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上讲,伪满洲国的普通百姓过得生活并不很穷苦。关内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是六十元,伪满洲国大学毕业生的工资可达到一百七十元,而当时,三元钱就能摆一桌十个人都吃不完的酒席。普通百姓在长春的百货商场可以买到美国产的柯达牌照相机和五灯牌收音机。另外,我们可以从著名红剧《红灯记》里得知这些信息:老李这个普通的东北铁路工人,工资能够养活自己全家和两个工友全家,还可以在外面喝酒,同时他在铁路医院里享有免费医疗服务。
伪满洲国的交通运输更是高度发达。当时东北境内铁路线稠密如网,铁道运输极其便利,最主要的干线为南满铁路(长春至大连)。1936年,伪满洲国以1.6亿日元的价格向苏联收购了北满铁路(长春至哈尔滨、满洲里、绥芬河),使得东北境内的铁路网完全联合成一体,而其他的重要铁路线还有丹东(安东)至沈阳(奉天)的安奉线、吉林县至长春市的吉长线、北平至齐齐哈尔的平齐线,等等。东北的航运港口主要是大连港和营口港,内河水运主要集中在松花江地区。1932年的时候,东北已经开辟空中航线1.5万公里,而1949年全中国的空中航线仅有1.14万公里;1943年,东北的公路总里程为6万公里,而1949年全中国包括东北在内的公里总里程仅有8.09万公里;1939年,东北的铁路全长突破1万公里,1945年,东北的铁路全长达1.15万公里,而1949年全中国包括东北在内拥有的铁路不过2.2万公里,东北的铁路总长占全中国82.3%。这都使得当时的伪满洲国成为全亚洲交通运输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和日本本土相比也毫不逊色。1934年,伪满洲国交通机构自行设计开发出了紧跟欧美潮流的paci7型蒸汽机车“亚细亚号”,这款机车有皖北的冷暖房空调系统,运营在大连至长春间的701公里铁路上,最高时速达到130公里,远远领先于最高时速95公里的日本铁道省机车;1930年中期,东北的铁路公司已经开始使用机械式售票;在1940年的时候,大连机车厂制造出了运营时速达到130公里的SL-7弹丸高速客运列车,该车常年往返于大连和长春之间,其运营速度与今天的特快列车也不相上下。
伪满洲国的工业建设成果更是发达得令人震惊。1931年,东北的工业产值占东北工农业总产值从26.9%猛增到59.3%,而2003年中国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例才57.5%。根据伪满洲国政府和国民政府的统计资料,1943年时,土地面积占中国12%、人口总数占中国10%的东北地区生产出了全中国93%的钢材、66%的水泥、69%的化工品、95%的机械、93.3%的电力、49.4%的煤炭、87.7%的生铁、69%的硫酸、60%的苏打灰,并且已经形成了庞大的人造石油、特种钢等当时领先全世界的尖端科技企业。伪满洲国是亚洲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地区,东北的钢铁和化学工业主要集中在鞍山和本溪,煤炭工业主要集中在抚顺、本溪、阜新,油页岩和合成燃料工业集中在抚顺、吉林,菱镁矿工业则集中于海城、大石桥,机械、军火、飞机制造工业中心是沈阳,纺织业和食品加工业等轻工业集中在大连、丹东、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地,东北的水力发电集中于吉林和鸭绿江。1938年,伪满洲国共发电16.3亿度,拥有亚洲最早和规模最大的水力发电体系;1943年,东北的丰满水电站开始发电,光是这个水电站的年发电量就达到22亿度,1949年全中国包括东北在内的总发电量只有43亿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1945年的时候,东北的工业规模和经济总量都已经超过了日本本土,位居亚洲第一。伪满洲国成为亚洲的第一大经济体,伪满洲国在1945年的GDP总量达到142亿美元,其国民生产总值超过日本、法国、意大利,在全世界仅次于美国、苏联、英国,位居全球第四(德国在1945年已经濒临毁灭,所以经济总量也已经是一落千丈)。从沈阳到大连的沈大线两侧,工厂如林、烟囱遍地,工业城镇连成一片,成为举世闻名的“沈大工业区”,沈阳的铁西区被誉为“东方的鲁尔区”,东北的工业化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速提升。在1945年的时候,全中国的工业总产值里,东北占85%,台湾占10%,中国的其余地区只占5%。
东北地区原有的工业主宰部门为日本人的南满铁路会社,伪满洲国成立后,其他日本财阀的企业和资金迅速涌入。1937年后,伪满洲国对工业部门采取经济统制政策,退出了“一业一社”的原则,每个行业都成立一个垄断性的大公司。根据这个原则,南满铁路会社交出了自己的工业部门,经过重新组合,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满洲重工业株式会社”,垄断了东北境内所有的钢铁、煤炭、化工、电力产业。此外,日本殖民当局陆续成立满洲电话电报会社、满洲机械制造会社、满洲矿业会社、满洲航空会社、满洲人造石油会社、满洲纺织会社、满洲毛织会社、满洲化工业会社、满洲林业会社、满洲采金会社、满洲畜产会社、满洲水产会社、满洲烟草会社、满洲农产会社、满洲开拓公社等四十多架特殊会社。这些公司由日本投资方和伪满洲国政府共同出资,赢利时按照双方股份比例分成,亏损时由伪满洲国政府确保日本投资方百分之十的利润。这些掌控在日本财阀和日本政府手里的垄断公司,一方面“带动”了东北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则充当了日本政府的掠夺工具,把东北的大量煤炭、钢铁、木材、原材料源源不断地掠夺到日本本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