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爆发了!”
北华政务委员会大厦里的会议厅里,当急匆匆奔来的杨宇霆向张学良汇报这个消息时,张学良顿时大吃一惊。对苏联这么一个庞然大物开战,无疑是需要十分漫长的时间进行最为充足的准备。如果就这样开战,未免太仓促唐突了,甚至会给这场战争埋下很多潜在的隐患。张学良觉得自己就像历史上的德国,在毫无准备和措手不及中就莫名其妙被日本拖进了对美国的战争里。这让张学良想起后世网游界的一句话:不怕狼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本来张学良的心情是很好的,因为此时已到年底了,他正在政务委员会大楼里听取委员会主席张作相和副主席阎锡山做1939年底的民生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报告。1939年对张学良来说是很有意义的一年。他在1928年6月掌握了东北四省的军政大权,1929年1月1日宣布东北易帜,从而正式展开了东北的建设。时至眼下的1939年底,已经整整11年时间了。这11年下来,东北/北华已经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之所以多了一年,是因为这11年期间爆发了多场战争,使得原打算10年完成的计划延迟了足足一年。首先是地盘方面,北华已经从11年前的东北四省扩张到了现在的中国北方19省2市(包括南方的台、琼、澳三地),总面积约850万平方公里(蒙疆藏三地占一半多),占全国75%;总人口约1.75亿,占全国38%(包括1500多万迁移到北方的南方居民以及1000多万移民过来的欧美白人和犹太人);除此之外,北华还控制着韩王国(朝鲜半岛)、琉球王国(琉球群岛)、日本列岛除本州岛以外的三岛以及泰王国(暹罗王国)。北华已经彻底崛起,已经彻底称雄,成为了东方的霸主。
十一年下来,靠着张学良“高瞻远瞩、超越时代”的目光,靠着北华政府出台的各种合理正确的宏观发展政策,靠着广大百姓群众的艰苦奋斗,靠着北华军队英勇血战而换来的安宁环境,靠着张学良从国内外搜罗来的数以百万计的各方面技术人才,靠着北华得天独厚、地大物博的发展基础,靠着跟德国展开的互利双赢的密切合作,靠着对外作战的多场胜利而用刺刀掠夺洗劫来的财富,靠着吞并日本的工业,靠着犹太财阀的加盟...此时的北华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繁荣昌盛的巅峰时期。张学良在十一年前设计规划的宏伟蓝图此时都已化为现实。1939年,北华的粮食产量为1亿吨,占全国60%(南方的粮食产量为7000万吨),棉产量达到150多万吨(新疆的棉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生铁产量3000万吨,占全国95%,钢铁产量2100万吨,占全国98%,超过德国,世界第二;煤炭产量2亿多吨,占全国93%;发电量140亿千瓦时,占全国97%;原油产量1亿多吨,占全国100%;橡胶产量200万吨,占全国100%;全国97%以上的重工业(包括造船工业)、75%以上的轻工业、96%的军工业、60%的农业...都在北华。在1939年,北华19省2市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达到了220亿美元,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和苏联,而工业总产值则达到100亿美元,在世界上仅次于美苏德三国。
北华在1939年底的综合实力,是历史上同期日本的五倍以上。
除了在经济发展和民生建设上取得辉煌成就外,北华的军事力量也得到了巨大的跃升。在1939年这年,北华军的军费在持续数年的节节攀升后猛然突破了10亿美元,而在五年前的1934年,北华军的军费只有3亿美元。这10亿军费里,陆军占一半,海军约占三分之一,空军占剩下的五分之一。激增的军费自然是为了迎接下一场战争。
