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初,日本裕仁天皇按照张学良的要求来到中国进行“友好访问”。本来张学良是打算让裕仁直接来沈阳的,但又想到蒋介石毕竟才是国家最高领导人,自己也不能太越俎代庖,总要给蒋介石一些面子的,因此便打发裕仁先去南京拜谒蒋介石,让蒋介石在北华对日作战胜利后也能享受到“战胜日本的滋味”。蒋介石感到有面子,张学良跟他索要好处自然也更容易一点,这相当于张学良间接地拍蒋介石的马屁。在张学良的要求下,裕仁乘坐的长门号战列舰原本已经开到黄海中部了,不得不又调头开往上海,展开“日本天皇第一次访华之旅”。张学良此举本来是让蒋介石在裕仁面前逞逞威风的,但结果却让他气急败坏,因为蒋介石不但亲自前往上海迎接裕仁,陪同蒋介石的军政部部长何应钦居然还对裕仁点头哈腰。何应钦是国民政府内著名的“亲日派”,此时看到日本皇帝亲自驾到,自然是满脸堆笑、卑躬奉迎。
在国民政府“以礼相待”的迎接下,裕仁在南京逗留了两三天,随后回上海乘坐长门号前往北方拜谒“正主”。张学良可没有蒋介石那么“热情好客”,长门号从上海到旅顺这一路,北华海军的舰艇倾巢出动,航空母舰、战列巡洋舰、巡洋舰、驱逐舰、潜艇、海军航空兵的飞机...把长门号从天上到海面再到海底下,围堵得水泄不通,明面上是保驾护航,其实摆明了就是向裕仁等日本人炫耀武力;裕仁抵达旅顺后,因为曾在日本陆军大学深造所以会流利日语的北华陆军参谋长杨杰奉命迎接了他,同时还带来了几百辆坦克和几万大军给裕仁“沿途护驾”,整个队伍一路飞沙走石、风雷滚滚,北华空军也过来“一起帮忙”,一波波战斗机、轰炸机接连不断地从裕仁头顶上呼啸而过。这一幕幕看得裕仁神色难堪,随行的铃木贯太郎等日本高层更是面如土色,因为他们看得出来,北华军的强大已经绝不是日本军队能比的了。
沈阳和平广场,张学良率领一干北华的文武百官笑容可掬地迎接了裕仁一行,但张学良脸上的笑容明显是胜利者的得意笑容,甚至还有着一丝笑里藏刀的味道。“欢迎!欢迎诸位!”张学良笑盈盈地开口道,“你们看看,你们作为客人来,我们当然是热情欢迎了。好几年前,也有一批日本人来到这里,来到和平广场,距离我不足两百米,不过他们是拿着枪炮闯来的,所以他们最后都死了。”
裕仁神色难堪得几乎无地自容,因为他知道张学良说的是什么。在第二次东北战争期间,日军曾有一个大队攻入和平广场,距离张学良不足两百米,那也是日军距离胜利最近的时刻。
张学良也知道自己不能“欺人太甚”,万一把这帮日本人逼得狗急跳墙,就不符合北华和中国的利益了,因此裕仁接下来在沈阳的逗留期间没有被张学良刁难,北华高层按照高级外宾的档次招待了裕仁。裕仁在沈阳期间,除了陪伴被北华扣为人质的明仁,主要就是参观沈阳的繁华城区、郊区附近的各个重工企业、沈阳驻军的军营,以及观摩北华军的实弹演习。张学良此举自然是为了旁敲侧击地提醒裕仁:别再想跟北华/中国为敌,因为日本不够资格。
怀着对北华的畏怯之心,裕仁在一星期后返回日本。同一天,张学良则公开地跟蒋介石要求给北华军增加30个师的番号,从而“永镇日本”。在眼下这种张学良逼得日本天皇亲自来华访问的情况下,蒋介石实在无法找借口拒绝张学良的要求,毕竟北华军确实占领了日本的一半领土,确实需要增加军队规模。
北华通过对日作战胜利而进入全盛阶段的同时,德国在欧洲方面也是硕果累累。九月底,英法德意四国签署《慕尼黑协定》,使得德国兵不血刃地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德台地区,为德国接下来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全境而奠定了基础。
为了给德国壮大声势,在和德国方面商议后,北华军总司令部正式宣布:由于辽日停战、中日议和,因此中国海军(北华海军)继续租借德国军舰已无必要,因此中国海军原本向德国租借来的3艘轻型战列舰、2艘战列巡洋舰都解除租借合约,归还给德国海军;同时中国海军为了削减军费、减轻国民财政负担,把2艘之前向美国购买来的约克城级中型航空母舰以每艘3400万美元的价格转售给德国海军。
