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明”为旗号的,中华同盟的势力范围内的各族,需要提倡民族主义观念,但不能过份的谈民族主义,因为原先强族征服各地时,也是利用民族主义,以自己民族为主体对各族进行征服。
中华同盟提倡的是秩序和太平,天下各族的人欢迎的也是秩序和太平。
中华文化,是中华同盟内的基础文化,汉语是通用语言,以汉人为主体的军队是秩序的主要维护者,但不能宣扬大汉主义思想。
崇祯对宣导部做出了规定,西征各路大军,主要宣讲的是建立秩序和维护太平,而不要强调那个民族的地位。汉人军官大多数是经过培训后的军官,也很清楚,汉人打下的江山,不提汉人的地位,汉人的地位也不会很差,也就乐意尊守宣导部的规定。
北方和西域各民族,主要的不是看你怎样宣传,而是看你怎样办事,无论是准噶尔人,还是俄罗斯人,一到就征税或抢劫,大明军队的西征大军都是自带军资,没有对北方和西域各族进行抢劫和征税,各族也就自然把大明军队当做不排弃的军队。
崇祯在大明军队进入西域时,特别是进入巴尔喀什湖以西时,考虑过要不要进入的问题。西域各地,长期都各强族争雄的地区,明末以后,不久也被沙皇所占。先前,蒙古人占领的几百年间,也是混战不断,与其让别人占领,不如大明进入,建立大明的秩序,当地人还能享有相对的和平。
哈萨克族是迁徙中正在形成的民族,汉朝时的乌孙人拥有很大的比例,在乌孙时期,许多汉朝公主嫁到乌孙,每个汉朝公主都会带一队培嫁的汉人和带去了汉人的文化习惯,乌孙与汉朝的关系很密切。
唐朝时,中原王朝也拥有过中亚地区,中亚地区对中原王朝也有应象,相比之下,也不比其他统治者差。
孙传庭进入伊犁地区之后,也与大玉兹的哈萨克人打过交道,哈萨克人也还好相处,你友善,哈萨克人也还敬你友善。
大明朝庭对中亚各族实行分封制与郡县制相结合的方法管理西域各地,若当地的民族占有一定的地区,拥有一定的人口,就把当地封给了此民族,根据民族的大小分别封以国或州、郡、县等级别的官位或爵位,若不是以一个民族不主的地区,或无人少人的地区,由大明军队直接管理,交通要道则各民族公共使用或由大明军队管理。
一此较好合作,对大明友善的民族尽量迁徙到大道边上,并要求其派人参加当地的短距离的巡逻,与大明军队一同维护治安和秩序。
每个上民族都会有盗贼或马贼,马贼也偶尔袭击大明军队,想抢点东西,原先大明军队进剿时,马贼隐藏在其自己民族中,大明军队也不能把整族人当做马贼。后来对此民族进行分封,建立协定,此民族再也不对马贼的行为听之任之,而是把正常居民与盗贼分离,许多民族的人都反对盗贼和马贼。马贼不能再隐藏在本族人中,马贼就暴露在大明军队之下,剿灭就再也不难了。
分封西域各族,主要还是管理的一种方式,要求各族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稳定大局。同时,大明也不能永远免费负担维护秩序的责任,而是确定一个能让各族接受的额度,要求各族一此分担维护治安则任,并承担一定的经济额度。大明不向各族直接征税,但各族的征的税收也必须上交部分给朝庭,以补充军费。
对于一些主动归附的蕃国,仍然是维持其原样,不同的是对原先国内可能存在的贵族分裂现象有所提防,对原先国内的社会问题给以适当的提醒和提供处理办法,甚至在必要的时候派兵支持。
布哈拉汗国,就是在大明的情报人员和一些智者的帮助下消除许多社会问题,增加了国内的稳定,也避免了再出现浩罕汗国这样的国家从中分离出来。
对西域各弱小民族,崇祯倒是希望其多讲一点民族主义,增加自身的民族凝聚力,发展本民族。
大明就是要与西域各族共同维护西域,发展西域,结束西域的长期战乱,结束西域不断有民族和文化消亡的历史,让各族都能长期存活,同时也建立西部防线,防止可能的欧洲人的东侵。
大明军不但要能守住两河堡区域可能受到的俄罗斯人的进攻,也要在整个防线中预防可能的进攻,以后欧洲人发展到了防线前后,可能不会停止发展。
大明不把西域当殖民地,也不把西域当战争的缓冲地,而是把西域当做自己的国土,对西域各族人有共同发展的责任,大明的能力有限,也只能确定一定的范围,为自己能带动的发展之地,现在建立的中华同盟范围就是大明的责任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