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同盟,也是崇祯想建立的新大明,把朝庭与地方的关系当做大事来专,寻求建立朝庭与地方的平衡。
军事力量的一体化,正规军事力量统一由朝庭掌握,地方上允许拥有维持治安的武力。
当时各加盟国即使拥有原先的武力,其武力在强大的新军的军事力量前也很弱小,基本上没有做乱的能力。
前段时间,大明用全力打败满清和准噶尔汗国,打败这两股军事力是次要的内容,打败奴尔哈赤的意志和成吉思汗的意志则是主要的内容。因为这两种意志,都是一个性质,就是建立唯武力的极端政权力量。
另一时空中的清朝,处理好了皇帝与众王爷的关系问题,没有出现王爷贵族之间的争权,政权相对稳定一点,但也是没有应对当时天下局势的能力,乾隆之后的一个白莲教起义就打击得一蹶不振。蒙古人更是不可能建立强大稳定的国家,皇族内部的关第都没有处理好,国家迅速分裂,并相互混战争权。
大明的军事力量这几年又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北方的军队,重点发展骑兵,北方骑兵都已经加上了热武器,完全有能力与后金那种程度的精锐部队一战。崇祯十年时,大明军队,还没有把握在武力上必胜清军,但到崇祯十五年时,此消彼长,满族军队的战力有点下降,大明军队的战力还在上升,满族军队再反判,也有能力平定。
前方主将袁崇涣和大明朝庭都很关注满族军队的动向,满族人能不再抢劫天下,能自己生产,自己存活是最好的结局。
想起初,在大明军队的炮火支持下,满族军队从谦河附近用一个多月时间就打到了两河堡,欧洲人的后方空虚是一面,满族军队的战力也是一面。如果满族军队继续攻打欧洲的地盘,也能深入很远,在有炮火支援下,打到莫斯科也有可能。反之,如果满足族军队再次攻打大明,袁崇涣的大军有可能打败满足族军队,但不能歼灭,必须调整大量的军队才有可能围剿干净。几万满族人的军队远比几万欧洲人的军队难打,当时的火器,相比机动的骑兵,并没有什么优势。
满族军队的安份,也是奴尔哈赤的意志再也没有做乱。
准噶尔汗国体现的还是成吉思汗的意志,都是想个人的意志征服天下。当时准噶尔汗正在兴起的前夜,力量还没有强大,大明军队来到之时,还没有占领伊犁地区,原先的主要精力在与俄罗斯的先遣军团交战,在大明强大的军队打击下,还是败下了阵。
准噶尔汗的征战,消耗了大量的财力物力,普通族民没有得到什么利益,当时也还没有明显的胜战,族民也过得很艰苦。进入了大明统治后,普通族民有大明的扶持和贸易帮助下,反到能过下去,自然就不再支持那不断征战的意志。
平定满清国和准噶尔汗国是对奴尔哈赤的意志和成吉思汗的意志的打击,表示天下令后告别征战,全力发展社会,全力为了族民过好生活。
不但北方各族应放弃征战,全力发展社会,就是东南亚和其它地方也应该放弃征战,全力发展社会,改善族民和国人的生活。
征战观念行不通,唯武意志更行不通,大明追求的不是一时的武力强大。旧的行不通的观念,要被取代,就必须地有新的观念来取代,那么,大明又用什么观念来取代旧的观念。
先前,崇祯在与众臣谈话时谈到了共和行政,共和行政是中华最值得纪念的大事,现在崇让也推崇共和行政,提出了周召共和的思想。
西周时期,出现了国人暴动,暴动后,以周公和召公为代表的力量共同维持了当时的政局稳定,并于共和行政的次年,即耶稣纪年的前841年为共和元年。
当时认为王政时期是正统,共和时期是特殊时期的特例,有了新的周王后,就把政权交回给了周王。
现在崇祯认为周召共和应当大力推行,各诸侯国,最起码是儒教区域的各省区,不应有王在行政事。
原先在大明的儒教区域保留了都督一职,撤消了巡府一职,现在推广周召共和的时期,再次实行军民二职务的分离,争取都督一职也撤消。都督要么就转为军职,不干政,要么就放弃都督,出任周公或召公中的一职。
周召共和是在三院六部的基础上实施的。
三院六部是从原先的三省六部发展而来,恢复三院六部后,也实际上恢复了宰相制度。
朝庭恢复了三院六部制,地方不各省也实行了相应的三院六司(部)制。朝庭的中书院有五人为中书令,省级的中书院只有三人为省中书令,在省中书令的三人中,一人主管理军事或民兵训练,一人主管司法,监察,主政的省中书令就是一省的最高长官。
省中书院只有制订政策的权力,有些内容还必须尊守朝庭的规定和政策,省政策的执行还是省尚书院,尚书院的首辅有与中书院分庭抗礼的权力。
省尚书院的首辅与省中书院的省中书令有对抗的权力,但不搞对抗,而是共同做好一省之事,就是周召共和。