实际上北华海军在1934年底向美国下订单购买4艘约克城级航母和4艘新奥尔良级重型巡洋舰时,其中的2艘约克城级航母就是德国出资,借助北华的名义向美国订购的。只不过当时德国还不便公然扩充武装力量,再加上北华因为对日作战需要大型军舰,因此辽德双方暗地里达成协议,那2艘属于德国海军的航母在建成后继续以北华航母的名义服役于中国海军。而眼下,北华已经取得对日作战胜利,德国也彻底撕毁《凡尔赛条约》,没有顾忌了,因此这2艘航母便以“转售”的名义正式交还给德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2艘航母原本被北华暂时命令为“南海号”和“北海号”,此时则正式升起了德国海军的铁十字军旗,恢复了“威廉一世号”和“威廉二世号”的真正名字。德国海军向北华“购买”这2艘航母后,宣布再从本土抽调8艘驱逐舰和4艘轻型巡洋舰前往远东,与在中国领海里的那2艘战列巡洋舰、3艘轻型战列舰组成德国海军“远东舰队”,协助中国海军共同维护远东海洋的和平。
这种冠冕堂皇的官样文章当然只是掩人耳目的,德国海军之所以建立这支“远东舰队”,把2艘中型航母、2艘战列巡洋舰、3艘轻型战列舰、4艘轻型巡洋舰、8艘驱逐舰如此强大的海上力量放在远东,是为了让德国跟英国开战后德国海军不会再像上次世界大战期间那样被英国海军封锁在德国本土,保留一直强大的舰队放在欧洲海域以外的地方,从而给德国海军留一招后手。这样的安排是非常高明的,因为东南亚、南亚、西南亚,环绕印度洋到处都是英国和法国的殖民地,德国在中国海域里保留一直强大舰队,既避免德国海军会在欧洲海域内被一锅端,也能牵制英国海军力量,同时也能协助北华海军稳住远东海洋。德国海军不只是在大西洋同英国海军交战,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也准备开战,极大地改变了不利的局势。
德国海军的这支“远东舰队”在经费上由德国负责,在油料物资供应上由北华负责。
十月初的时候,张学良兴冲冲地巡视了江南造船厂、马尾造船厂(福州造船厂)等北华拥有的几家大型造船厂,并亲自宴请了几十名中国此时最著名的造船工程师和舰艇设计专家们。客观上讲,近代以来,中国的造船工业其实起步并不晚,基础也不差,从洋务运动开始,一座座大型造船厂便在中国沿海地区遍地开花,其中以江南造船厂和马尾造船厂最为著名。马尾造船厂在清末号称“远东第一大造船厂”,北洋舰队的平远号铁甲舰就是马尾造船厂独立自主研制和建造出来的,江南造船厂在1920年就建造出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艘万吨巨轮:满载排水量达到14700吨的“官府号”大型运输船。中国的造船业之所以会日益衰微,得不到发扬光大,时局动荡是最大的原因。南北各地的军阀都忙着打内战、抢地盘,谁还会投入巨资重金来发展中国本土的造船业。
张学良领导北华横空崛起并统一中国海军后,中国本土的造船工业因为张学良的高度重视而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张学良不但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发展本土造船业,还在国外挥金如土地招募外籍造船人才和造船工人,并且跟德国展开密切合作,眼下又侵吞了日本十之八九的造船工业,使得中国的造船工业此时呈现出了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大发展势头。各大造船厂的巨大船坞里,一艘艘艨艟军舰正在铺设龙骨或进行着舰体建造,已经完成舰体建造的军舰则下水入海,在海面上进行着舰身建筑的建造;一道道高耸入云的钢铁脚手架上,成千上万名造舰专家、舰艇设计师、机械师、工程师、造船工人、电焊工人正在热火朝天的忙碌中,数量庞大的优质钢材从辽宁省的炼钢厂源源不断运来,各种机器工作时发出的轰鸣声震耳欲聋,四溅的电焊火花让人眼花缭乱、头晕目眩,共同汇聚成一幕幕如火如荼的场景。
