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杰微笑道:“金日成那二三百乌合之众在对付日本人这方面确实没什么用,但可以用他对付韩国人。”
张学良惊奇地道:“此话怎讲?”
杨杰分析道:“少帅您想想,目前韩国最大的复国力量,就是和我们展开合作的韩国临时政府了。金九那帮人很容易控制,只要韩国光复军这支武装力量在我们手里,任凭那些政客怎么上蹿下跳,最终也是要乖乖听话的。金日成这股势力比较特殊,它不仅仅是武装力量,还是一股政治力量,它拥有从苏联那边传承来的布尔什维克主义思想,这种意识形态和韩国临时政府是截然不同的。正因为这样,我们要利用它,利用金日成。少帅,我们手里所掌控的韩国政治力量光有金九那帮人组建的韩国独立党是不行的,因为以后的韩国政治势力如果只有韩国独立党一家,那么这个党派肯定会团结起来,齐心协力一致对外,这样的局势肯定是不利于我们以后长期控制他们的。因此,接纳其他韩国政治势力就是必须的了。那样的话,以后韩国临时政府和韩国在光复后的中央政府内部就会龙蛇混杂、派系林立,那些韩国的政治家们就会忙着内斗,把精力都消耗在内部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上,韩国的政治势力继而就化为一盘散沙,那对我们以后长期控制他们自然是大有裨益。”
张学良听得茅塞顿开、恍然大悟,他一拍大腿:“说得好!杨副参座,你真是鞭辟入里!”
杨杰笑道:“这不过是我根据眼下国民政府的现状而受到的启发罢了!”
杨宇霆也心悦诚服地道:“耿光老弟的这个提议确实非常高明!”(杨杰字耿光)
听了杨杰和杨宇霆的分析后,张学良叫来舒国生,让他去跟金日成商谈,邀请金日成加入韩国临时政府和韩国光复军,同东北政府展开合作;如果他不愿意,那就送他继续去朝鲜,但农统局在鸭绿江附近安排好人手,伺机干掉他。
舒国生没费多少口水,就成功拉拢了金日成。当然,舒国生在“推心置腹”说服金日成的同时,也命令王亚樵率领一批农统局杀手在中朝边境处埋伏好了,如果金日成不同意合作,那他几天后就已经睡在鸭绿江水底了。其实金日成受控于苏联当局,和中国共产党也有联系,甚至他还在去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按理说,金日成既然听命于苏联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本不该这么“三心二意”,但金日成是个典型的投机分子,他看到莫斯科毕竟太遥远,中国共产党在此时国民政府展开的第四次围剿作战中又损失惨重,有点自顾不暇,而张学良和东北军则是刚刚打败过日军的强横力量,比苏联和中共更有希望去“解放”朝鲜半岛,因此他自然见风使舵,叛离了苏共和中共。
尽管如此,张学良对金日成还是不大放心。因为金日成这样的军政混合势力是很麻烦的,他有自己的武装力量,有自己的政治纲领,很容易在韩国临时政府和韩国光复军内扩张势力,形成属于金日成的军政派系力量。张学良可不愿意这个金日成在自己的地盘里大肆发展,况且,张学良对金日成一点点好感都没有。这个所谓的“天降伟人”历史上完全是个不折不扣、欺世盗名的独裁者,他本人、他的儿子、他的孙子对朝鲜进行了封建家族式的独裁军事统治,不但搞得朝鲜民不聊生,最可恨的是他的独裁王国还要中国每年花大量资金养着。至于金日成的抗日贡献,简直微不足道,他最吹嘘的战斗便是所谓的普天堡大捷。在这场“大捷”中,金日成率部打死了五个警察和两个平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张学良思索半天,对舒国生吩咐道:“对韩国的这些复国势力,在来者不拒的同时一定要密切监视。我们手上这些韩国复国势力多了,一来能够扩大我们的声势,二来也能给他们内部增加不稳定因素。特别是这个金日成,要严加防范。安插一些人到他身边和他的部队里,死死地看牢他,有什么风吹草动,立刻汇报。”
“明白!”响鼓不用重锤,舒国生心领神会地点点头。
刚刚解决了这件事,张学良又遇到了一件非常棘手的麻烦:蒋介石跟他借兵。眼下的蒋介石也同样日理万机,他刚刚再再再次同汪精卫握手言和,在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内形成了“蒋主军、汪主政”的合作局面,在摆平汪精卫这个老对头后,蒋介石立刻马不停蹄地开始筹备第四次剿共作战,一口气投入了五十万军队,把中央军近半部队都投入了“剿匪”,但蒋介石还是感到力量不足,正好,张学良的东北军兵强马壮,并且还打败了日军,战斗力比中央军还要高,因此蒋介石不但要求张学良再次支持中央军枪炮弹药和飞机,还要求张学良抽调不少于三个主力师的部队开进关内,协助中央军一起“剿匪”。
对于蒋介石的这个要求,张学良深感进退维谷。根据张学良制定的政策,东北方面在国内的政策是要坚定不移拥护蒋介石的,起码表面上是要功夫做足的,因为张学良知道蒋介石是中国起码二十年内无人替代的国家最高领导人,东北派系想要茁壮发展,肯定不能和蒋介石发生矛盾或龃龉;但蒋介石这回是要张学良出动部队帮助中央军“剿匪”,就让张学良很是难办了。一方面,张学良打心眼里不愿参加这种中国人同室操戈的内战,另一方面,中共并不是国民党的不同派系或其他地方割据军阀,性质不可同日而语,张学良作为一个后世人,在心理上自然更不愿意搀和这种国共内战。如何拒绝蒋介石的要求,让张学良很是焦头烂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