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华同德国结盟时所提出的这四个要求都是张学良经过反复的深思熟虑,慎之又慎而制定的。这四个要求都基于张学良的深谋远虑,既能确保中国可以借助德国的力量而在接下来的世界大战期间获得最大的利益,同时又能确保中国不会被德国带上毁灭的道路。另一方面,德国之所以如此“迁就”北华,原因是德国对意大利已经大失所望,意大利在入侵埃塞俄比亚的战争中暴露出意大利国力薄弱、意军战斗力低下等诸多弊端,而抛开意大利后,德国除了北华外已经没有第三个强有力的盟友可选择了,所以希特勒才下定决心“宁可放弃意大利,也要确保德国能得到北华这个盟友”。张学良向希特勒提出的4个要求,都是非常符合中国的利益和辽德同盟的利益:第一点,北华要求德国海军全力协助北华海军取得对日海战的胜利,这个要求给中国带来的利益是毋庸置疑的,德国海军的参战,北华在海上无法击败日本海军的难题便得以迎刃而解,同时德国海军也能在这场对日海战中获得宝贵的实战经验,培训出大量拥有实战经验的海军官兵,为德国海军以后对付英国海军而奠定基础。
第二点,张学良要求德国不得与意大利结盟,并且德国必须在同英法苏开战前全面地占领意大利。这个要求是张学良使用他“超越时代的目光”而得出的结果。众所周知,历史上的二战期间,德国得到意大利这个盟友后纯粹就是多了一个累赘,德国从意大利那里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反而要为了稳住意大利不崩溃而耗费了大量的国力军力。北华既然同德国结盟,那北华肯定不愿意让意大利这个累赘也会牵连自身,“辽德意”三国同盟是张学良万万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即便意大利只是拖累了德国,对北华也是有间接祸害的。不过,德国为了在南欧北非进行扩张,肯定要得到意大利,得到意大利的方式有两种,结盟或吞并。张学良为了防止意大利成为辽德同盟的大累赘,因此强烈要求德国直接吞并了意大利,如果德国不吞并意大利,那北华就不跟德国结盟。说白了,德国占领意大利远比德国同意大利结盟更符合德国的利益。历史上,德国一开始与意大利结盟,结果德国花费了大量的国力军力帮助意大利维持北非战争并维护意大利不崩溃,而1943年9月意大利向盟国投降后,德国趁机占领了意大利北部和意大利绝大部分的工业,结果使得德国当年的工业产值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最高峰。所以张学良认为,德国与其和这个扶不上墙的烂泥国家结盟,还不如直接吞并意大利,让意大利的陆军、海军、空军、重工业、军工业、经济、人口、矿产等战争资源都100%为德国服务,从而大大增加德国的整体实力,也避免意大利会成为给德国和北华拖后腿的累赘。张学良记得后世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如果意大利保持中立,德国只要用10个师去防备它,如果意大利和德国开战,德国只要用20个师去对付它,如果意大利和德国结盟,那德国就不得不要用50个师去保护它”。
客观上讲,历史上二战期间的德国在很大程度上是被意大利和日本这两个所谓的盟友给拖垮的。意大利和日本都没有给德国带来什么战略利益,反而给德国带来了大量的弊端害处,意大利把德国拖入了北非战争泥潭;日本则偷袭了珍珠港,使得美国也参加了战争,迫使德国不得不与美国开战,而德国和苏联开战的时候,日本却和苏联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德国为了日本而与美国开战,给自己额外增加了一个强大的敌人,而日本却没有为了德国而与苏联开战。日本没有给德国带来任何好处,却反而给德国增加了美国这个敌人。日本和意大利,严重地拖垮了德国的实力和战争优势。北华现在取代日本跟德国结盟,直接避免了“日本把美国拖入战争”这个恶果,同时张学良要求德国占领意大利,避免意大利再成为累赘。可以肯定,没有意大利和日本这两个帮倒忙的盟友,德国的实力和战争优势将会维持到最大程度。
张学良提出的第三点,要求德国政府把德国境内和以后德国军队占领区内的犹太人按照北华的要求引渡给北华,是基于两个考虑。张学良知道希特勒早晚会下令大规模屠杀犹太人,这样做的恶果会使得德国声名狼藉,从而影响辽德同盟在道义上的名誉,张学良准备从希特勒的屠刀下救出那些犹太人,一方面是避免德国和辽德同盟名声败坏,一方面是为了北华自身的发展,得到数以万计乃至数以十万计的犹太人才,北华的发展自然会再次踏上一个高峰。
