慎点了。我们几乎是明火执仗一路前进,苏联人肯定很清楚我们的动向,如果我们在苏联人早有防备的情况下就这样冲过去,简直是愚蠢。”
王利军盯着地图:“我们要摸清楚苏联人的软肋在哪里,然后狠狠地一刀捅进去!”
科涅夫是一位很优秀的苏军将领,他在军事上所具有的敏锐且正确的直觉可以说是非常罕见的,并且他最擅长的是步炮协同作战,能把炮兵的强大火力和步兵的机动灵活进行密切的结合。对于来势汹汹的北华军机械化部队,科涅夫主张以强大的炮兵火力进行迎头痛击,这个提议得到了华西列夫斯基和崔可夫的赞同。
9月29日黄昏,在土库曼斯坦东南部大沙漠里的一块叫土库曼堡的三角形绿洲,一场恶战爆发了。
烈日蒸腾的荒漠戈壁里,几百辆车身用油漆喷涂成沙黄色的北华军坦克在遮天蔽日的沙尘和雷鸣海啸般的马达轰鸣声中排山倒海地冲击向苏军掌握着的土库曼堡。上百辆苏军坦克随之出动迎战,双方在烈火般的太阳下展开钢铁与钢铁的猛烈碰撞。豹乙和T-34无疑是此时世界上最好的两种中型坦克,宽度达到40-50厘米的履带可以让这两款坦克在雪地和沙漠里都能如履平地。客观上讲,T-34的做工没有豹乙那么精细,甚至可以用“粗糙”二字来形容,但T-34的简洁构造使得它能够大批量地生产,前线损失多少,后方就能补充多少,以数量来弥补质量上的不足。这个办法是北华军学不来的,因为坦克的损失不仅仅是钢铁的损失,更是人命的损失,苏联人在坦克产量上之所以能赢,赢就赢在他们并不怎么在乎装甲兵的生死。另一方面,T-34其实并非豹乙的对手,豹乙的碎甲弹可以轻易地摧毁T-34里的苏军装甲兵。苏军坦克在乎机动性,在乎火力,防御力是最末考虑的,豹乙的碎甲弹在无意中正好是给防御力较差的苏军坦克量身订造的。
沙尘暴般的飞沙滚石间,在沙涛间交错对向开动着的双方坦克队伍就像浪涛间的舰队般互相对射轰鸣,比太阳更加耀眼的烈焰在交战区域内纵横飞梭,长长的火舌从坦克的每个通气口和破洞窟窿里喷向外面,被击中的坦克分崩离析或熊熊燃烧。双方的坦克群就像两群披坚执锐的重骑兵在互相冲锋,继而搏杀开由钢铁碎片组成的腥风血雨。被苏军摧毁的北华军坦克钢铁熔化、烈火四起,浑身大火的装甲兵从里面不顾一切地爬出来,被北华军摧毁的苏军坦克剧烈震颤,继而悄无声息地瘫倒在战场上,坦克外形基本完好,内部青烟滚滚,里面装甲兵要么被碎甲弹炸飞的碎片击毙,要么被震荡波给震昏在了车舱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