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兰泡被北华军第八集团军攻占后,苏军远东方面军红旗第1集团军也随之被打垮了,而整个过程仅仅持续两天一夜。与此同时,北华军第九集团军在集团军司令董英斌中将的指挥下,对伯力和海参崴也发动了强大的进攻,而第十集团军则在集团军司令杨爱源中将的指挥下从满洲里出击,兵锋直指赤塔。伯力(哈巴罗夫斯克)是苏联远东方面军司令部所在地,赤塔则是苏联外贝加尔军区司令部所在地,两地集结了远东苏军的重兵团主力,因此爆发开的战役规模巨大,战况十分激烈。
北华军对海参崴的攻击是陆海军一起展开的。第九集团军第25军扈先梅部在陆路上长驱直入向海参崴时,海军的第201、第202陆战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海参崴的阿穆尔湾内大举登陆。海参崴是有完善的防御工事的,始建于1899年的海参崴要塞。但在那时候,飞机并没有发明,B-17更是要塞设计者绝对考虑不到的空中打击工具,因此海参崴要塞跟同是俄罗斯人在同时代修建的旅顺要塞一样,面对陆海上的进攻可谓是固若金汤、坚不可摧,但面对来自空中的打击则是软弱无力。几十架B-17盘旋在海参崴要塞上空,配合海军主力舰的强大舰炮,将整个要塞炸得天翻地覆。守卫海参崴的苏军第15集团军第18步兵军在猛烈的空袭炮击下狼奔豕突、死伤惨重。
海参崴的陆海地理形势是非常有利于北华军的,因为它是沙俄强行从中国割让的领土,完全延伸突凸了出来。如果东北是一片大海,那海参崴就是一块孤悬在外的狭长半岛。因此,第九集团军从东北境内东宁县一带出击,踏出国界后直接就攻占了海参崴北部的双城子(乌苏里斯克),切断了海参崴向北面的通道,而海参崴以西是东北,以南和以东都是东北海(日本海),再加上制海权也被北华军掌握,因此海参崴开战后迅速就成了一座四面被围的孤城。
守城的苏军主力很快就在北华军的机群、炮群、坦克群前分崩离析。苏军第18步兵军军长VA采切夫少将在战前对部下的军官们说道:“同志们!只要是布尔什维克党员的!请和我一起带头冲锋!”战斗爆发后,身先士卒、带头冲锋的采切夫少将被北华军的狙击手一枪毙命,使得全军陷入了丧失总指挥的混乱中,该军第231师和第356师在郊区被击溃后,放弃兴凯湖南部地区,逃向伯力,第300师则化整为零地退入海参崴城区负隅顽抗。
“海参崴啊海参崴!八十年啦!你终于回来了!”获悉部队攻入海参崴城区后,董英斌、扈先梅、常恩多等第九集团军等将领们都感慨不已。
苏军的战术可以说是呆板而顽固,在失去制空权且整体火力远逊于北华军的情况仍然一遍又一遍地采取人海战术冲锋向严阵以待的北华军,继而被杀得尸横遍野。第26军军长常恩多在战斗结束后视察战场,累了后坐在一个土堆稍作休息上,结果猛觉得屁股下不对劲,站起来才发现他刚才坐的其实是一处死人堆。苏军阵亡者极多,打扫战场的北华军把苏军尸体堆成一堆堆进行掩埋,但地面被低温冻得结结实实,一些士兵偷懒,草草地铲上一层浮土就敷衍交差了。常恩多坐的就是这么一个死人堆。“人海战术在上次世界大战期间因为重机枪的发明就已经宣告无效了,更何况杀伤力越来越强的重武器连续不断地被发明出来,用人海对火海,苏联人的脑子是怎么想的?”常恩多感到不可理喻。
海参崴的战斗远远没有结束。海参崴对苏俄极其重要,它是苏俄在远东地区唯一的不冻港,历来受到沙俄政府和苏联政府的重视。早在日俄战争之前,沙俄为防备海参崴落入日军之手,把海参崴像旅顺一样修建成了一个军事城市、要塞城市、堡垒城市。海参崴的城区和郊区,坑道密如蛛网,碉堡密如蚁穴。因此北华军即便占领了海参崴,也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把那些犹如老鼠般钻在坑道碉堡继续抵抗的零零散散的苏军给消灭掉,藏入地下的苏军数以千计且无孔不入,使得苏军的部分散兵游勇在海参崴的抵抗甚至持续了一个多月。清剿苏军残兵的任务被北华军交给了韩军,韩军在海参崴城内大开杀戒,杀死的苏联人全部推进了附近的海里。
