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付出与收获的平衡,是相互帮助,相互理解,只有付出,没有收获的爱不是真爱。不能理解,无法勾通恋爱也不是真爱,在恋爱中会出现一方不断的付出,以打动对方的心,让对方也回报和付出,出现两人同共努力的局面。
不存在天然最美好的一对恋人,只存在最相适合的一对恋人,夫妻是彼此适应,彼此心动,相互走近,共同努力,才能创造自己的最美好爱情。只有一方心动,另一方迁就,最终都不能心动,不能彼此进入灵魂深处,终究还不是真爱。
真爱中的二人必然是相互平等的二人,也只有拥有灵魂深处之爱的二人,才认识什么是二人平等。有真爱的二人,虽然对平等的描述和讲解,不如政治家或思想家,但对人间平等的感受和理解,不输政治家和思想家。
夫妻二人的平等,不是那种绝对的平等,而是在真爱的基础上相补的辨证的平等。
夫妻的真爱,最终必体现夫妻二人的平等配合,男女两人的平等相爱是夫妻真爱,是处理二人关系的基础,也是仁的核心内容。
夫妻二人的爱需要理解的程度最深,敬爱,慈爱,亲爱,友爱之类的爱,没有达到夫妻恋爱的深度,能够体验男女二人灵魂深处的平等之爱的人,对其它爱也能理解,夫妻之爱是爱的核心。
夫妻之真爱,需要男女二人的平等,仁是处理二人关系的学说,夫妻之真爱体现男女二人的真爱,也就体现了仁爱的核心本质。懂夫妻之真爱者,也会理解仁者爱人的本质。
谈仁与女子的地位之事,都在原先皇帝体系内的要员中讨论过,颜毅敏也说过,二十一世纪也很少真爱,二十一世纪也有一些没有爱情的婚姻和没有婚姻的爱情。
也有人说过古代也有真爱,爱是人的本性,不分古代和现代。
爱也需要社会条件,人在没有吃的条件下,会先保证吃饭,再考虑真爱,在能活下之后,才有人去追求真爱。
真爱是爱的体验,而不单纯是爱的追求。过去许多故事,以“于是他们过上了幸福生活”而结束,真爱的故事却是以过上了幸福生活为开始。
古代条件较差,许多真爱的故事,都是发两个追求真爱的人付出牺牲代价而结束,现代条件有所改善,也没有真正进入爱的体验,而是以结婚为故事的结束点。
对爱的体验谈得少,是因为社会现实与真爱还有一段距离,社会现实中真爱较少,爱的体验更少。
真爱与人的心性有关,与人的理解能力有关,与社会知识的发展程度有关,与社会观念和人的生活习惯有关,也与整个社会的发展程度有关。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许多人追求真爱,却难以获得真爱,人间真爱与社会发展相关,想追求真爱的人也必须具有博爱,爱天下与爱自己最亲的人相结合,才是较为现实之爱。
正是有这样的社会偏差,妙笔生花的人也很少描述爱的体验,众多的大儒也很少谈到仁的实质,孔子时代的仁者爱人,还是仁的最实质的表达。
古代人对仁的本质理解不深,仁的本质被忽略,古代主要体现的仁是长辈对晚辈的慈仁,或上级对下级的仁爱,提倡施仁政方面。
现在共和时期,尧舜当政,就是要发展仁学的内容,提倡仁爱,也要尊重女子。
尧舜时期的学者,提出了尊重女子的观念,并强调,是女子所生的人,就必须尊重女子,想取女子生育后代的人,不许轻视女子。
有人提倡,又有政府部门支持,女子的地位有所提高。提高女子地位的社会存在则是让二十岁以上的女子参加投票选举议郎的行动,甚至允许女子当议郎,议郎是官,官都能当,其它职业有女子加参也就不是怪事了。
当时虽然普遍对女子还拥有歧视的观念,政府通过打击最顽固的,排弃女子者,只要是女子所生之人都不许排弃女子,再以实际行动让女子走出闺阁,进入社会生产,希望逐渐让女子进入社会表面。
崇祯给尧舜的任务也是这一届任期内,女子进入社会生产和政治生活成为天下人接受的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