面对如此丰硕的成果,张学良心情很好,但杨宇霆的报告则让他心情猛然一坠。
杨宇霆口里的“战争”其实不是德国和苏联爆发的战争,而是苏联和芬兰爆发的战争。
已经察觉到苏联正在陷入首尾双重危机中的斯大林采取了两个对策来巩固和加强苏联的国家安全,一个是扶植和支持正在新疆发动叛乱的原北华军新疆省保安司令张培元,试图牵制和消耗北华军的力量并拖延时间;一个是对北欧和东欧的亲西方的小国下手。苏联和西方国家之间隔着罗马尼亚、波兰、波罗的海三国以及北欧四国,但罗马尼亚是德国的仆从国,波兰又属于英法阵营,因此苏联不能对这两国下手;波罗的海三国和北欧四国虽然保持中立,没有投靠英法或德国,但其中的芬兰最明显地频频露出反苏联亲西方的迹象,引起了苏联当局极大的不安。10月中上旬,克里姆林宫主动邀请芬兰政府进行谈判,要求与芬兰签署军事同盟条约,苏军和芬军共同保卫芬兰湾,并且克里姆林宫还要求芬兰把苏芬两国的边境线向芬兰境内移动四十公里,同时让芬兰把部分领土割让或租借给苏联,为了补偿芬兰的损失,苏联愿意割让面积两倍于芬兰割让领土的土地给芬兰。对此,芬兰政府严词拒绝了苏联政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芬兰是一个蕞尔小邦,全国人口只有440多万,军队只有区区的3万余兵力。苏联政府认为芬兰在威逼利诱之下肯定会屈服于苏联,没想到芬兰政府为了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根本就不畏惧苏联,更加没有向苏联屈服。这使得克里姆林宫恼羞成怒。10月底,斯大林命令苏联军队“解放”芬兰。在苏军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上将的策划和指挥下,苏军在苏芬边境炮制了“曼尼拉事件”,随后以此为借口展开了“解放芬兰”的侵略战争。11月1日,苏军的23个师、45万余兵力悍然侵入芬兰境内,从而正式挑起了苏芬战争。对于这场战争,苏联高层一方面颠倒黑白地声称这场战争是芬兰挑衅苏联而发动的,苏联军队只不过是自卫还击,一方面则计划“在西方列强来不及回过神的情况下,一个月内速战速决地解决掉芬兰”。
苏芬战争爆发后,国际上的反应几乎是一边倒,西方国家众口一词地谴责苏联发动的这场明火执仗的对芬兰的侵略战争,就连同为中立国家的瑞典、挪威、丹麦等国都公开支持芬兰抗击苏联的入侵,不但在军火和物资上援助芬兰,还派遣志愿军前往芬兰协助芬军作战,瑞典甚至还派出本国三分之一的空军力量加入芬军。这几个北欧国家支持芬兰一方面是出于道义,一方面则是唇亡齿寒的原因。苏联军队占领芬兰后,下一步就是瑞典、挪威、丹麦了。布尔什维克就会像瘟疫一样传染了芬兰后再传染给瑞典等其他邻国。另外,很多在其他国家的芬兰人纷纷回国参加这场保卫祖国的战争。因此,芬兰虽然同苏联实力对比悬殊,但却占尽了道义和舆论上的优势。
西方的众列强大国里,只有德国在苏芬战争爆发后一声不吭,使得外界对德国政府的态度都感到捉摸不透。但实际上,希特勒此时正通过无线电波跟张学良展开紧急的越洋对话。
希特勒:张将军,太好了!这是一个天赐良机!这是我们进攻苏联的大好机会!斯大林入侵芬兰使得苏联在国际上声名狼藉,美英法把这场战争视为是布尔什维克热衷对外输出革命的证据和苏联扩大势力范围圈的罪恶行径,因此美英法对苏联的仇恨、恐惧、厌恶都更加深重了!我们现在对苏联开战,不但会把芬兰拉拢进我们的阵营里,还能彻底拥有道义上的优势!美英法即便不支持我们,也绝对不可能为了苏联而跟我们翻脸的!他们巴不得我们帮他们铲除掉邪恶的布尔什维克!张将军,我们该出手了!
张学良:元首阁下,这是不是太着急、太仓促了?苏联是个大国,我们不能操之过急,必须要准备充分了才能开战。
希特勒:张将军,我们不能浪费这个绝好的机会!苏联打完芬兰后说不定就不会再对外侵略了,那我们就找不到进攻苏联的借口了!
张学良:但我仍然觉得这太突然了。元首阁下,请您冷静,自从上次我们举行的双边会议后,到现在才半年而已,很多准备工作还没有完成。我们需要时间,起码还需要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