北华空军的轰炸机部队在开战后表现得十分出色,数以千计的轰炸机从早到晚地盘旋在苏军和苏军重要目标上空,扔下无数的炸弹,不但摧毁了苏军大量有生力量,还对苏军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打击。其中对严重的打击,就是对苏军运输线的摧毁。苏联的远东铁路干线都是紧贴着中苏国境线修建的,因此北华军的机群呼啸出国界线后,飞不了多远就能对苏联的铁路线狂轰滥炸。从海参崴到伯力,再到共青城、海兰泡、赤塔、乌兰乌德、伊尔库茨克...这段延绵几千公里的苏联远东铁路大动脉被炸得犹如麻花般支离破碎、尺碎寸断,给苏军调动部队、运输物资等行动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北华空军对轰炸机的使用思想在全世界是处于领先地位的。飞机被发明,被用于军事,被分为战斗机、轰炸机、运输机、侦察机等不同机种后,具体怎么使用不同机种的飞机以及如何配合使用,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却蕴藏着重大的战略战术思想。轰炸机的作用是什么?此时绝大多数的列强大国都认为,轰炸机就是用于在战役中对己方地面部队提供火力援助以及从空中打击和摧毁对方地面目标的。这种思想,是一种战术思想,把轰炸机作为战术武器来使用。美国研发出B-17这款世界上第一种重型远程轰炸机后,使得轰炸机的携弹量和破坏力都大大增强。北华通过巨资购买,也拥有了B-17。另外,北华空军航空兵总监是著名的航空军事理论家、意大利人朱利奥杜黑。杜黑在全世界第一次提出了“战略轰炸”这个概念,他的这个军事思想在意大利得不到重视,但是在北华空军里则被冯庸等将领如获至宝。杜黑的理论是:在战斗机完全取得战场制空权后,我方轰炸机应该分为两种,一种是战术轰炸机,负责在战斗中援助地面部队,一种是战略轰炸机,负责对敌国的工业区进行持久性地大轰炸,从而摧毁敌国的工业生产力和国力。战术轰炸机有中型轰炸机承担,战略轰炸机则由重型轰炸机承担。杜黑的思想,使得轰炸机的作用从“战术”层次跃升到了“战略”层次。
杜黑的思想是非常有远见性的,他认为重型轰炸机不能大材小用仅仅只用于对前线地面部队在战斗中提供空中火力援助,应该持久性地、固定性地轰炸敌国的工业区、交通线等重要目标,从而极度削弱敌国的国力军力。说白了:炸毁敌国一座生产坦克的工厂,远比在战场上消灭敌军一支坦克师更有价值。
西方几乎没人对杜黑的“战略轰炸”思想感兴趣,部分军事家甚至不屑一顾地评论“杜黑的理论就是想用轰炸机摧毁一个国家,简直是天方夜谭”。这使得杜黑在意大利、在西方郁郁不得志。但杜黑被张学良邀请到北华空军里就职后,他的航空理论如鱼得水、大放光芒。一来,北华空军拥有适合战略轰炸的B-17,二来,冯庸等北华空军将领的思想都非常开明,不是顽固的老古董,善于吸收新的学术理论。辽苏战争爆发时,在杜黑和冯庸的呕心沥血下,北华空军的20个航空联队里有5个是战略轰炸机联队,拥有B-17轰炸机1500多架。(B-17的生产成本非常昂贵,每架的成本约20万美元,当初美国人卖给北华时开价30万美元一架。作为对比,一架Bf-109战斗机的生产成本为1万多美元。)
军事思想上的先进,使得北华空军此时对苏联的轰炸行动绝不是仅为了破坏,而是有针对性的战略轰炸。对陆军地面部队的轰炸援助,基本是由Ju-87、Ju-88、He-111中型轰炸机完成的,而B-17则在蚊式战斗轰炸机的护航下,集中力量专门轰炸拥有重工业的苏联城市和苏联的铁路网,这对苏军的反击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比如共青城,这座人口并不特别多的中型城市是苏联在远东地区最重要的工业城市,该地的工业产量占苏联远东地区的40%,其中约60%是机器制造工业,剩下的是炼钢产业、石油加工业、化工业,城内有30多家苏联的国营重工企业,包括飞机制造厂、造船厂、炼钢厂、发电厂等。尽管北华军的地面部队还没有抵达共青城,但北华空军的B-17机群却在开战第一天就集中力量猛烈轰炸了共青城,并且持续不断。短短一个星期,北华空军出动了1000多架次的B-17,往共青城的工业区累计投下了5000多吨炸弹,将这座工业城市毁坏得荡然无存,工业生产基本陷入了瘫痪停顿。北华空军这种思想先进的“战略轰炸”使得苏联远东地区的工业生产力急剧锐减。
北华空军的一架架Ju-52运输机还在苏联远东地区的腹地投下了无数的伞花,数以千计的精锐伞兵、特种兵、特工...犹如幽灵鬼魅般降落在了苏军后方,继而大肆破坏和搜集情报。
辽苏战争爆发后,北华军主要是在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外东北地区”展开攻击,并且没有使用机械化闪击战术,而是与苏军展开逐城逐地的争夺战,但这种常规战争模式也让苏军付出了惨重的损失。刚刚开战两天,红旗第1集团军便损失殆尽,第15集团军在兴凯湖以南地区也遭到重创,红旗第2集团军在伯力(哈巴罗夫斯克)被打得摇摇欲坠。
