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的各个报刊杂志和国外的各大新闻媒体纷纷连篇累牍地报道了东北军和日军再次爆发的战争,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得沉默的火山彻底爆发了,关内关外、大江南北,无论北方还是南方,整个中国都在反日的怒火浪潮中沸腾了。南京、上海、武汉、广州、北京、天津、沈阳、长春、齐齐哈尔、承德、西安等长城内外的各大城市霎那间就被游行示威的队伍给填满了,全国上百个城市彻底淹没在了人山人海中,四衢八街万人空巷,街头巷尾人头攒动,大街小巷内旌旗标语漫天飞舞,声势浩大的民众游行示威队伍犹如一股股沸腾的铁水般奔腾涌动在街道上,各种爱国口号声震天呼啸,群情激奋的中国国民终于已经彻底地忍无可忍“坚决支持东北军抗击日寇侵略!”“坚决支持张副总司令!”“东北军必胜!”“中国必胜!”“抗议日本侵略东北!”...声若雷霆,惊天动地。全国商会联合重会在上海宣誓全国所有商会拒绝购买日货并号召全国各界联合起来抵制日货;在华日资企业工厂里的中国工人们纷纷罢工,各航运公司纷纷表示中断同日本的航运商贸,数以百计的中国企业公司也宣誓停止与日本政府及民间的商贸往来并停止出售各种商品货物到日本;北美华侨领袖司徒美堂、马来亚华侨领袖陈嘉庚、菲律宾华侨领袖李清泉、印尼华侨领袖庄西言、缅甸华侨领袖胡文虎等众多海外华侨们先后发表声明,谴责日本侵华,支持张学良抗击日本侵略军,随即,司徒美堂老先生在纽约成立“北美全体华侨抗日募捐总会”,陈嘉庚先生在新加坡成立“东南亚全体华侨抗日募捐总会”等一系列心系祖国、支持张学良抗日的组织机构;北方境内,黑龙江、吉林、热河、察哈尔、绥远、山西、陕西、山东、天津等地的驻军将领争先恐后向东北军总司令部陈词上书,请求调往辽东半岛参加对日作战;北方九省一市的联合商会自发组成了“东北军抗日经费筹备委员会”,号召北方的企业集团和普通百姓为东北军慷慨解囊、捐献军费;民营工厂号召工人们在休息日继续生产为前线军队提供物资;农民们自愿将粮食低价出售或无偿提供给政府送往前线作为军粮;大批东北剧团戏剧表演者也纷纷来到沈阳希望能参加前线劳军活动;至于东北军在各大城市设立的招兵站,更是日日排起了长龙。东北各大报纸上,各地士绅名流、社会贤达们联合发表的声援文章犹如雪片般纷至沓来。以辽宁省商会总会长杜重远为首,高崇民、阎宝航、卢广绩、金哲忱、金恩褀、王化一、梅佛光、李象庚、苏上达等东北的著名企业家们所组织的民间援助机构更是犹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众企业家们不但毁家纾难,而且登高一呼,应者云集。北方境内的各城市的市中心,募捐现场人满为患,为政府和军队捐款的民众排成了一条条长龙。除了银元和东北元,数以千万计的港币、英镑、美元、法郎、日元等外币,以及大笔的金银首饰器皿和堆积如山的罐头、饼干、毛巾、衣物、被服、布匹、药品等物资源源不断地从民间送到了东北政府的手里。
国内同胞和海外侨胞的爱国热情让张学良足足吓了一跳。开战后的第一个月内,东北政府就收到来自北方九省一市境内的民间捐款六千多万美元,来自南方的民间捐款两千多万美元,来自海外的华侨捐款五千多万美元,物资不计其数。沈阳的大街上,以黄炎培、陶行知、章太炎、章士钊、陈寅恪、钱钟书、刘文典、朱自清、林语堂、周树人、舒庆春为首的大批东北的教授学者们云集街头举行募捐活动。这些平时因为待遇太好而被讥讽为“富秀才”的学者们虽然手无缚鸡之力,但在这国难当头的时候也发挥出了中国传统文人所特有的节气和傲骨。已经七十二岁的国学大师陈三立老先生在沈阳的街头上身穿长马褂手舞足蹈,用饱含深情的语气高唱着《诗经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激昂慷慨且同仇敌忾的战曲古歌中,这些教授学者们把一捆捆用红纸包裹着的大洋放进募捐箱里,在他们的带动下,他们的学生们和深受感染的民众们也争先恐后地把雨点般的钱财金银放进了募捐箱里。