“马先生、萨先生,诸位,你们辛苦啦!”上海锦江饭店里,张学良热情洋溢地接见和宴请了几十名中国此时最著名的造船工程师和舰艇设计专家。他口里的这位马先生是江南造船厂的首席造船工程师马树德,而萨先生则是马尾造船厂的首席造船工程师萨本炘。
清末和民国初期,中国海军和中国造舰界里,最大名鼎鼎和最功勋卓越的两大海军家族,分别是魏家和萨家。魏家的代表人物魏瀚是中国第一代军舰制造专家,魏瀚和他的三位兄弟、六位堂兄弟都投身于中国海军的建设和中国本土造舰事业的发展,魏家的第二代里则出了十三名海军精英,包括几位女婿和外姓家族成员,北华海军潜艇部队司令魏子浩就是魏家第二代里的佼佼者,是中国此时很少的深谙潜艇作战的专家。魏家第三代子孙也都投身海军事业,有的在海军军校里学习,有的从事海军舰艇设计制造工作,有的直接加入海军。北华海军里,只要是姓魏的中高层人物,基本上都是魏家的人。而萨家比起魏家也不遑多让,萨家的代表人物萨镇冰先后担任过清末海军总司令、北洋海军总长等要职,已经解甲归田多年的萨镇冰受到北华海军日益强盛的振奋,因而再度出山、发挥余热,此时在北华海军里担任高级顾问;萨镇冰的外甥萨师俊是北华海军第一艘航空母舰“渤海号”的首任舰长,萨师俊的弟弟萨本炘是中国此时著名的造舰专家,担任马尾造船厂的首席造船工程师。张学良奋力振兴中国海军和中国造船工业,使得很多清末北洋期间的海军旧属纷纷重新出山,投入这场中国海军和中国造船工业的复兴征途中,比如李思甲、马德骥等人。由于张学良的苦心经营,中国造船工业此时人才济济,除了马树德和萨本炘,还有叶在馥、朱天秉、刘峻峰、辛一心、杨俊生、龚应曾、陆良炳、柴志明等人,这些专家里有的是本土学术界的巨擘耆宿,有的是留洋归来的后起之秀,都同样怀着一颗振兴中国造船工业的拳拳爱国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马先生、萨先生,江南造船厂和马尾造船厂现在建设得怎么样啊?”觥筹交错、谈笑风生间,张学良笑容满面地问马树德和萨本炘。
马树德满面春风地道:“少帅,我们这些搞造船行业的,哪个不望眼欲穿地希望咱们中国本土的造船业早日腾飞啊?只是以前的局势实在太混乱,内忧外患,我们也是有心无力啊!但是现在,造船工业这块归少帅您管,局势稳定、资金充足,全国同僚齐心协力、放手大干,大家都是干劲十足啊!我们要不干出一番成绩来,又怎么对得起少帅您呢?”
萨本炘也喜笑颜开道:“局势稳定了,我们这些工程师和基层的工人们一个个衣食无忧,工资也大大增加了,再加上德国专家的支持和从日本弄来的那些我们一直都很急缺的机器设备,我们本土的造船业发展已经完全走上了正轨。少帅您就放心地把造船这件事交给我们吧!少帅您重视我们,重视咱们中国的造船业,我们也绝不辜负您的厚望!”
张学良笑着连连点头:“那就好。其实,机器设备是次要的,人才,才是最宝贵的。”
马树德道:“少帅放心吧!我们已经成立了江南船舶学院和福州船舶学院,成为我们中国规模最大的培养造船人才的学校。矢志造船工业的大学生从全国各地报考到这两个学院里进行深造,我们这些工程师同时还在学院里兼职做讲师,再加上还有大批国外的造船专家的任职工作,人才方面也不是问题!新的青年专家、机械师、工程师、造船工人正在源源不断地从学校里走出来,投入最前岗位。目前,江南造船厂年造船吨位已经突破三万吨了,得到日本的那些机器设备,预计明年可以达到五万吨。”
萨本炘道:“马尾造船厂的年造船吨位也已经有两万多吨,明年突破四万吨不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