而至于第四点,张学良要求德国必须全力避免同美国开战,用意和目的都是不言自明的。如果德国不经过北华同意就和美国开战,北华立刻就会断绝辽德同盟的关系,从而避免引火烧身。实际上,北华不想跟美国开战,德国也不想跟美国开战,辽德同盟与美国开战的概率是很低的,只要美国不成为辽德同盟的敌国,那么辽德同盟获得最终胜利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张学良处处为中国的利益考虑而制定出了这4个最根本性的结盟要求,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中国(北华)在接下来的战争中能立于不败之地,别的不说,首先就能彻底消灭掉日本。
当钮赖特、勃洛姆堡带着张学良的条件返回德国时,北华军在南韩战场上正势如破竹。
南韩的天空中,铺天盖地的B-17轰炸机疯狂地对日军阵地和日军盘踞的韩国城市进行了昼夜不息的地毯式狂轰滥炸,为了加强空中打击力量,北华空军大批Ju-52(容克-52)运输机也携带炸弹混编入轰炸机群里,朝着机翼下方的日军阵地劈头盖脑地投掷炸弹。由于南韩并非中国领土,因此北华空军的轰炸机群对南韩的城市进行了无差别的大轰炸。反扑的日军飞机尽皆遭到Bf-109的绞杀,被击落的日机接连不断,损失之大,让日本航空兵部队已经难以承受。在怒涛鼎沸般的火海和滚雷骇浪般的爆炸中,一座又一座南韩的城镇被北华空军夷为了平地,遍地的瓦砾废墟和尸骸血泊间,北华军第100师(轻装甲师)和第74师(机械化步兵师)的一千五百多辆坦克装甲车以及几千辆满载士兵的汽车摩托车共同汇聚成巨龙般的钢铁狂潮,在空军机群的密切配合下,飞沙走石、风雷滚滚地以横扫千军之势纵横驰骋。
日军惊愕地发现,他们面对的是一种战争史上的新战术,这种战术以飞机和坦克为主角,漫天的机群、遍地的坦克群,在强大的火力开路下势不可挡地汹涌而来。坦克不再是步兵的辅助工具,而是陆地上的主角。越过汉江的北华军乘坐着浩浩荡荡的战车,通过错综复杂的无线电、电话、电报网组成了电讯系统进行着统一规划且密切协调的进攻行动,北华军的每个师长能精确地掌握本部每辆坦克、每个步兵连的位置和动向。这是一场高度的机械化进攻,也是世界上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闪电战。
南韩和北韩一样,中部东部都是山地,因此北华军的攻击在南韩西部沿海平原地区全面展开。
实际上,第100师和第74师里的每个坦克连、每个步兵营里都有德国军官,古德里安本人就在第100师的师部里。这些德国军人以观察员和顾问的身份参加这场前所未有的机械化闪电战,自然是为了积累宝贵的实战经验,在实战中检验闪电战这一新式战术的实战效果,为德国装甲部队培训拥有实战经验的优秀军官。很明显,南韩狭小的地域面积是闪电战大显身手的最理想的战场。日军部署在汉江防线上的第9、第11、第12、第14师团等部队根本就没有回过神来,防线便被北华军的坦克群撕扯得四分五裂,被北华军的轰炸机群炸得七零八落。惊天动地的爆炸声和狼嚎般的嗥叫中,阵地已经四分五裂的日军并没有陷入全面崩溃,即便已经失去了指挥和控制,死而不僵的日军仍然自发地以联队、大队、中队为单位地对排山倒海而来的北华军机械化部队展开了反扑。
仁川战场、安养战场上、城南战场上、水原战场上...日军与北华军展开大规模短兵相接,继而爆发开了步兵与坦克的交锋,血肉之躯与钢铁洪流的碰撞。
轰炸机群呼啸而过,机翼下方的日军在遍地开花的火球中血肉横飞,鲜血淋漓的残肢断臂漫天飞舞,紧接着,北华军的坦克群便横扫而过,根本就没有给日军拼刺刀的机会。雨点般的炸弹中,日军成片成片粉身碎骨,暴雨梨花般的坦克炮和坦克机枪所形成的弹雨风暴中,日军成群成群尸骨无存。一队队豹甲、狼乙、狼甲坦克在喷涌的尾气中,碾压着遍地日军交相枕藉的尸骸,闪电般不断前进。
奉命驻守仁川的第9师团师团长山冈重厚中将哀叹道:“满洲军的战术前所未有,无数的坦克在飞机的火力援助下蜂拥而来,犹如迅雷雪崩般一扫而过,根本就不与我军展开决战。我军防线上瞬间就被撕开了一系列的巨大裂口,满洲军通过这些裂口极其快速地穿插突击至我军后方,使得我军前线部队尽皆在混乱中被分割蚕食。”他的第9师团根本就没有迎来北华军的进攻,在晕头转向中就被截断了与日军其他部队的通道,成了孤悬在仁川的一支孤军。
第100师和第74师没有同日军打阵地战或攻坚战,由于制空权在北华军手里,因此两个师全力推进突击,冲破日军最前面的防线后长驱直入,使得日军陷入猝不及防、首尾难顾。第102、第103、第104师这三个山地师紧随其后,三个师一边作战一边在南朝鲜大肆破坏。第102师副师长喻超白和第104师副师长曲阳在战前进行了这么一段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