东北大学、辽宁大学、东北理工大学、东北工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政法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东北体育大学、东北医科大学、东北工程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西安大学、西北大学等北方九省一市境内的一百多所高等学府的教授讲师们集体宣布捐出每人三个月的工资。
在这全民族共患难的时刻,原本寄居于东北的段祺瑞、曹锟、徐世昌、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吴佩孚、孙传芳、唐绍仪、朱启钤等不少北洋政府时代的要员也纷纷表现出了高度的爱国心。段祺瑞和吴佩孚都捐出了各自一半家产,段祺瑞还把小儿子段秉岑送进了讲武堂,朱启钤也把小儿子朱海北化名朱一灵送入了东北军里,以表示支持张学良和东北军抗日到底的决心。东北的政府高层、军政元老们也同样对张学良给予了高度的支持。辽宁省主席刘尚清把儿子刘鹏飞送进了讲武堂里,热河省主席翟文选获悉东北军和日军开战后,跑到东北大学里把正在文学院里读大二的小儿子翟继赫直接从课堂里叫出来送进了军队。翟文选在送翟继赫参军前送了一副骨灰盒给他,盒子上写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无需尽孝,只求尽忠;临别之际,赠匣一副,生前装物,死后容身”。脱下校服的翟继赫背着这副骨灰盒,在父亲严厉而慈爱的目光下踏上了战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已经被张学良任命为东北军务委员会委员、东北政务委员会委员、北方九省一市工业联合委员会主席的原晋绥军统帅阎锡山在开战后,多次致电原先晋绥军的将领们,要求他们“摒弃门户之见,精诚团结、万众一心,在张少帅的领导下与日寇血战,扬中国军人之威,争山西父老之气”;而在中原大战后下野的冯玉祥也来到了沈阳,向张学良请求给他一支部队让他上前线杀敌。张学良当然不会同意他这个过于理想主义的请求,因此客客气气地交给冯玉祥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让他去南京说服蒋介石出兵或出资协助东北军抗日。
东北的交通网陷入了空前的繁忙中。一列列火车和一队队汽车川流不息地来往于辽南和辽北,将交战区的居民百姓、政府机构、工厂设备撤离运往后方,然后再载着满车荷枪实弹的士兵和大量的军用物资开赴前线。各个火车站附近,听闻军队即将出征的百姓们迅速把火车站结结实实地围了个水泄不通,家家户户扶老携幼、箪食壶浆,齐齐赶来为大军出征送行,人头攒动、摩肩接踵。每个火车站周围,彩旗飘扬、红飞翠舞,霎那间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欢声如雷、人声鼎沸,巨大的喧嚣声都快把火车的机器轰鸣声给压下去了。站台边,一队队银须飘拂的当地老者们急匆匆赶来后来不及喘口气,立刻神情庄严而肃穆地拼命敲锣打鼓为即将踏上征途的子弟兵们壮行鼓气;一队队年轻的妇女纷纷拎着篮子争先恐后地上前劳军慰问,一篮篮的水果、一块块的腊肉、一包包的香烟、一条条的毛巾…毫不吝啬地往车厢里倾倒;百姓们欢呼雀跃着,往排队准备等火车的东北军官兵们手里塞着鸡蛋、馒头、饼干、罐头等食品;热血沸腾的学生们挥舞着献花和国旗,高喊各种爱国拥军口号,气氛热烈而感人。登上火车准备挺向前线的东北军士兵们挥舞军帽,向父老乡亲们告别。车站内到处可见头发花白的父母在送别自己的儿子,年青的妇女抱着孩子送别丈夫,刚刚学牙牙学语的孩子在送别爸爸的感人场面,亲人分别的哭泣声令人心碎地此起彼伏。但更多的还是亲人们鼓励官兵们“奋勇杀敌、平安归来”的大义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