伯力是苏联远东方面军的司令部所在地,但它跟海兰泡一样,与中国东北地区只隔着黑龙江,因此北华军隔着黑龙江用重炮群昼夜不停地轰击伯力,B-17机群更加是从早到晚地往伯力城内投掷大量炸弹。
险恶的战局让苏联远东军总司令员布琼尼元帅和苏联远东方面军司令员阿巴纳辛科大将等高级将领心急如焚。从地理上看,伯力地区是一个“△”,这个三角形的左右两撇是黑龙江,江南是中国领土,伯力则位于这个三角形最上面的突出点,因此北华军从伯力两侧出兵极容易包围伯力。此时,伯力以东的海参崴被北华军第九集团军攻占,伯力以西的海兰泡被北华军第八集团军攻占,这使得伯力和伯力的苏军主力隐隐即将陷入北华军两个集团军、18个师、2个重炮旅、五十多万兵力的钳形合围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总司令员同志,哈巴罗夫斯克(伯力)的位置太危险了!北华军没有直接跨江进攻这里,而是调动两个重兵团同时进攻哈巴罗夫斯克两侧的布拉戈维申斯克(海兰泡)和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很显然,他们想要包围这里!彻底吃掉我们!”阿巴纳辛科大将急如星火地道,“请赶紧撤退吧!”
布琼尼元帅苦笑一声:“撤?往哪里撤呢?布拉戈维申斯克(海兰泡)被北华军夺取后,我们无法向西撤离,向东是大海,并且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也被北华军占领了,向北是荒无人烟的斯塔诺夫山脉(外兴安岭),我们要是撤到荒山野岭里,只能活活饿死!斯大林同志已经下了死命令,要求‘寸土不让,寸步不退’,我们如果撤退了,远东会彻底失陷,莫斯科也会严惩我们。”
阿巴纳辛科大将默然无语,甚至暗暗打了个寒战。斯大林的冷酷手段,他是很清楚的,光是红军的五个元帅就被他处决三个,自己和布琼尼如果放弃了伯力,回到莫斯科必死无疑。
攻占了海兰泡和海参崴后,北华军第八、第九集团军呈“V”字形地包抄向了伯力和伯力的苏联远东军主力。布琼尼元帅没有选择撤退,而是选择全力反击。背水一战、别无选择的他集中了手里所有的部队,包括红旗第2集团军、第15集团军、第35集团军、作为总预备队的第53集团军等,共13个军、50多个师,总兵力40余万,与北华军在伯力展开了全面的决战,同时他还联系外贝加尔军区司令员科洛切金中将和西伯利亚军区司令员加里宁中将,要求这两个军区各抽调不少于一个集团军的兵力开赴伯力参战。
围绕着伯力,北华军和苏军爆发了一场双方参战兵力达到百万的大决战。
让北华军将领难以理解的是:布琼尼的反击居然是以骑兵部队为主力和先头部队。
布琼尼是苏联红军里著名的骑兵元帅。在布尔什维克推翻沙皇的俄国内战中,布琼尼专门统领红军的骑兵部队,他和伏罗希洛夫元帅一样,极度推崇骑兵在战争中的作用,他甚至认为“骑兵是所向无敌和能在战争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武装力量”、“挥舞着马刀的红色骑兵只要高呼‘乌拉’并全力冲刺,就能杀到柏林和巴黎,解放整个欧洲大陆”,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布琼尼对“骑兵必胜”这个信念的坚定程度几乎已经达到了执迷不悟的顽固地步。此时的苏联拥有兵力多达30万的21个骑兵师,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骑兵部队。
2月13日,伯力西北的黑龙江上游江畔,一场规模庞大的骑兵冲锋展开了。策划这场决战的布琼尼把重点反击方向放在了海兰泡的北华军第八集团军。因为苏军如果收复海兰泡或击溃第八集团军,就能在这个“八”字形包围圈的左一撇上撕开一道裂口,继而既能突围,也能得到外贝加尔军区和西伯利亚军区的增援。反过来,如果苏军把反击方向放在了海参崴,即便撕裂北华军第九集团军的包围,向东也是大海。
“同志们!为了我们伟大的苏维埃,冲啊!”苏军阵地上,鬓发半百、容貌枯槁的布琼尼嘶声高喊。为了鼓舞士气,这位已经五十七的元帅亲自骑上一匹战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